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疗效分析

2020-05-23

今日健康 2020年1期
关键词:利凡诺组间宫颈

(维西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云南 维西,6746OO)

现阶段,中期妊娠引产的主要治疗措施为利凡诺羊膜腔注入法,不过此方法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加大产妇痛苦、胎盘残留率较高、引产时间较长等,不仅如此,还极易损害产妇宫颈,这是因为产妇宫颈在中期妊娠时不够成熟,无法达到预期扩张程度[1]。米非司酮属于一种抗孕酮药,中期妊娠中应用该药剂,可以有效催熟产妇宫颈,使宫颈扩张程度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帮助产妇排出孕产物。本院对中期妊娠引产产妇行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治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引产效果,现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在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终止妊娠产妇160例,按照收治时间,将产妇划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80例。其中,实验组产妇中,有33例为初产产妇,47例为经产产妇;年龄在19岁-41岁之间,平均值为(28.57±2.48)岁;孕周在16周-27周之间,平均值为(23.83±2.35)周。参照组产妇中,有35例为初产产妇,45例为经产产妇;年龄在18岁-42岁之间,平均值为(28.59±2.45)岁;孕周在17周-25周之间,平均值为(23.81±2.30)周。对比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即P>0.05,本次实验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两组产妇进行临床检测,确保其不存在药物禁忌情况后,对参照组产妇行利凡诺羊膜腔注射治疗法;对实验组产妇行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治疗法,详情如讨论。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的引产时间、宫缩开始时间、胎盘排出时间以及宫颈撕裂情况等。并以分级法,判定产妇的引产痛程度:Ⅰ,无痛感或痛感极轻;Ⅱ,轻微疼痛;Ⅲ,中度疼痛;Ⅳ,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指代,以T检验数据的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指代,以χ2检验数据的组间比较,如果P<0.05,则表明本次实验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实验组产妇的引产时间、宫缩开始时间、胎盘排出时间均显著优于参照组产妇,数据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实验组产妇的引产痛、宫颈撕裂情况也与参照组产妇存在较大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即P<0.05,详情如表2。

表1 两组产妇的引产效果对比

表2 两组产妇引产痛与宫颈撕裂对比

3 讨论

本次实验结果与赵学芳[2]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在产妇中期妊娠引产过程中,对其行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催熟产妇宫颈,使其扩张程度达到预期效果,并同步宫缩,促使产妇中期妊娠引产更具有效性与安全性,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产妇引产痛感,还能有效降低产妇的宫颈撕裂发生概率。总体而言,对中期妊娠产妇行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利凡诺羊膜腔注射治疗措施的不足之处,提高引产成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院通过本次实验,有效整合了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治疗措施的具体应用方法,具体如下:

首先,护理人员要向产妇注射100mg的利凡诺,然后让产妇口服50mg[3]米非司酮。然后,在产妇用药后的2小时内,护理人员要嘱咐产妇注意禁食。间隔12小时后,护理人员再次给药,共计给药三次,药剂总量约为150mg。联合治疗满三天后,护理人员要观察产妇的反应情况,如果不存在异常、宫缩现象,则对产妇实施二次宫腔注药措施,具体实施步骤与首次一致。如果产妇用药后,出现宫缩现象,导致引产过程中无法顺利排出胎儿,则表明孕妇因宫缩产生乏力,此时,护理人员要对其行静脉滴注催产素措施,强化产妇的宫缩效果。宫缩好转后,要对产妇行清宫处理,并对刮出物进行详细检查。

结语

在中期妊娠引产过程中,对孕妇行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强化引产效果,提高孕妇的引产成功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猜你喜欢

利凡诺组间宫颈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怀孕后宫颈管短怎么办
这几种“宫颈糜烂”需要治疗
HPV感染——“宫颈的感冒”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观察
小剂量米索前列醇替代利凡诺终止中晚期妊娠的疗效观察
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用于中期妊娠引产65例效果观察及护理对策
Numerical Solution of Fractional Fredholm-Volterra Integro-Differential Equations by Means of Generalized Hat Functions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