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在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中的应用

2020-05-23蔡林林毕翼飞李俊钰高均昭马剑敏

科教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本门园林植物学时

蔡林林 毕翼飞 李俊钰 高均昭 马剑敏*

([1]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2]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河南·新乡 430072)

“师徒制”是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技能传承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培养模式、培养手段层出不穷,但是传统的“师徒制”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建设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不断增加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何种组织模式,是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过程中必须着手解决的首要问题。[1]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整将“师徒制”从“传统”形式,改造成适合现代高等教育以学校为教育主体的“现代”学徒制,是本文探索的主要内容。

园林植物组织培养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属选修课程,课时54学时,由理论课(18学时)和实验课(36学时)组成。通过本课程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植物组织培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实验室基本操作规程、器皿的洗涤与准备、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植物无性系的快速繁殖、试管苗商业化生产、单倍体培养等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技术,为以后从事园林植物生物工程应用与研究打下基础。鉴于风景园林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本课程仅建议对园林植物和生态学感兴趣的学生选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具有学生规模较小的特点。故在本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实施以实践操作带动理论学习的策略。

1 现代学徒制引入园林植物组织培养的可行性

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中,首先需要确定“师”的因素。基于学校转型发展的实践,以及许昌学院“双百工程”的顺利实施,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尤其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大幅提高,其中,本门课程的2名任课教师先后到地方知名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并取得了“双师型教师”称号,另外2名教师在也有丰富的组织培养经验。同时,还有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员,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带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打破了以往从基础知识到基础技能的知识传授方式,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在课程知识体系重构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学时进行调整,从而为“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打下基础。这些课程改革恰恰是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应用的契机。在基础实验完成的基础上,适当的引入真实项目,以真实项目为教学资源,通过“手把手”和“放开手”的教学方式,达到“育巧手”的教学目的。这些都需要将实践学时占比提升(这也带来了一系列后续问题,后述)。

“师”的因素、恰当的课程载体等关键因素得到解决后,任课教师在职业操守的规范下,本门课程遵循学校现行的管理机制和考评制度进行了顺利实施。从而使风景园林学生在以景观规划设计为主导教学方面和教学目标的背景下,和极其有限的课时内,具备了基础科学素养和能力储备,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继续深造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2 现代学徒制在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中的应用模式

2.1 教学目标

通过对“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学习和实操训练,使对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感兴趣的学生能够:

(1)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和重要性、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历史、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分类。

(2)掌握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掌握细胞的全能性、熟悉植物细胞的分化与脱分化、理解植物的形态建成、了解基因表达与位置效应及器官分化信息传递。

(3)熟悉了解实验室的设计原则、常用设备和器材的应用。

(4)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类型、选择标准,掌握培养基母液、应用液的制备、重点掌握环境和各类物品、用具的灭菌技术、了解外植体的种类、掌握外植体灭菌、接种、培养技术、熟悉培养条件及其控制技术、了解继代培养的作用、驯化现象、衰退现象,掌握继代转接技术、了解试管苗特点、熟悉试管苗驯化方法,掌握驯化移栽技术。

(5)能掌握各个试验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查阅资料或相互讨论,分析并解决试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2 教学内容的组织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特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见表1)。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组织培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新实验A和创新实验B;四个部分分别由4位不同的教师主讲,从而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师傅”的角色。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师分配主要由教师所承担的横向项目和进行的校企合作情况来确定(校企合作和横向项目见表2)。

从表1可以看出,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所涵盖的内容,仅占高等院校农学类专业组培类课程的一小部分,而且深度不够。这正是源于在风景园林专业设置本门课程的需要,风景园林专业或者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规划设计的工学人才,景观设计和园林植物的应用是其主要的侧重方面,本门课程的设置为了学有余力且对园林植物兴趣教高,未来计划从事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方向工作或者科学研究的同学设置的选修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使得在有限的学时内大量的实践课程成为可能,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构成也是现代学徒制是否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

本门课程周学时3个,连续完成,为了保证实验过程中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延时情况,在安排上课时间时,尽量将课程安排在后续有时间空档的时段。课程中学生的任务不局限在规定的课时中,也即主讲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课程内容的讲授,但学生需要进行前期的预期和后期的管护与观察,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律能力和时间管控能力。

为了有效提高和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采用现代师徒制“手把手”教学模式的同时,引入真实项目是关键,以教师正在承担或已经结项的科研项目,作为教学的内容,是本门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和保障。本课程中涉及到的真实项目见表2。

表2 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中曾使用的科研项目

2.3 课程考核

在进行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是如何能够客观、有效、公平的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因此,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一课多师”的教学过程中,[2]为了能够有效且客观的评价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本门课程对课程评价方式也做了相应的改革:主要采用过程评价法,即每位指导教师就学生课程过程中的表现、实验完成情况和试验结果给出成绩,作为本课程平时成绩的依据。其中最后一次创新试验,作为“师傅”“放开手”教学的素材,用来对学生进行考核,其中重要的评定是试验结果。试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拍照片并认真记录,包括培养基污染率、接种污染率、愈伤组织分化率、诱导出芽率等指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小组合作环节,同样也必须有个人成果展现,且报告不能雷同。

3 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经验总结

从现代学徒制在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看,主要的经验是:

(1)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从而保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训练的能力是企业迫切需要或者看重的;(2)需要有恰当的课程载体,也即对一个学科而言,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进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改革,如理论性很强的历史类课程;(3)还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或者重构,哪些内容是必须要讲、要强化的;哪些内容在实际的工作中并不需要;哪些内容是创新性的;要有一定的取舍和侧重;(4)现代学徒制强调“做中学”,因此,就需要较多的实践学时,保证学生“会做且做的对做的熟”;(5)在教学经费有限的前提下,要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采用特殊的教学方式,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将真实的项目引入教学,以真实项目为资源,来实现学生的培养;(6)需要严格且科学的课程考核制度,使得教学目的在每个同学中得到实现。

4 小结

现代学徒制在本门课程中的应用已经实施到第3轮,有三届学生得到相应的培养和训练。在第二轮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匿名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统计结果看,学生的满意度很高。且从侧面了解到,学生在就业和继续深造的过程中,从本门课程的受益也较大。但是,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精力了投入是很大的,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现代学徒制在没有普及应用的环境背景下,教师投入与产出不是正相关,因而会限制教师的积极性,从而限制了本模式的应用范围,因此,要采取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就需要学校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

猜你喜欢

本门园林植物学时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安全工程专业“建筑消防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建立园林植物的遗传转化体系
浅析颐和园园林植物景观的变迁与发展
浅谈园林植物的作用及规划原则
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