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文理论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0-05-19张炜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骈文韩愈古文

张炜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生就是一部“变的哲学”,新事物会不断替代或补充旧的事物,包括文学意义上的语体、文风,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变革和革新。其中区别于六朝唐初泛滥的骈文而兴起发展的唐代古文,便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变革。为了让学生分析鉴赏所要学习的具有唐代古文特点的文言文篇章,教师可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适当渗透古文理论。可具体从古文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古文理论强调的思想、古文理论的影响等几方面切入,进行关于文章的鉴赏教学。当然,为了突出文章所表现出的唐代古文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古文、骈文间的对比作为依据进行这三方面的把握。

一、结合古文创作的语言表达方式特点,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唐代古文理论是一种文章学理论,对于文章创作而言如同规矩准绳,是文学创作者执笔的依据,也是读者赏析文章的一个角度。它主要是以一种单行散体作为语言表达方式,但有的古文中也会夹杂少许的骈偶句。在语言表达方面,自然流畅,生动简洁,具有一种本色美的特点。当然,任何一种事物流露出的特点,如果不放到与其他事物的对比中,永远是毫无说服力的。所以,为了突出文章所表现出的古文语言表达方式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文章,进行古文与骈文语言表达特点的对比。

韩愈通过将实践与理论结合,使古文创作发展成熟,进而完成由以骈文为主向以古文为主的过渡,因此受到历代文人的赞誉。例如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就评价其“文起八代之衰”。由于韩愈极力推崇古文创作,所以其文章也不乏表现出唐代古文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如他的《师说》,为了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古文理论,让学生对应着古文创作的语言表达特点,谈谈韩愈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特点。例如有些学生回答:“作者以单行散体作为语言表达方式特色,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等。文章的语言比较简洁、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情况。再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句,几乎是用口语的方式在表达,自然流畅,语义明晰。”但是这并不能明显地突出古文写作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存在的优胜之处。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文章,从古文与骈文对比的角度入手,进行古文语言表达方式特点的说明。例如教师举出王勃的《滕王阁序》,让学生进行部分阅读和赏析。如学生阅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后,用20个字进行语言特点的概括:“对仗工整,讲究平仄,声韵和谐,追求藻饰,喜欢用典。”由此,兩种语言表达方式的格调立马区别开来,这为学生理解古文理论兴起的目的、强调的思想奠定基础。

二、结合古文理论强调的思想,赏析文章的情感思想

事物并不是平白无故发展起来的,是以人们的某种目的作为驱动力而实现的。对于唐代古文理论和古文写作的兴起发展而言,也是在使用目的驱动下促成的。换句话说,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文学的特点要求也不同。在中国古代,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将骈文作为唯一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创作者以骈文作为创作的方式进行艺术美的文学创作,展现出整齐、绚丽铿锵、和谐对称的文学之美。有的篇章甚至历代传诵,流传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长河中的璀璨明星。但是由于其过分追求辞藻的雕琢、语句的对称、音律的和谐、典故的堆砌,而多使文章流于表面,为人们自由且真诚的表达思想感情增加了阻力。所以,有识之士区别于六朝骈文提出了唐代古文,它比较适用功利实用的文章,不会“以辞害意”。尤其是韩愈提倡将“古道”作为古文兴起发展的目的,所以,韩愈的文章多是明道,内容充实,而不是为文而文。因此,教师可结合古文理论强调的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文章情感思想的赏析。

还以韩愈的《师说》为例,要理解其深度,就首先要理解韩愈对古文创作的要求。韩愈比较讲究人品与文品的统一。他在《答李翊书》中说“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他认为文章中必然会呈现出作者的道德品质修养。因此“文以明道”“充实”“文从字顺各识职”成为古文创作所强调的思想。从这一点出发,教师可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作者所阐述的“道”,即情感思想、作者的道德品质。如有学生从背景的分析入手,了解当时教书之人是不受上层社会重视的,所以在士大夫阶层出现不愿求师、羞于为师的现象。作者针对这种情况写下这篇文章,用来纠正或转变人们对求师和为师的认识。文章中,作者首先论述从师的必要性及标准,又分别从解惑、传道出发,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为接下来的为师、求师的论断作基础。可以说,韩愈字字在“明道”,字句皆是从心而发,字里行间无不使人瞻仰其品德修养。

三、结合古文理论的影响,谈谈今人文学创作的方向

人们一直怀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信念面对周围的事物。对于可用于文章创作的文学理论而言,我们也要怀着这样的心情,面对其穿越千年的沧桑面孔,并结合其对后世的可能影响,深思今人文学创作的方向,而不仅仅是像欣赏一幅画,只以瞻仰的眼光面对它。换句话说,唐代古文理论的生命并不是在过去的时代就停息了,它的生命一直在延续,而使其鲜活延续的正是课堂上的学生。所以,教师不能将对该理论的学习止于文章的赏析,应该继续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一次文学创作方向的畅想。

韩愈的《师说》,是作者“文以明道”思想的书面展现,而且他还指出在古文创作中要做到语言的独创性,不能因袭拟古。这促进了散文、小说的发展。许多学生以中唐时期传奇小说的出现作为例子来说明这种深远的影响。还有学生谈到明末文学流派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当学生将可能受到影响而出现的文学派别或文学主张一一道出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文学创作方向的看法。例如有学生认为文学是关于文字的艺术,作为骈文的代表作之《滕王阁序》给人以文学艺术的美感,希望以后的文学创作方向是体现“美”。另有学生认为,文学既是人学,所以要表现出人的思想情感、人的意愿和希望。还有学生认为文学要承载着德育的职责,所以更多地要展现出实用性,体现一种对美的品质呼吁。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在学生赏析具有古文语言表达方式特点的文言文时,尝试与唐代古文理论的结合。通过对唐代古文语言特点、古文理论所强调的思想、古文理论影响的理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文章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作者的文学思想主张,也更能受其启发,思考今人文学创作的方向。

作者简介: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骈文韩愈古文
晚春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论明清之际骈文的经典化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启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