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平原美国白蛾综合防治技术

2020-05-18樊和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美国白蛾防治技术特性

摘 要:该文介绍了美国白蛾的特征特性,分析了发生原因,并从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皖北平原美国白蛾综合防治技术,以期有效防治美国白蛾疫情,实现林业生态保护和生产安全。

关键词:美国白蛾;特性;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6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8-0083-02

1 引言

美国白蛾是一种食性杂、危害大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原产于北美洲,主要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南部,其生态分布范围在19~55N°[1],中国全境属于适生区域。1979年,在我国辽宁丹东的一次农作物病虫害调查时首次发现了美国白蛾,而后疫情迅速扩散到辽宁省的宽甸、东沟、凤城、本溪、岫岩、庄河等9个县市,随后又传播到陕西、北京、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北戴河、烟台、威海、青岛等省市,呈现出了从北部逐渐向中部地区扩散的趋势[2]。2012年,安徽省芜湖市和宿州市先后首次发现美国白蛾,当年宿州市的发生面积为46.6hm2,2013—2015年分别为4326.7hm2、21740hm2、80346.7hm2,发生面积逐年呈几何倍数增长的趋势。借鉴山东防控美国白蛾的经验,宿州市率先引入飞机防治措施,并在皖北平原地区逐年扩大飞机的防治区域,快速压低虫口基数,采取生物、化学方法相配套,空中、地面相结合的措施。2018年前后,安徽省美国白蛾疫情快速发展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皖北平原美国白蛾疫情也基本得到了控制。

2 特征特性

2.1 食性杂 美国白蛾以幼虫取食叶片危害,食性杂,经研究发现,其可危害300多种植物,在中国的寄主植物多达49科108属175种[2],对林业和农业的危害巨大。取食量大,严重时整株树木树被网幕复盖,树寄主植物叶片全部被食光,并啃食树皮[3]。

2.2 适应性强 可取食多种植物,在宿州地区发现,当美国白蛾把树叶吃光时,会下树危害农作物,如玉米、花生等,并且还能够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生存、繁殖。

2.3 繁殖能力强 宿州市每年发生3代,正常情况下,1头成虫每年可繁殖3000万头,最多时可达2亿头[4]。

2.4 生命力顽强 美国白蛾幼虫期非常耐饥饿,经实验研究发现,3~4龄美国白蛾可以在数天不取食的情况下正常存活,5龄后可在不取食的情况下提前化蛹[4]。

3 发生原因

皖北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美国白蛾的生存。宿州市有杨树纯林133333.3hm2以上,其他桃属、梨属、泡桐、杏属等美国白蛾喜食树种面积在13333.3hm2以上,均可作为美国白蛾的寄主植物。由于皖北平原高铁、高速、国道、省道等交通网四通八达,白蛾的检疫检查难度大,不可能对所有的植物及其产品或其他载体进行全面检疫检查。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物资相互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这在某种程度上对白蛾的繁殖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传播途径。由于美国白蛾的繁殖特性,一旦進入就会迅速增殖、蔓延开来。

4 综合防控技术

4.1 人工监测

4.1.1 常发区 根据美国白蛾成虫趋光性的特点,可以使用黑光灯和美国白蛾性诱捕器相结合的方式,记录每天诱捕的白蛾数量,确定羽化高峰期,为下一步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宿州市美国白蛾的羽化高峰期为:第1代5月2日;第2代7月7日;第3代8月8日[4]。

4.1.2 新发生区 黑光灯和性诱捕器是新发区监测疫情传入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新发生区虫口基数低的情况下能否诱捕到成虫或者诱捕数量较少,不宜作为确定羽化高峰期的手段。而网幕期调查是疫情监测的最佳方式。2~4龄是美国白蛾网幕观察的最佳时期,可以通过查网幕开展调查。宿州市美国白蛾幼虫网幕显现期如下:第1代6月1—15日;第2代7月10—30日;第3代8月20日至9月10日[4]。

4.2 物理防治

4.2.1 人工挖蛹 分别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8中旬、9月中旬以后,组织人员在树下枯枝败叶、草垛中、屋檐下和砖瓦乱石堆等地挖蛹,降低下一代发生的虫口基数。

4.2.2 人工剪除网幕 美国白蛾幼虫有聚集和吐丝结网的习性,6月1—15日,7月10—30日,8月20日至9月10日是网幕最佳观察期[4],可组织人员剪除网幕。

4.2.3 黑光灯诱杀 根据发生调查情况,在每年的4月初至5月中旬和6月中旬至8月底悬挂黑光灯诱杀成虫。

4.2.4 绑草把诱虫 根据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有下树寻找结茧场所的习性,分别于6月15日至7月10日,7月25日至8月20日,9月10日,人为在树干上设置结茧场所,引诱其结茧,然后集中销毁。

4.3 生物防治

4.3.1 天敌 使用周氏啮小蜂,一般选择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期(6月中旬、7月下旬、9月中旬),放蜂量根据害虫数量而定,按照1∶(3~5)的比例(1头害虫蛹放3~5头蜂)放蜂,选择无风或微风的天气,放蜂时间一般在10∶00—16∶00。放蜂方法:第1代美国白蛾虫龄整齐可以选择一次性放蜂,把繁殖周氏啮小蜂的柞蚕蛹放在用图钉固定的纸片中,距离地面2m左右;第2~3代存在着世代重叠现象,每个世代可选择两次放蜂,时间间隔7~10d。

4.3.2 微生物 分别于6月1—15日,7月10—30日,8月20日至9月10日美国白蛾幼虫期,应用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进行防治,其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且药效持续,专性寄生病毒,不杀伤天敌[1]。

4.4 化学防治 美国白蛾化学防治一般使用生物制剂或者仿生制剂,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天敌的危害。

4.4.1 人工地面防治 分别于5月1日至6月15日,7月1日至8月10日,8月15日至9月20日,使用车载式、担架式喷雾器进行喷药防治,主要针对车辆通行便利的区域和小面积林区进行防治。选择环保、高效无公害药剂,常用25%灭幼脲Ⅲ悬浮剂、20%杀铃脲等药剂。

4.4.2 飞机施药防治 最佳作业时间选在第1代美国白蛾1~4龄期间,即5月初至6月20日,虫龄整齐,防治效果更佳,第2、3代有世代重叠和滞育等现象,防治效果低于第1代。一般使用罗宾逊R-44、欧直EC120和贝尔407等机型,可用于大面积林区进行防治,药剂主要有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20%杀铃脲、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自2015年以来,宿州市区域内大面积使用灭幼脲Ⅲ号防治美国白蛾的试验表明,喷洒25%的灭幼脲Ⅲ悬浮剂在30d以内依然能够杀死美国白蛾幼虫,防效在90%以上[5]。

4.5 检疫封锁 美国白蛾在自然条件下传播能力较弱,人为活动是其主要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货物运载的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6-7]。因此,抓好林木种苗的产地检疫和省内、省际间调运检疫,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输入和输出型美国白蛾的发生几率,防治美国白蛾的蔓延暴发。

5 结语

通过连续几年的防治,摸索出了一套适合皖北平原地区美国白蛾综合防控的技术,也为其他地方美国白蛾防控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做好美国白蛾的各个虫态的监测调查,通过物理、生物、化学以及检疫等多种现代化手段综合防治,达到控制美国白蛾危害的目的。

參考文献

[1]闵水发,曾文豪,陈益娴,等.美国白蛾在湖北孝感市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措施[J].湖北林业科技,2018(5):30-33.

[2]张俊杰,董琴,赵涵博,等.中国大陆美国白蛾的侵入分布、危害与防治概述[J].吉林林业科技,2013(3):27-30,47.

[3]刘书景,柳成坡,李德桂,等.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4):118-119.

[4]陈义周,樊和平,董广平,等.淮北地区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试验研究初报[J].安徽林业科技,2013,39(5):14-19.

[5]陈义周,董广平,樊和平,等.淮北地区飞机施药防治美国白蛾效果初报[J].安徽林业科技,2014,40(5):25-28.

[6]王秋芬,郭红珍,胡启蒙,等.美国白蛾防控瓶颈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380-3382.

[7]张乃芹等.鲁西北地区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4):109-112.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特性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进一步凸显定制安装特性的优势 Integra DRX-5.2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空中拖拉机”喷洒阿维灭幼脲防治美国白蛾效果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