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环境下媒介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2020-05-15侯静恬

新媒体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范式学科信息

侯静恬

摘  要  文章从新闻产业发展、学科理论、业界实践等方面,分析5G技术对新闻传播会产生积极影响与隐患问题。

关键词  5G;新闻传播;媒介技术

1  5G技术促进新闻传播的变革发展

1.1  全时空、全媒体、全现实、全连接传播,5G助力新闻传播进入“全”时代5G时代人类社会将突破传播时空的限制,并实现真实现实连接和虚拟现实连接。VR、AR、MR等全息沉浸式交互,让人与虚拟世界完全对接。

5G连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可以促成所有人连接、所有物连接、所有资金连接、所有信息数据连接,同时还可以实现所有环节、所有过程、所有时空节点的连接。为什么在5G环境下才能实现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它“快”。这样没有延迟、多环节、多参与者的连接,在5G时代都是可以实现的。

例如,传输速率提高,观看直播不再受网速限制,带来更加高清的4K直播,使新闻传播更具有真实性。4G环境下对VR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具有限制,而在5G时代,VR技术将得到普及,让用户对新闻信息、场景有更亲身的体验。此外,新闻将更加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1.2  5G技术带来新实践,新闻传播学科迎来新问题新范式新理论

在技术变革下,我们有了新的实践,这些实践产生了新的问题,而新的问题必须需要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从而推生出新的理论。

5G技术带来的“全”时代,改变新闻传播产业的形态和实践,新的新闻传播实践带来值得关注的新问题,原有的研究方法要适应新问题,采用与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范式创新探索。此外,新问题的出现和新范式的应用,一方面会对新闻传播的经典理论进行现实检验,另一方面会产生针对新问题的新理论。

例如,智能传播给传统新闻传播理论输送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对传统的经典新闻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需要与之配套的智能传播理论体系“鸣锣开道”与“保驾护航”,以确保其沿著科学的运行轨迹平稳有序发展[1]。

1.3  信息制作和发行系统重组,新闻业态和传播格局发生巨变

5G的传输速度,提高传播效率,让即时新闻更为便捷。新闻从采集到制作、从输入到输出、从多屏直播到沉浸式媒体,都有着巨大的差别。例如多屏直播,只是让我们能接收到更多的信息,而沉浸式媒体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媒体,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到环境的全貌,受众可以选择去看什么、不看什么。5G技术让收者与信息的距离不断缩短,变得更触手可及、冲击力更大、现场感更强,也让直播更接近、新闻更时新、报道更深入。

此外,5G技术推动沉浸式新闻和视频化信息的发展,在降低传播对收者文化技术要求的同时,实现信息的立体化传播,给收者带来沉浸式体验。如果一个人文字水平较差(此处并非指识不识字,而是指逻辑能力差),在同样看一篇文章时,文字水平较差的人理解会完全跑偏。那么这种对文字理解的要求,在视频传播下会降低。

1.4  传播主体多元化,智能设备和人一起成为传播主体

在大众传播形态和移动互联催生的新传播形态中,受众凭借社会化媒体拥有了传播权,人始终是信息的掌控者、是传播的唯一主体。而在5G技术和物联网应用下,传播将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往关系搭建,而是人与智能设备所“代表”的外部环境之间的直接信息交换,人在传播中唯一主体的地位被打破[2]。智能设备不再是“被动”的传播媒介,而是可以针对传者的意图和收者的需求,对信息符号和内容进行修改调整,成为编码者。

比如说有一种软件,叫做“名画动起来”,可以将二维的图画变为三维的,它其实是在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调整。这种技术目前还不太成熟,但在5G环境下,未来一定会变得非常成熟。再例如“AlphaGo”,它是有学习能力的、是智能化的。这类智能媒介还可以具体应用于类似将口语重新编码,转换为书面语等方面。如此看来,它也变为了一个编码者、一个传播者,所以说智能设备和人一起成为了传播主体,从而可以提高传播效率、增强传播效果。

2  5G技术给新闻传播带来的隐患

2.1  5G技术带来新闻传播体制和规范的问题

5G技术的发展会促进新媒体、自媒体、社会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为新闻传播业带来新的产业体系。在互联网传播的管理规范中,当前的新闻传播体制已经出现管理规范的困境。例如,现在的网络暴力非常严重,虽然国家对这方面管控很严格,涉及到敏感词汇不能发布、热搜被撤等,但很多网络暴力还是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5G技术的发展普及将会加剧这一情况。互联网公司并非是传统新闻行业的媒介组织,有自己理想包装下的利益诉求,所以并不能用原有的体制进行管理。5G推动下可能会出现既没有专业精神的指引,又缺乏管理规范的境况,产生一系列的媒介伦理问题和法律问题,如新闻失实、新闻寻租、广告泛滥、侵犯隐私权等。

2.2  学科交叉发展带来的理论及实践困境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快速发展,在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提出了新的挑战。新闻传播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发展的学科,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联系十分密切,有很多理论、知识、名词、包括很多研究者都是来自社会学与心理学的。但是在当前,新闻传播原有的研究视角、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等已不能适应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需要在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与通信学、计算机学等学科的新结合。

但是新闻传播学在与社会学、心理学科的结合中已经暴露出了问题,比如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价值取向偏差。社会科学更注重人的价值,自然科学更注重自然规律价值,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忽略人的价值。新闻传播学总的来说偏向社会学科,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很重要。通信学、计算机学属于自然学科,在今后又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关注焦点的侧重偏差,研究范式的路径偏差等,都为新闻传播在学科交叉发展中带来了挑战。说白了其实就是害怕发展成四不像,成为别的学科的寄生虫,即像社会学、像心理学、像通信学,那么它自己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3  技术狂欢下,谨防技术对人的异化

人们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但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到底是人利用技术,还是技术操纵人?例如技术成瘾:打游戏。打游戏本身是为了放松,但如果沉迷其中可能会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5G的实现在带来更便捷高效传播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们对现实环境的陌生感,可能会在传媒的“超真实”环境中变得麻木、沉默。人们对于很多事件,都是一个“看客的心态”。比如今天身边环境中有人跳楼,会使人感到震惊,但如果在网上每天都看到有人跳楼,甚至会觉得这不是一个新闻。在5G“超真实”环境下,这类新闻对人的刺激会不断降低,这种麻木感的问题会更加严重。

此外,5G技术带来的视频化、碎片化传播,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会造成情绪的泛滥和思维的断裂。例如,看文字时我们会感动会流泪,但看视频时更容易产生这种共情,有时看个电影会痛哭流涕,这种感情会比看个小说来的更容易一些。另外,我们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思考的,口语化的表达不利于我们整体思维的形成。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写文章的时候写不了长文,甚至不愿意阅读长文,就是被碎片化传播导致的。如此看来,非逻辑非理性的群体极化现象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人们更容易被假新闻误导,这要求我们更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和判断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5G技术对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除上所述,5G在新闻传播领域还存在着对新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影响、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对新闻传播用户的影响等。值得一提的是,5G时代还没有完全到来,对于5G技术将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我们还处在一个想象的阶段。但新闻传播的研究讲究实证科学,即一定要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或对实证的经验总结来得到结论。我们期待着新变化,并将积极主动地迎接5G时代的到来,取得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业、新闻传播人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静平.智能传播的实践发展与理论体系初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24):67-73.

[2]张华.5G技术引发的传媒生态变革[J].中国报业,2019(7):25-27.

猜你喜欢

范式学科信息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超学科”来啦
订阅信息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