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性惊厥病因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0-05-14曾丽芬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治疗进展诊断

曾丽芬

【摘 要】 热性惊厥为儿童多发神经系统疾病,也为近年国内外研究热点。发病因素较为复杂,病理机制并未明确得到分析。虽然多数患者呈良性,且预后效果较好,但依然有众多问题需解决。除家长和患儿过度紧张和对疾病认识缺乏外,也存在过度治疗问题,因此需通过有效方式进行深入分析。本次主要从现阶段治疗方式的缺陷和病因诊断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近年疾病诊断和治疗经验,对整体发展过程进行总结梳理,为之后疾病治疗提供理论性支持。

【关键词】 热性惊厥;诊断;治疗进展

Advances in etiolog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ebrile convulsions

Zeng Lifen

Pediatrics Department, Lingyu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Baise, Guangxi 533199

[Abstract] Febrile convulsion is a multiple neurological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it is also a hot research topic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he pathogenic factors are complex, and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has not been clearly analyzed. Although most patients are benign and have good prognosis,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addition to parents and children over-tension and lack of awareness of the disease,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of over-treatment, so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through effective way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present stage of treatment deficiencies and etiological diagnosis analysis. Combining the experience of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disease treat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Febrile convulsions; Diagnosis; Treatment progress

熱性惊厥也被称之为高热惊厥,为小儿常见惊厥性疾病,多发于婴幼儿,5岁之后发病率会逐步降低。多数患儿发病因素和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少数和肠胃疾病、中耳炎有关。虽然多数患者预后状况良好,但依然会出现疾病反复,甚至出现成年后癫痫等问题。为提升疾病治疗效果需对疾病诊断和治疗方式进行深入分析。

1 热性惊厥

现阶段对此种疾病并无广泛定义和共识。有分析认为主要为年龄3~5岁儿童出现惊厥且伴随发热,但需排除无颅内感染引发。也有研究支持,主要为年龄在1岁之上,患儿出现惊厥伴发热,但需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其它诱发惊厥因素[1]。我国主要将此种疾病定义为年龄3~5岁,体温38℃之上,突发惊厥,排除颅内感染、器质性病变引发的惊厥、代谢性疾病、有惊厥史患儿,即可判定为热性惊厥。综合多数学者分析后可知,主要将疾病划分为惊厥范畴,且不包括颅内病变和颅内感染所引发的惊厥。

2 发病机制和诊断方式

2.1 发病机制

有学者分析认为病因较为复杂,肛温超过38.5℃为常见触发因素,发病原因和上呼吸道感染有重要关系。也有分析认为约74%的患者都可诱发疾病,且患者常会伴发中耳炎、出疹性疾病、下呼吸道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2]。

也有学者认为主要和患儿神经发育不成熟,髓鞘形成中过多神经元消亡,突触联系不完善有重要关系[3]。有学者提出感染诱发学说,认为病毒性感染为引发此种疾病的重要原因,有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多数欧美患儿临床多出现疱疹病毒感染,亚洲国家则会出现腺病毒、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病毒,其中细菌性感染原因最少[3]。有分析提出遗传感染学说,多数患儿有热性惊厥家族发病史,主要和家族基因有重要关系[4]。深入分析发现,家族染色体显性遗传伴有不同程度外显可能。炎症介质因素,炎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高热时常会促使大脑内IL-1β释放,继而提升脑脊液。提升的IL-1β则会降低GABAA受体电流,降低受体抑制作用。也有学者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IL-6内核苷酸基因和小儿惊厥发热有重要关系[4]。

2.2 疾病诊断发展

在对疾病诊断方式研究时多数分析认为首先需判定是否为热惊厥。此后需详细询問患者发病表现、年龄、发作持续时间和意识状况等。同时也有学者分析需对患者意识状况、发作次数和时间以及其他诱因进行分析[4]。也可询问喂养史、接种史、家属疾病史等问题。确诊为热惊厥后则需排除神经中枢系统感染和电解质紊乱等状况。

实验室检测。主要为患儿进行基因、染色体分析。血清电解质检查则主要分析Na+、Ca2+和血铅,炎症介质IL-10、TNF-α等指标测定,血清肌红蛋白和心肌酶谱联合诊断[4]。同时也可对脑膜炎伴炎性惊厥患儿进行脑脊液检查,血培养、血糖检测。

影像学检查:其中主要为CT、MRI等功能影像检查。其中主要原理为通过核磁共振分析患者ATP 消耗程度,其中恶性高热患者正常状况下会出现大量消耗。同时也有分析认为可通过代谢物、咖啡因微量渗析、诱发肌肉组织内二氧化碳释放提升。因此可知早期检测时可有效检出颅脑结构病灶,主要为脑积水和脑萎缩,同时对有头痛、呕吐患者也可进行颅脑CT检查。

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对许多功能性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都有良好诊断价值,惊厥高热患儿异常率为2%~86%。产生如此大的差异性原因较多,主要为检查对象病情、年龄不同,对异常状况定义不同,检查时间不同等。研究分析认为,采用脑电图检查显示异常患儿,额区阵法异常放电、癫痫等机率更高。对此种情况有分析指出,要努力寻找病因,同时对表现较为复杂的惊厥高热患者,不可排除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因此此种状况不可作用于常规性检查。

3 治疗方式

现阶段对此种疾病主要治疗原则为维持其生命状况,控制惊厥发作,针对疾病病因进行预防和治疗。同时也需进行止惊、退热等治疗。

分析可知,多数患儿由于惊厥发作时间较为短暂,且可自行解决,因此并未得到多数家长的充分重视,此种状况对日后惊厥复发预防较为不利。解决此种问题主要方式为强化患者家属知识教育,为其讲解疾病预防知识和治疗、护理知识。同时疏导其不良情绪,对过度焦虑患儿家属可进行疏导,降低不良情绪。

有学者提出,需强化护理,将患儿置于床上放平,头右侧卧位,尽可能保持安静,降低不必要刺激[5]。也需保持呼吸通畅,必要状况可抽吸咽部分泌物。严密监护患儿生命体征,窒息时则需进行人工呼吸。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其中尤其重视颅内压提升等神经系统表现。

也有分析认为需对症治疗,其中主要方式为控制高热[6]。主要采用湿毛巾进行大面积敷额,每隔10min予以更换,必要状况下可将冰袋置于额头、双侧颈部。也可进行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等药物降温。

有学者提出采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也有分析提出可采用咪达唑仑肌肉注射治疗[7]。此种药物均可较好抗惊厥效果,也有使用安全、局部刺激小、见效快的特点。对惊厥持续时间较长患者也可采用苯巴比妥进行静脉推注治疗[8]。为有效抑制呼吸,也可将负荷量分2次使用。对惊厥较为持续性患者则可当做癫痫治疗。

丙戊酸钠也为经典广谱抗癫痫药物,此种药物可有效抑制惊厥、躁狂等症状。此种药物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内抑制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同时也可有效提升此种物质合成,继而影响脑部r-氨基丁酸代谢[9]。同时对较为复杂的高热惊厥可在常规性治疗基础上采用丙戊酸钠方式有效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预防复发。可间歇预防用药,主要采用地西泮1mg/kg·d,且分为3次口服治疗,连续治疗3d。对间歇性治疗无效患者可采用长期预防治疗,主要药物为:丙戊酸钠20mg/kg·d,分2次口服治疗,苯巴比妥则为5mg/kg·d,分2次口服[10]。

为有效抑制患者疾病持续发展,可间歇性预防用药,也可叮嘱其采用地西泮进行连续口服。有分析认为,需采用丙戊酸钠进行长期口服治疗[11]。也有学者提出可对已知高热或存在恶性高热易感疾病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区域组织麻醉,必要状况下进行全身麻醉[12]。同时尽可能避免采用引发恶性高热吸入性麻醉药物,采用去极化骨骼松弛药物。同时患者在接受非诱发剂麻醉之后需术后监护4h,对此种方式需严格遵循。对存在肌肉病患者例如: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和低钾周期麻痹等均需充分重视,避免采用琥珀胆碱,诱发吸入性麻醉症状。对全身麻醉患者,且手术时间超过30min者需检测其核心体温,但对年龄12周岁之下患者需尽可能避免采用此种药物,对非易感人群可采用常规性吸入麻醉。

综合分析可知,热性惊厥的致病因素较多,其中电解质紊乱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各种固有存在使得神经系统异常。由于此种疾病有较高致残率因此需谨慎处理,诊断时需依据患者自身状况,同时也需为患者家属做好讲解工作,分析用药目的的意义,消除内心顾虑,采用合适方式诊断和治疗,提升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嘉诚,赵武.SCN1A基因变化在家族性热性惊厥发病中的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7,35(02):133-137.

[2] 王翠玲.热性惊厥的研究进展及合理用药[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03):18-21.

[3] 王宁.小儿热性惊厥的特征及其治疗方法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01):113-115.

[4] 刘艳,白进.清热止惊汤治疗热性惊厥患儿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7,38(08):1091-1092.

[5] 郭艳,辛丽,闫玉洁.小儿牛黄清心散治疗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合并热性惊厥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04(51):18-19,21.

[6] 艾莉莉.苯巴比妥药理作用及其治疗热性惊厥的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06):662-664.

[7] Carman K B,Calik M,Karal Y,et al.Viral etiological causes of febrile seizures for respiratory pathogens(EFES Study)[J].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2018,15(02):1-7.

[8] 林澤鸿,蔡晓莹,林广裕.地西泮与左乙拉西坦间歇短程治疗预防热性惊厥发作的研究进展[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8,25(01):56.

[9] 韩庆增.肛门失禁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7,39(20):3154-3157.

[10]Kaur S,Garg R,Aggarwal S,et al.Adult onset seizures:Clinical, etiological, and radiological profile[J].Journal of Family Medicine & Primary Care,2018,7(1):191.

[11]邱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及诊疗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08):111-112.

[12]盛杰,张雨晴,郭昊.恶性高热病因、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7,23(24):4873-4878.

猜你喜欢

治疗进展诊断
无创呼吸机治疗冠心病致急性心力衰竭的研究
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进展研究
CRRT在脓毒血症患者中的治疗进展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剖宫产术后切口憩室治疗进展
急性重症胰腺炎肝损害的机制与治疗进展
腹腔镜用于结直肠癌临床治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