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2020-05-18朱效民

食品与健康 2020年5期
关键词:丹麦讲座欧洲

朱效民

2016年6月至9月,我获得丹麦奥胡斯(Aarhus)大学的资助,有幸访问该校科学研究中心(CSS)三个月。这是我第一次在非英语的欧洲发达国家访问,在学术交流之余,欣然发现不少有趣和值得回味的事情。

听讲座要花钱

自从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开创了现代大学以来,大学教师便要担负起两大重任:教学和科研。但近年来, 奥胡斯大学提倡大学功能的“third mission”(第三使命),即教师除了教学、科研以外, 还应当积极服务社会。

为此,Kristian教授每年秋季要做5场面向公众的公开演讲,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但须交费,听一次演讲需要交100丹麦克朗(约相当于100元人民币)。有一个周末恰逢Kristian演讲,我决定花100克朗去听一听。没想到Kristian教授说,如果你打算听,就得一次花500克朗买下整个学期5次讲座的票——讲座票不零卖。我问他每次讲座有多少人来听,他说大概二三十人的样子。

这是我第一次遇到普通公众在大学听公开的学术讲座却要付费的情况。以往,学术讲座即便是免费的,组织者也会担心听众太少,让演讲者面子上不好看。这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丹麦普通公眾的科学素养和文化品味,怪不得丹麦区区数百万人口却向世界贡献了这么多位一流的大师级人物。

海边徒步

丹麦无山却有海,这里没有超过200米高的山,一座海拔147米的山竟然被命名为“天山”,但丹麦任何地方与大海的距离均不超过50公里。从我的宿舍到海边,走路只须约10分钟。这是我有生以来住得与大海最近的一次,去海边徒步自然是我度周末的不二选择。

在海滩的碎石上,我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五角海星,还从海水里捡起很多色彩斑斓的小石头。不过,可惜的是,在海岸边看起来晶莹透明的美丽石头,离开海水不久后就会变样,让人颇有“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感慨。

丹麦是世界上首个实施变性手术的国家,海滩上专门辟有裸体浴场,其文化开放、多元、包容。海边沿途有很多风格各异的雕塑。节假日,还会有不少艺术创作的露天展览。有人借助大自然的山石和林木作展示,其设计之巧、规模之大足以震撼心灵。海边有不少墓园。与国内墓园肃穆、哀伤的氛围不同,丹麦的公共墓地往往绿树成荫、鲜花繁盛,各家的墓地常用精美考究的艺术雕塑来装饰,让人情不自禁地驻足欣赏和遐想。我经常可以看见当地居民在墓园里悠闲散步和席地野餐。

我和学生常去徒步的海边,有条路旁满是野生樱桃树。由于奥胡斯夏季不但日照充足,而且雨水充沛,颗颗樱桃都玲珑剔透,十分诱人。我们每次经过都会“大啖樱桃三百颗”,酸甜可口的樱桃真是又解渴、又解乏。有一回,一对住在附近的丹麦老夫妇路过时,看到我们吃,也加入进来,边吃边说以前不知道这么好吃。我们听了颇觉奇怪:在这“流淌着蜂蜜与牛奶”的地方,这对老夫妇对大自然的慷慨馈赠都不以为然了吗?

每年8月中旬, 奥胡斯都要举办一个盛大的跑步接力赛和野餐活动,每支队伍由自由组合的5个人组成,每人跑5公里,每年有1 000多支队伍参赛,少长咸集,盛况空前。我不善于长跑,本着参与体验丹麦体育文化的精神加入了奥胡斯大学一个地理生态实验室的队伍。我负责跑第4棒,一路上沿着海边的公园跑,风清气爽、景色优美,但有不少上坡、下坡的路段,高高低低,起起伏伏,颇有点不适应。31分钟的成绩(实际跑了5.2千米)在小组成员里垫底,却已经是我自己的最快纪录了。

沿途,有两支乐队现场表演(有歌手献唱,有乐队伴奏),还有观众插放节奏强劲、动感十足的摇滚音乐。不少皮肤白皙、金发碧眼的丹麦小朋友——如同从安徒生童话里走出来的小天使,在路边热情地呐喊助威、鼓劲加油,还不时和跑过的人挥手击掌。跑完后,几千人在若干个巨大的帐篷里聚餐聊天,觥筹交错,其乐融融。

我原以为西方体育文化主要是鼓励人们挑战极限,实际上这种大众化的体育活动娱乐性很强,可以说没有什么竞争,要想跑得快是你自己的事,跑得慢也没人笑话。如果参赛者不愿意跑步,还可以申请参加专门走路的组,一起走完5千米的路程即可。在交接区,听到大家互相鼓励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enjoy”(好好享受吧)。我们小组的成绩还算不错。等我们吃完、喝完,大概一个小时后走出帐篷时,还可以看见夜色朦胧中,有的小组在跑最后一棒。离开帐篷不久,突然身后一声巨响,天地之间大放光芒——海滩烟火表演开始了。我们就在这烟花满天的照耀下回家了。

第二天,Kristian教授询问了我的成绩后,十分得意地告诉我,他的5千米成绩是22分钟,我在称赞之余顺便打击了他一下:知道5千米的世界记录吗?只有12分钟!

 丹麦与英、美有点不同

我以前多次在英、美两国的几所大学访问过(长则一年,短则数月),也在很多国家参加过学术会议,但在丹麦3个月的访问却给了我不少如上文提及的“第一次”的经历。限于篇幅,再举两个迄今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子。

我宿舍的门牌号是ST.TV.,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前两个字母应该表示方位,后两个字母表示号码,不用数字而是用字母表示房间的门牌号,真让我有脑洞大开的感觉。这是我多年来访问英美及其他国家都没有见过的。

在英美的大学访问期间,由于我不会开车,常常为日常购物而大费周章。因为日常生活的社区(英美的居民社区似乎只有吃饭、睡觉的功能,平时安静得几乎没有什么人气儿)往往离购物的商场非常远,坐公交车的话需要提前认真规划好时间与路线,一是平时公交车就比较少,只有几个固定的时间点和路线可供选择;二是周六的车更少甚至于没有。到了周日,大概由于是礼拜日的缘故,公共汽车更是一辆都见不着影儿。

而奥胡斯的情形却大为不同,日常生活极其方便,因为校园、社区周边均有大小超市和商店,感觉几乎与北京的大学校园和社区没有什么区别。这让我暗自感叹,原来欧洲与中国也可以有很相似的生活方式,欧洲大陆与英美也有许多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我经常问美国朋友这样的问题:美国建国前后有许多来自欧洲各个国家的移民,有的在美国的人口数量甚至远远超过英国移民,为何美国后来单单与英国如此相像呢?其他国家的文化为何今天在美国大都显示不出来了?很多美国学者表示压根儿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猜想,当时英国正借着蒸汽机工业革命而一飞冲天、气势如虹,很快成为独步天下、睥睨群雄的强大而现代的“日不落”帝国,打算在北美洲这张广阔的“白纸”上勾划美丽图画的美国人民自然会更多地要借助英国文化的“东风”了。正如当今时代,很多国家都以美国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标杆一样。

经过两次惨烈的世界大战,最终统一的欧盟曾经让人不由得感叹“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意思的是,几十年前英国首相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就在演说中强调:“虽然我们和欧洲共存,但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我们和欧洲有联系,但不构成欧洲。我们关心欧洲,和欧洲有关,但我们不能被欧洲吸收。”近些年来,英国与欧盟闹分家,双方你争我斗几乎撕破脸,让我等外人看得云里雾里,几乎摸不着头续。但我从这次对丹麦3个月的学术访问和实际生活中,隐隐对此问题有一点“风起于青萍之末”“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释然之感,在此不得不叹服古人的智慧和眼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致谢:Aarhus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Visiting Fellowship。本文的写作以及作者对丹麦的访问,得到以上基金的慷慨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丹麦讲座欧洲
真相
第29届欧洲象棋锦标赛对局选评
打个盹,记事牢
丹麦圣诞季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
书法基础讲座(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