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模式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0-05-21冯青文于海燕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调查问卷计算机应用基础混合式教学

冯青文 于海燕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目前高校必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通过课程调研可发现,此课程的教学存在学生自律性差、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上师生互动时间有限、教学陈旧等问题。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进行混合模式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并对实验班级共54位学生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实践效果的统计与分析。通过此次《计算机应用基础》“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也为整个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依据与支撑。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调查问卷;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09-0164-03

1 课程现状与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大一新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课程所占学时为48学时,但课程内容较多。学生不仅要学习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更要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为其以后打下坚实的计算机基础。不少高校因某些原因甚至将其设为大班教学,这给任课老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通过对近几年的课程调研和考试成缋分析可以发现,教学的投入和产出是负相关的。现学生和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自律性差

学生是授课的主体,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极大的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课堂时间有限,不少同学“机不离手”,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课堂上,自律性差。与此同时,“智能手机”也带给了课程教学一个全新的思路,作为授课老师,如何转变思路,有效的利用好学生的手机端平台并将其融人教学的过程中,这是混合教学过程中一个思考的切人点。

1.2 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大一新生来自各个地区各个不同的高中,每个地区不同的高中教学对计算机课程的要求都存在巨大的差异,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也忽略了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当中;大一新生都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所受的家庭教育也不盡相同。因家庭成员对计算机基础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在家庭的影响下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有的则相反。

1.3 课堂上师生互动时间有限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课程涵盖内容较多,学生即需要记忆计算机相关的知识点,也要熟练相关的操作。有限的上课时间导致师生互动的时间有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能及时地“消化”和“转化”知识,这必然导致“教与学”不能高效。

1.4 教师无法细致有效地掌握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

《计算机基础》每周4个学时,多媒体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时间有限,在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的同时无法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掌握程度;实践课堂上,由于每个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的不同,对操作知识的上手快慢不同,多而杂的知识点无法满足全部在课堂上都进行有效的练习;课余时间,学生与教师“脱节”,不能及时反馈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上多种原因使得教师无法细致人微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

2 混合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2.1 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课程使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即在课堂上和课下有效的使用第三方软件“超星学习通”,和学生端有效地形成互动,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2.1.1课堂管理与建设

在课堂管理上将“线上管理”和“线下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在线上创立班级来实现相对应的管理操作。如线上作业发布、讨论组、通知、对每一个班级进行管理等。具体管理模块如图1。

对不同的班级实现签到、课堂投票、问卷等不同的管理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传统的课堂模式相比,此课堂模式将“手机不离手”的弊端巧妙地转化为课堂优势,既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效率,也使学生在无形当中巩固了对应的知识。见图2与图3。

2.1.2 课后辅导答疑

在以往的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教师无法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能及时的解答学生“专业性”的问题,而混合式教学就解决了此类矛盾。

通过第三方软件,教师通过网络提供相对应的教学材料和学习资源,包括教师教学的课件、下发的习题、测试题等。同时,可以在线建立“讨论组”,将学习过程中的疑问积极地反馈到谈论组中,教师及同班的学生都可实时进行评论和解答,真正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教师通过此先进的教授理念积极地促进了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使学生在课下的学习不受约束,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2 结果与分析

为了获得学生对此教学改革课程的量化评价,为混合式教学提供相对应的参考依据。本次采用问卷形式,对本学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班进行调查。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54份,回收有效问卷54份。问卷主要对第三方软件“超星”进入课堂的满意度、课堂和课后的使用频次及其有效性、对混合式课堂的评价等内容。

2.2.1 总体认知情况分析

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分析,85.19%的同学认为实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必要,11.11%的同学持中立态度,而仅有3 .7%的同学认为没有意义。对于考勤而言,仅有7.41%的学生持否定态度,数据如图4。

2.2.2 混合式教学中学生端使用情况分析

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分析,课下时间是否在线查看老师上传的课件等学习资料。只有3.7%的同学不进行使用,大部分同学都在使用。如图5。

课下时间用学习通进行讨论组的建立,只有11.11%的同学持否的态度,数据如图6。

混合式教学是否给学生带来帮助?学生分别在课程的预习、课程的巩固、课后答疑三方面进行打分,分别为69.83分、72.5分、71.43分,分值均当,说明混合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帮助是具有全面性的。如下图7。

除此之外,对混合性教学的推广性也进行了问卷,结果有96.3%的学生认为可以推广到其他课程使用。

通过问卷反馈的整体结果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不仅通过便捷的线上模式提高了课堂的利用率,也在课程学习的不同阶段都给予了学习全面的帮助,成了学生学习的好工具、好帮手。是值得在其他课程进行推广的良好的教学改革模式。

3 混合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改革的深远意义

3.1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混合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将大学中学生常态性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课堂上“线上端”的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学生学习的督促,使学生“不得不”参与到老师的互动当中,对课堂上枯燥的知识产生浓烈的兴趣;除此之外,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在课后通过学习端在“线上”进行查漏补缺,掌握自己学习的节奏。

通过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2 提高课堂效率

教師通过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通过在线点名、在线抢答等方式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将课件及优秀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线上,学生课下便能预习甚至掌握部分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便减少了对部分知识的反复讲解,提高课堂的利用效率。

3.3 为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撑

《计算机应用基础》践行了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并取得了相对满意的效果,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思路,激发了其创新性,提升了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氛围,为整个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践行了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作为重要的实施者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不仅需要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混合式教学“无缝衔接”,更需要结合所教授学生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变通。因此,为了推广混合式教学的改革,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一定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投入,使混合式教学改革得到良性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晶.基于混合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电脑知识与术,2018,14(31):178-179.

[2]肖辉.多元混合模式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科技风,2018(6):23.

[3]于歆杰.论混合式教学的六大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9(5):14-18.28.

[4]陈明,桑小双.高校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认知及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5):57-64.

[5]王俊峰.浅议问卷调查的基本思路[J].统计理论与实践,2019(6):22-25.

【通联编辑:朱宝贵】

基金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民办本科学生课程学习绩效实证研究([2019] -JKGHYB-0276)

作者简介:冯青文(1990-),女,河南南阳人,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猜你喜欢

调查问卷计算机应用基础混合式教学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分析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