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探究

2020-05-14陈兆武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种树文言文素养

陈兆武

最近观摩了一节语文公开课——《种树郭橐驼传》,颇有一番新的感受。以前我也不止一次教过这篇文言文,但从来没有感到作者所讽刺的“他植者”也包括我在内,也从来没有感到郭橐驼种树的方式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最好的启发: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一、舒其本,以读固学之本

文言文教学的抓手是什么,我认为,是读!读,是语文教学的精要,更是文言文学习的法宝,但是观今天的语文课堂,读,很多只剩躯壳,只剩形式,失去了读的本性、读的真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是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之前连读得通顺、读得准确都没有做好,何谈读得明白、读得深刻?《种树郭橐驼传》中说“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就要顺应学生的天性,遵循读的规律,让学生读得通顺,读得舒畅,读得淋漓尽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素养。

让学生多读。不多读,无以培养语感。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是极有深意的,从不知句读,到识文断字,到作诗为文,始终都没有离开一个“读”字。多读不仅在量上要有积累,而且在质上要有保障。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去接触和熟悉文中那些规范的字词、经典的语句,这样不但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而且能逐步形成基本的语感,并逐步把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而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可以说,多读对于语感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感成,根本固;根本固,则语文学习不难。

让学生动情读。不动情读,无以产生共鸣。严羽在论学《离骚》时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以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如戛釜撞瓮耳。”前人亦曾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是我们发现,流泪者少,心有戚戚者不多,不以为意者大有人在。不仅如此,很多学生感觉不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感觉不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究其原因,老师以讲代读,以自己的感情体验代替学生的感情体验,如此,学生怎能体会到诗文中感人肺腑的情感美、景物美?又怎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所以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动情阅读的氛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自信地、动情地读,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理解至深,感悟至切。

让学生充分读。不充分读,便无以发现问题。美国的布鲁巴可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那么如何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呢?很显然,离开了读,学生是提不出问题的。学生自己提问题,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之上,需要保证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李镇西老师是“读出问题”的身体力行者,他的课都是从自由读——提问开始的,整堂课是在“你问、我问、大家问,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过程中进行的。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构建起来的语文大厦才能根深基固,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要想做语文教学的“郭橐驼”,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钻研、去揣摩、去苦思,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一番独特的“风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形成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

二、故其土,以联清学之源

在移栽树木的时候,为什么要尽量保留根部的泥土?就是要为它先创造一个熟悉的环境,然后让它慢慢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其实,文言文学习一如此理,一篇文言文就是一个新的语言环境,老师要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尽快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去。

从字面入手,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中国的汉字、詞语是有限的,文章中不可避免的会重复出现。很多看起来难以理解的词语,难以读通的句子都可以从学习过的文章中找到联系。如《种树郭橐驼传》中有一句“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就不容易断句和理解,但是如果把它和学过的《五人墓碑记》中的“凡搢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相联系,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特殊句式,应该理解为“凡是长安城里从事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富豪人家”。

从背景入手,建立人与文之间的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更是理解文章的原生态土壤,是文章的故土。如果不了解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就不会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决绝;如果不理解北宋的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就不会理解苏洵在《六国论》里的良苦用心;如果不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柳宗元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的同情就不会理解《种树郭橐驼传》的寓意。背景资料就是故土,扎根于这片故土,学习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才能推陈出新。

从相似文本入手,建立文与文之间的联系。文言文体裁有论辩类、传状类、杂记类、序跋类、公牍类、哀祭类、碑志类等等,很多相同体裁的文章之间也是相通的,打通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使学习具有熟悉的故土,而且会为学习提供更好发展的沃土!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都是台阁名胜记的名篇,作者借题发挥,抒发个人思想感情、抱负、志趣和意愿;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是论辩类,一事一议,发表自己对社会现实的鞭笞和挞伐。学《种树郭橐驼传》,也可以把它和《卖柑者言》《病梅馆记》等结合起来,虽题目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言在此而意在彼,所寓之意明矣。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在教学中不断加强联系,学习的源头就会不断丰富、更加清澈,每一个文字、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作者不再孤单,这无疑是构建语言大厦,培养语言能力和品质最好的方法之一。

三、移其理,以悟取学之髓

《种树郭橐驼传》最后作者说“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意蕴隽永,可谓全文点睛之笔。此将养树之术移之官理是为悟,我们文言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也是“悟”。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去悟是死教书,学生不善于根据老师的引导有所悟是死读书,两者都不可取。学习的要义、精髓都在一个“悟”字上!

悟得法。从《劝学》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要悟得借助外物的重要性,工具书、同学、老师、网络都是可以借助的,如此,学习资源岂不丰富?学习岂不如鱼得水?从《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其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是养树法,治人者从中悟出牧人法,教师也可以从中悟出教学法。善悟者得善法。

悟得趣。很多文言文妙趣横生,关键看你有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没有善于敏感善悟的心灵。“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这是行为之趣,醉的有趣,梦得更有趣,一腔郁愤以委婉托出;“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这是语言之趣,正话反说,切中肯綮;“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是哲理之趣,天人合一,无往而不在。这些经典,这些名言,趣在其中,非悟而不可得。

悟得理。在高中教材中,很多文言文中都蕴含哲理,如果不能深入其中,得其奥妙,则不能体会作者所感、所想、所寓,岂不有负作者和编者的一番苦心?从《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中可以悟得看淡得失荣辱、保持独立人格的豁达开朗和卓荦不群;从《渔父》《报任安书》中可以悟得直面人生苦难时候的生死选择;从《阿房宫赋》《六国论》的历史的回声中可以悟得历史兴衰更替的规律和往事可鉴、覆辙不可重蹈的忠告和规谏——这些不是可以生搬硬套的僵硬的知识,而是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的熏陶和浸染。倘若不悟得此,怎能称得上具备了语文核心素养呢?

一篇《种树郭橐驼传》仅数百言,作者的本意是“传其事以为官戒”,可对今日以传道受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来说却一样不可不以之为戒,倘若我们因为爱之太恩,忧之太勤,在学生们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阅读,没有得到充分的思考的时候,没有从故有的知识圈中跳出来的时候,就去“看”“掐”“摇”“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使得学生只能疲于应付老师周到而细致的预设,那怎么可能有自然而精彩的课堂生成?怎能建构起完善的语文知识体系,具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基于此,我们须用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方式去教书育人,去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万不可用“他植者”的方式去误人子弟!

[作者通联:江苏新沂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种树文言文素养
文言文阅读专练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文言文阅读练习
种树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一起来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