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FMEA在预防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中应用效果

2020-05-15

关键词:计划性插管专科

朱 怡

(江阴市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400)

气管插管属于临床ICU常用治疗手段,其主要作用体现在维持气道通气方便,适用于危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是气管插管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会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HFMEA(医疗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是前瞻性评估系统流程的一种手段,其在分析根本原因后相应的改进相关流程,以避免或降低缺陷发生危险。本文选择2017年4月~2018年6月我院ICU气管插管≥24 h的13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现整理与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4月~2018年6月我院ICU气管插管≥24 h的13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按照硬币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21~75岁,平均(48.5±6.2)岁;试验组65例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22~74岁,平均(47.6±6.3)岁。两组之间的基线资料相比,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比较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未实施HFMEA。试验组实施HFMEA,具体内容如下:(1)首先由ICU主任、护士长、质量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及高年资医师等9人组成HFMEA小组,要求小组中护士的学历必须在大专以上,医师在本科以上,对各项业务知识和专科医疗护理标准、评价方法等充分了解和熟知,同时对医疗护理风险管理组织流程必须熟练掌握,开展HFMEA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学习和培训。②将流程图绘制出来,并对潜在失效模式进行明确。以流程图为依据逐一进行各操作流程,帮助小组成员评估潜在的UEX风险,并进行分析讨论,将可能出现的UEX流程一一列出,并对潜在风险进行分步分析,包括A插管、B固定、C约束、D日常监护、E拔管。③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明确,并予以效应分析。分析探讨流程,HFME小组需对潜在失效模式及风险原因进行反复讨论和确认。④团队成员负责打分,并将RPN(事先风险值)计算出来,S(严重度)×O(频度)×D(不易探测度)=RPN,取值在1~1000之间。其中的S主要指的是如果发生此失效模式,伤害发生会有多大的可能性,1分代表伤害非常不可能发生,10分代表非常可能发生严重伤害,根据患者病情程度,10分代表死亡。O主要指的是发生此失效模式存在多大的可能性,1代表罕见或非常不可能发生,10代表非常可能发生。D主要指的是如果发生此失效模式,存在多大的被侦测的可能性,其中1代表非常可能被探测到,10代表非常不可能被探测到。团队在进行评估打分时以《中国医院评审实务》作为FMEA的判定标准,各维度分值均在1-10分间,选择平均分对RPN进行计算。⑤根据由高到低的顺序对失效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排序,优先改进前5位,其中失效模式为D4专科技能差,主要是因为新护士较多,专科培训力度不足;D3交接班未检查,主要是因为护士缺乏责任心和责任意识;D2未及时评估,主要是因为选择的唤醒时机不恰当;D2未及时评估,主要是因为未恰当选择镇静时机。⑥对改进计划进行拟定,以失效模式和潜在的风险因素对针对性改进措施进行制定和完善,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科室和医护人员,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具体改进措施:新入科护士需要接受岗前学习培训和夜班准入培训,考核其镇痛、镇静、约束相关知识是否达标;采取弹性排班制度,确保每位护士分管的患者在3人以内;对各规章制度需每月进行1次提问或考核;质控小组成员和护士长需每个月检查1次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和保护性约束安全措施的具体落实和践行情况,设定6~8点为每天的唤醒时间;患者镇静期间护理人员需间隔1 h评估1次镇静评分,确保镇静评分始终维持在2~4分内。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比UEX改进措施实施后,两组RPN值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涉及到的数据均以SPSS 22.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RPN值利用(±s)予以表示,并在对比时行t检验,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利用百分率(%)予以表示,并在对比时行x2检验,P<0.05作为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 果

试验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3.08%(2/65),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23.08%(15/65),组间予以比较,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x2=11.4368,P=0.0007);试验组D2未及时评估、D2未及时评估、D3交接班未检查、D4专科技能差等PRN值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所示。

表1 对比两组RPN值的差异(±s,分)

表1 对比两组RPN值的差异(±s,分)

失效模式 对照组(n=65) 试验组(n=65) t值 P值D2未及时评估 292.78±104.01 55.34±77.28 14.7734 0.0000 D2未及时评估 329.99±154.49 30.57±45.89 14.9787 0.0000 D3交接班未检查 340.55±112.04 105.12±122.31 11.4433 0.0000 D4专科技能差 415.61±270.09 178.90±250.11 5.1843 0.0000

3 讨 论

非计划性拔管是ICU气管插管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诱发因素包括三方面,即医护因素、导管因素、患者因素,且各方面均存在不同的细节因素。明确诸多因素中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才能有效制定防范措施[2]。本次研究中,通过HFMEA的RPN测算以及排序分析可知,未及时评估、交接班未检查、专科技能差是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新护士人员多、专科培训力度不够、缺乏责任意识和责任心、未恰当选择唤醒时机和镇静时机是主要潜在风险因素。以上述RPN较高的风险环节和问题作为依据,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可显著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危险,同时降低RPN[3]。

HFMEA是在综合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的前提下对各种潜在风险进行预测,并在发生医疗风险事件之前给予预测评估和对策制定,其可使医疗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4]。应用HFMEA对UEX进行预防,可将一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将其内在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促使小组成员可以结合自身经验积极进行分析、讨论,并制定出切实可行、安全有效的防范对策,提升风险预防意识和能力,增强对风险管理知识、技能的认知,降低医疗风险发生概率,使医疗质量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5-7]。

在本次研究之中,试验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及RPN各值相比于对照组显著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P<0.05)。由此可见,HFMEA对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可显著降低医疗风险,值得临床借鉴和选择。

猜你喜欢

计划性插管专科
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单腔气管插管CO2人工气胸在微创食管切除术中的应用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福建抗疫专科护理队出征支援湖北
山东省首个专科医联体成立 55家联盟医院正式挂牌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变电技改大修项目储备工作的管理探索
同时患多种病最好看老年科
急诊抢救中光棒引导法与直接喉镜法气管插管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