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疫情之下的航空安全出行

2020-05-19剑清马晓荣

中国军转民 2020年4期
关键词:客舱体温空气

剑清 马晓荣

今年以来,新冠病毒疫情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目前在风险有效降低后,全国人民终于迎来重返工作岗位。

在国内疫情开始走向低潮,国外输入疫情病毒威胁加剧的背景下,我国随着复工返岗,全国范围内又开始大规模人员流动,在长途交通中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搭乘什么样的公交工具返岗风险最低,疫情之下如何安全乘坐飛机出行?

一、疫情之下,乘坐飞机出行仍然是相对安全的选择

这是因为,机舱空气堪比手术室,空气的流通性是很好的。这不仅仅是因为飞机的速度快乘客之间的接触时间短,还和飞机的独特设计有关。民航局飞行标准司司长朱涛日近日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说,飞机客舱空气每2~3分钟置换一次,每小时置换20~30次。飞机通风系统主要使空气上下流动,这种循环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病毒在飞机上扩散蔓延的可能。医院手术室的空气更换速率是12分钟更换一次,普通建筑的更换率则更低。其次在空气过滤上,飞机采用了的“高效微粒过滤”系统(HEPA)。这种空气滤工作效率很高,可以去除空气中99.97%以上的直径为0.003微米的微粒。

研究显示,新冠肺炎病毒尺寸约为0.1微米,HEPA系统具备拦截新冠病毒的能力。此外,HEPA空气滤对病毒亦有抑制作用,被截留在空气滤的病毒短时间后便会丧失活力。然后在空气流通路径上,混合空气通过提升管路自下而上输送到位于客舱顶部的客舱通风系统,并由该系统分配给每位乘客。这种布置特点使得客舱内空气流动方向基本上是垂直的,沿机身纵向的空气流动很小。

客舱通风系统设计时考虑的是让供给每排乘客的空气基本上在该排处排出客舱。这就使得沿客舱纵向的空气流动减至最小。控制了空气的纵向流动,也就等于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由乘客产生的空气污染物质在客舱内进一步扩散的可能性。最后,再循环空气在混合集气室内与空气调节组件所提供的外界空气混合时,外界空气中残留下来的臭氧所具有的杀菌消毒作用,可以将再循环空气中可能仍然存活的病毒和细菌消除殆尽。因此,最终进入客舱的空气可以说是很洁净的。

空客公司在2020年1月23日发布了针对武汉疫情的技术文件指出:飞机的空调系统从外部获得空气后,经过足够多的有效过滤,可以过滤掉99.99%的病毒颗粒。

实践证明:飞机上感染病毒的概率很低。除了飞机的独特设计,各大航空公司还采取了更多的人工措施来严防病毒的传播。航空公司采取了包括为旅客测量体温,每趟飞机定时消毒杀菌,机组人员全体佩戴口罩为旅客服务等多项严格的措施,来防范病毒在机上的传播。事实上,从新冠病毒爆发至今,我们看到过新冠病毒感染携带者乘坐飞机的新闻,但几乎没有病毒携带者在飞机上传染其他乘客的报道。大多数的病毒传播,发生于家庭内部、朋友聚餐等场景。

回想17年前,2003年5月2日内蒙古王氏姐妹同乘CA1101/ HU7801航班从呼和浩特市经北京至广州,其中妹妹在当日晚8:00左右以发烧症状就诊住院,姐姐在5月8日出现发热症状住院,后均确诊为SARS,但同机乘客和机组人员并没有感染SARS,尤其是在HU7801航班上绝大多数乘客都戴口罩,甚至不喝不吃机上的饮食,这种条件下SARS传染的可能性被降到了最低点。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国际民航组织(ICAO)医学部、美国CDC、我国民航局以及德国航空医学专家都认为,病毒在飞行中传播的危险是非常小的。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表明,世界范围的在机上传播的报告病例不超过5例可能病例,他们都发生在机场甄别程序实施之前。

因此,复工返岗长途交通可尽量乘坐飞机。航空运输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方式,具有高速度带来的人群接触时间短、空中空气可持续保持与外界循环更新、消毒措施全流程严密可控等独特优势,是在地面停运状况下唯一需要保留的空中绿色生命通道,同时,国内外存在一些网络型航空公司,专注于网络化运营,机型小、航线调整运营灵活,是构建空中绿色生命通道、降低出行风险值得信赖的选择,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民众基本出行需求的满足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延长假期筛除潜

伏期的病毒携带者,你在飞机上遇到邻座是病毒携带者的概率已经大大降低,再加上飞机的独特设计,以及机场、航空公司的严格消毒杀菌。此时,选择飞机出行,是风险最低的一种返岗交通方式。

二、防控新冠肺炎,为何要监测体温?

登机前我们进入航站楼时都要进行体温测量,部分航班在登机、飞行中和到港时都有可能进行体温测量,这是为什么呢?

(一)人体的正常体温

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是物质代谢转化为热能的产物。正常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它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升高时,机体通过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反之,当体温下降时,则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

正常体温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点,而是一个温度范围。机体深部的体温较为恒定和均匀,称深部体温;而体表的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化和差异较大,称表层温度。临床上所指的体温是指平均深部温度。一般以口腔、直肠和腋窝的体温为代表,其中直肠体温最接近深部体温。正常值:口腔舌下温度为36.3~37.2℃,直肠温度36.5~37.7℃,比口腔温度高(0.2~0.5℃),腋下温度36.0~37.0℃。

(二)发热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症状之一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约半数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在1周后恢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尽管少部分患者患病初期未出现发热,但发热依旧是绝大多数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

根据绝大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都有发热这一体征,在鼓励甚至要求人们到公共场合必须戴口罩,从而达到基础隔离的基础上,再体温检测,具体就是通过红外线体温成像仪或红外线体温枪进行人群体温监控,识别其中体表温度高的人员,再通过水银温度计腋下体温复测进一步明确其是否发热,交由医疗和疾控部门处理(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流行病学调查等)就可以明确其是否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从而达到将大部分患者从大的人群中筛查出来的目的,进而采取隔离观察治疗措施,就可以达到“控制传染源”的目的。

而部分发热人群在进入航站楼前由于受冷风吹袭导致体表温度下降,在航站楼入口的体温检测中未能得以被检查出来,故民航相关部门安排了登机再次体温检测和机舱内体温检测等多环节测温,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将发热人群筛查出来,进而达到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这一“传染源”的目的。

三、在航空旅行中,应该如何防控疫情传染病?

(一)飞机的垂直空调通风系统可最大程度规避传染病的蔓延

众多人长时间拥挤在密闭而狭小的空间,的确很容易导致传染病,尤其是以飞沫和接触传染为特征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2019-nCoV)等疾病的传播。但是,飞机,尤其是客运运输飞机的设计者们充分考虑到了传染性疾病的扩散问题,他们专门为飞机设计了“垂直通风系统”。飞机客舱的新风被飞机进气叶片吸入后,经过过滤加压进入空调系统,和经过高温消毒的客舱内原空气混合后,从座椅上方的新分口吹出,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而客舱下方过滤系统吸入客舱人体代谢的空气,再经过高温高压消毒与新吸入的外界空气混合,再通过空调系统进入机舱,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机舱内空气的洁净与清新,且保障了疾病通常情况下不会通过飞机空调系统扩散到整个机舱。而在特殊疫情时期,飞机还可以通过增加新风量、减少旧空气的重复利用,每5~10分钟就完全更换一次机舱内空气,而进一步提高机舱内空气的洁净度。

(二)机舱内传染病的扩散大都是因为直接扩散和接触传染

我们可以完全依赖飞机的高速循环的空调系统就可以有效避免疾病传染,从而高枕无忧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有人体呼出的空气和咳嗽的飞沫所导致的空气传播,如肺鼠疫、空洞性肺结核等,有通过排泄物、分泌物经消化道传染,有通过皮肤粘膜的接触传染等。而现在正在肆虐的新型病毒性肺炎经证实为飞沫和接触传染,其感染能力甚至可能超过了非典型肺炎(SARS)。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身处时值传染期的患者身边,则有可能吸入其咳出的飞沫或被其直接接触而感染疾病。通常在疫情来袭时,疾控部门要将患者同排、前后三排(宽体飞机可除却再隔走道的乘客)乘客和为其提供近距离服务的服务人员作为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观察措施,就是此原因。而身患传染病的患者在航空旅途中,还有可能在机舱内活动,还有可能使用飞机卫生间如厕,这就进一步扩大了感染的空间和被感染人群的范围。因此,在传染性疾病出现“超级传播者”时,疾控部门常将同机所有人员和为其提供近距离服务的服务人员都视为“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观察措施。

(三)航空旅行前,充分了解疫情,为健康出行做好防护准备

1.充分了解疫情

对疫情进行充分了解,针对性做好防护准备,是防疫成功的前提条件。如目的地地区已被宣布为疫区,最好在疫情完全控制后再行前往。

2.避免带病出行

在出行前,科学系统评价自我健康状况,避免带病出行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保障自我有一定的防护力,另一方面确保自己不会将已染的传染病传染给他人。我们应避免在发热等健康不适,甚至感染传染病的疾病状况下航空旅行,更不可以去尝试服用解热镇痛药物临时降温后去冲关乘机旅行外地,那样可能会造成疾病的播散,于自己生命健康不利,也属于不道德的非法行为(恶意传播疾病属于刑事犯罪)。

3.做好防护准备

根据疫情的情况,特别是传染病的传播特点和途径,针对性做好防护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欲前往中东和非洲等疟疾肆虐的地区,就必须带好防蚊用具(蚊帐等)和药品(防叮咬药具和疟疾治疗药品)。在前往可通过疫苗接种防控传染病的疫区前,应按规定接种疫苗。而针对目前的新型病毒性肺炎的飞沫和接触传染特点,带好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眼罩和免洗手消毒凝胶、消毒湿纸巾就是必须的。

4.服从工作人员安排,保持安全距离,戴好口罩,落实分餐制,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与防护

配合体温测量和健康申报。疫情当前,我们在乘机过程中,有可能要面临多次脱帽体温测量、填写健康申报表等非常恼人和繁琐的事情,我们应予以理解和配合,毕竟这是为了疫情防控,为了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

保持安全距离。返程期间人流量大,排队和等待是避免不了的。我们应该注意,拉开距离是最好的防疫措施,因此,我们要遵守相关秩序,主动自觉排队,避免拥挤,遵守一米黄线规定,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优先使用无人的自助值机、托运行李服务和无人安检通道也是不错的选择。

戴好口罩。现在许多地区已宣布在公共场所不戴口罩为非法行为,我们一定要予以遵守,在非独处的环境坚决佩戴口罩,根据需要佩戴眼罩,既避免吸入他人飞沫,也实现了自我初步隔离,避免自己处于未识别的传染状态而感染他人。

落实分餐制。当你看到邻座在进餐的时候,不妨先戴上口罩等待一下。病从口人,同步进餐的时候,口罩等防护用具被迫取下,飞沫四溅,往往是感染疾病的时候。分餐制可最大程度地缓解这一问题。即采取临座间不同时进餐。而部分廉价航空公司取消了短途飞行的开放式配餐,改为袋装方便简餐,我们也应该予以理解:飞行时间过短,隔座分开进餐和配餐时长不足。??

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与防护。最有效的消毒方式就是用流动的清洁水冲洗——离开了剂量,致病性和毒性那就是一个笑话。因此,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多洗,是防御疾病的关键步骤。在进餐前后,在如厕前后,我们都要洗了再洗。记住,每次洗手的时间不要少于20秒钟。能够用免洗手消毒凝胶、消毒湿纸巾消毒一下那当然是更加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应该根据民航安检相关规定,不可携带大剂量超过100毫升液体和违禁品进入机舱。环境的卫生靠大家维系,更何况狭小的机舱和飞机卫生间。也许,您随意丢弃的手纸让下一位如厕者无所适从,进而粪便污染了卫生间,而后面如厕的又是您。

(四)航空旅行中新冠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的判定

目前,全国人民在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了防治其迅猛扩散,湖北武汉还采取了积极的“封城”——切断出汉通道的策略,有些机场也中断了离港航空客运。在防控过程中,我们除了进行发热排查,甄别隔离治疗患者外,还要对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观察等措施。那么,对于航空旅行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判定密切接触者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是指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过共同生活、近距离接触等情况的人员。那么,具体到航空旅行,需要如何界定呢?我们知道,疾病的烈性程度是与其传染能力和患病后的致死率密切相关的。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归属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其传染能力较强。目前患病的死亡率为4%左右,弱于非典型肺炎。

目前,对于新冠肺炎航空旅行密切接触者的认定,我们可以参照17年前同为冠状病毒感染致病的非典型肺炎的密切接触者认定:在出现超级传播者前,同行亲友、前后三排加同排乘客(宽体飞机除却隔走道部分)、为其近距离服务的乘务员和工作人员(安检、值机等)、进入同一卫生间如厕的乘客。出现了超级传播者后,则将同机所有人员和为其提供近距离服务的工作人员均认定为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观察措施。因此,如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乘坐了飞机,我们应该根据其乘机轨迹,通过舱单、离港、值机、购票、订座,以及值机、安检等信息,明确其密切接触者,根据疾控部门致使采取隔离观察等相宜的措施。

(作者单位:田剑清,武汉天河机场医疗急救中心;马晓荣,中航惠阳)

猜你喜欢

客舱体温空气
[呼吸的空气]Die Luft zum Atmen让我们把它推迟到明日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飞机客舱内的空气循环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我要买空气
那些你意想不到的神回复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早晨的空气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