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疗效对比观察

2020-05-23

今日健康 2020年1期
关键词:肠管小肠肠梗阻

(贵州省习水县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564600)

广泛粘连性肠梗阻主要是由于手术创伤及腹腔炎症等因素引发的,粘连性肠梗阻采用保守治疗的效果并不显著,治疗后患者会存在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1]。我院为了对比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针对收治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两种手术进行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18至56岁,年龄均值为(37.45±3.25)岁;实验组3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20至58岁,年龄均值为(37.85±3.38)岁。

对比两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无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在患者右侧经腹直肌作一切口,首先探查肠梗阻部位,确定肠梗阻部位后松解粘连,对于存在肠管坏死或血运障碍的患者,及时将肠切除并进行肠吻合操作;针对粘连成团的患者,进行切除作对端吻合,保留有生机的肠管;实验组32例患者采用小肠内排列术治疗,在患者腹直肌作一切口进入,钝性分离粘连的肠段,将阑尾进行常规切除,在残端开口处逆行插入双腔内固定管,经回盲瓣逆行向空肠上端插入至屈氏韧带20厘米处,将阑尾残端结扎处理,冲洗腹腔后将小肠进行大弧度有序排列,避免出现死角,后进行荷包缝合,将残端送入包埋,M-A管尾端自右下腹穿刺口引出,后在腹腔与邻近腹腔处进行固定,确认肠管无明显扭转后即可将腹腔关闭,手术后半个月对患者进行X线平片检查,确认是否还存在肠梗阻现象,若确认无肠梗阻,即可将胃管拔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排气时间及肠管损伤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肠管损伤率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术后排气时间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代表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两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排气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排气时间及肠管损伤率

3 讨论

腹部手术中常存在粘连现象,传统肠梗阻手术虽有着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等优势,但手术后极易发生二次肠梗阻,不利于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小肠内排列术是指在松解全部小肠的前提下,经逆行将M-A管插入小肠内,重新排列小肠位置,利用导管的弹性,将肠管形成大弧度半环形,使得粘连保持在固定位置,有效防止传统肠梗阻手术术后粘连引起的肠管折角问题[2],小肠内排列术对肠管的损伤较小,不仅有利于患者肠道蠕动,保护患者肠道黏膜的屏障作用,还能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促进术后排气的进行。但在进行小肠内排列术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a:手术过程中,进行锐性分离或钝性分离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肠管,将分离难度较高的肠管进行切除;b:在进行M-A管插入操作时,注意插入方向,保证侧腹壁戳孔,保证腹膜与肠壁缝合的固定,减少肠梗阻的发生;c:操作过程中,进行置管时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应大力而造成肠壁黏膜损伤或出血现象;d:手术后对患者进行腹腔冲洗,减少腹腔感染的发生[3]。本次观察的结果数据中显示,采用小肠内排列术治疗的实验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21.87%,说明小肠内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预后;且实验组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说明小肠内排列术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促进术后排气,减轻患者的不适。

综上所述,针对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小肠内排列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肠梗阻手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肠管小肠肠梗阻
灌肉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用好小肠经,可整肠除湿热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肠梗阻28例
猪直肠脱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