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夷茶事

2020-05-23撰文小布行路上阿雷固

厦门航空 2020年5期
关键词:桐木竹排武夷

撰文_小布行路上 阿雷固

『竹是山的偏僻角落里的邻居,所以游人不应该把茶当酒喝。』这是朱熹隐居武夷山时,以茶招待客人的日常。

闲听棹歌三两声

清明前的雨,带着润物的清亮。清明后的燕,在晒青楼的窝里嗷嗷待哺。深夜里那位身着茶服的少女,坐在古朴而不失禅意的桌前,些许的倦意,为了醒神,悠扬婉转地又唱起了九曲棹歌。抬手间,沸水触碰“沉睡”的茶,回旋荡漾出了只属于大红袍的独特韵章,从一旁的屋里飘散到空气中的茶香,弥散着,混杂着,已分不清往昔今日。

她在等,每一年的这段时间,都在等待那屋里焙茶的少年,等待他结束那夜里的辛劳。这样的陪伴,仿佛这一方山水间最长情的告白。当那略带岁月痕迹的木门,“吱呀”被推开,她抬眼,是那因为焙茶的高温,脸庞挂满汗珠的他,相视而笑。黎明前的虫鸣鸟叫,似乎扫了倦意带着轻快。

“走吧。”他淡淡地说,她点头回应。几日的辛苦做茶,终于到了尽头,每一年的这一日,他们总显得默契,趁着天色将亮不亮,牵着手,寻一处山顶,登高远望。待朝阳跳出群山,化作执子之手的暖意,轻轻扬起她和他嘴角的弧度。那山顶,又响起了她的九曲棹歌。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见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摄影_陈健

武夷的山水有一种原始的澄明之感

武夷的九曲十八弯,已褪却了渔郎的桑麻,撑着竹篙的船夫。竹排过曲,一弯接一弯的风景,宛若幻化的仙境,无愧七十二洞天之一。岁月流转,那一曲棹歌,却已然失却了曲调,成了船夫向来往游客诉说武夷韵事的只字片语。

就算船夫不说道些什么,当清澈的溪水从竹排的缝隙溢上,浸湿双脚的凉爽时分,乘着竹排游武夷的游客们,总会露出兴奋的开心。或缓或急的溪流,一曲接一曲的柳暗花明,时不时有小鱼儿也追着竹排玩闹。某一刻,撞进遥看玉女峰的秀美,山水如画。也无怪当年大文豪郭沫若到此一游时感慨: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而也不知道几时起,每每竹排过天游,九曲竹排上的人儿都会和天游峰上的人儿,相互叫唤着打着招呼,彼此都是对方眼中的风景。

“嘿,九曲的朋友,凉爽吗?”一位不太运动的游客,气喘吁吁地爬上天游峰,对着九曲溪漂流而过的竹排喊着。这一辈子,他很少爬山,只为了喜欢的徐霞客写过“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而来。回望那来时800多级的台阶,似乎也不似未攀登时的忐忑。天堑之念,也不过是心理的天堑,似乎也不那么的难。默默地发誓,从今往后,无论何难终要试试自己的能耐,到底极限几何。

游客身后,传来有节奏的“哗、哗”的声响,由远及近。是一位老者,拿着扫帚,最后在他身旁停下。他一愣,莫名地想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里那个用雪花泉水沏茶的老人,是也不是……缓过劲的他,看着九曲溪的蜿蜒,看着武夷山层峦叠嶂,晕染开的水雾如画。

水雾隐屏,三坑两涧。岩骨花香的石板路,从大红袍,走往水帘洞的路,在清晨露珠的润泽下,显得有些许的湿滑。茶服少女,看完日出,和做茶少年走在这山涧之中。少年依旧少言,“走累了吧?”他温柔却坚定地背起了少女。少女有些心疼少年,却又贪念他坚实的背脊:“你这样太累。”少年没有回应,吟起了自作的诗句: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

一如这武夷的山与水,一如这古茶的岩骨与花香。

一路走,一路白头。与子偕老。

古道山风桐木关

时光流逝,也浸染不透,武夷山那从朱熹就流传下来的优雅。地名茶名,也撇不开,桐木关红茶与武夷岩茶同宗同源的渊源。

就像某一天,一个做茶女孩,在桐木关里诉说她最快乐的时光。就那样静静地,看斜阳余晖轻抚脸庞,听那女孩说故事。

一年中有许多快乐的日子:回老家给爷爷掏耳朵,冬天种下的茶苗在春天发芽,与好友一同分享好茶。但是,在桐木关做茶的日子,是一年中最最快乐的日子。

桐木关位于武夷山脉腹地,产茶历史悠久,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国家森林保护区。这里距离南平市区约2 小时车程,关内生态好,作为天然氧吧,是洗肺纳气的好去处。说了这么多总结成一句话:这里的茶,不简单!

山野茶事(摄影_陈健)

Tips

武夷山是我国著名茶叶产区,是中国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

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有“盆栽式”茶园之称。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有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

最著名的武夷山岩茶是大红袍。

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桐木关,那一定是绿色。茶山、茶园、茶厂,放眼四周都是绿油油的一片。春天四五月的绿色是有层次的:刚刚冒芽的嫩绿,常年苍翠的深绿,三年以上老竹的黄绿。你见过早晨七八点,阳光乖巧、草木生动、野鸟儿争鸣的桐木关吗?那大概是人间仙境以及世外桃源的样子。桐木气候湿润,常常云雾缭绕,茶树枝上挂了许多青苔,倒是多了些“枞味”。

茶园被森林环抱,茶树天生天养,不用农药化肥,每年人工除两次草。茶叶萎凋的时候,我们偶尔开车从茶厂出发,沿着盘山公路向上走。春天里山杜鹃开得正盛,粉紫色的杜鹃花还是第一次见,花朵儿对着太阳,被山风吹得一摇一摆,甚是可爱。小河边、山坳里,嫣红的、粉紫的杜鹃一簇簇开得好热闹;路边的小黄花,像极了故事里的那朵。

每天做茶闲暇之余,会给审评茶室换新的花,插花的陶缸是从前的酱油缸,朴、拙之间,也算是雅了。简陋的审评茶室因为一缸子的小黄花,多了几分温馨。

采茶、熬夜做茶是一件体力活,需要食物的慰藉。靠山吃山,自然也吃得好些。采茶工人们大多来自和桐木一山之隔的江西,每年如候鸟一般,四月份来,六月份走。桐木关的居民大多也是从前由江西迁至此地,饮食习惯相似:喜辣、喜咸。常有好友驱车从武夷山来茶厂玩耍,我便洗手做羹汤,做一些清淡的农家菜,腌些时令蔬菜,用来第二天早餐配稀饭,醋腌白萝卜最得人心。

在桐木做茶的第三年,茶厂里来了几个可爱的小伙伴,他们来自湖北,是武汉生态学院的学生。老师把他们交给我们,参与红茶制作,希望能有所收获。茶青从山上运到厂里的那刻,“战斗”便开始了,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每个环节丝丝相扣。桐木红茶量少、价高,每天顶着压力做茶,几个学长学弟配合默契,有说有笑,压力也少了几分。茶青萎凋闲暇之余,学长老大会带孩子们到河边玩水,溪水清凉,笑声朗朗。

今年天气不错,做出来的红茶茶香清雅,茶汤清甜,十二分的满意。做好的茶每隔三天审评一次,审评出等级,标记好入库。四月开始,六月结束,小赤甘、大赤甘、老枞红茶、正山小种、烟熏小种,看着茶叶一袋袋一箱箱入库,成就感难以言喻,但也要谦虚要反思:哪儿做得还不够好,来年要改正,要多向前辈请教经验,要多多交流。

初夏的桐木早晚之间还有很重的凉意。每天被鸟儿叫醒,沐浴山风和阳光,与年轻朝气的小伙伴一同共事,不需要考虑明天穿什么衣服,也不用粉黛示人。在桐木关做茶的日子,生活是认真的,快乐也是认真的。

摄影_陈健

摄影_陈健

猜你喜欢

桐木竹排武夷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安徽池州桐木坑磁铁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3版参考答案《竹排嫂》
桐木江断想
未及终点
果断选择
果断选择
竹排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