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海报设计中窥视视角的心理认同研究

2020-05-14付京雷青

付京 雷青

摘 要:窥视心理源于人们内心主动窥探他人生活隐私的原始欲望。将窥视心理运用到悬疑类、恐怖类或惊悚类等电影海报的设计中,通过景别、构图等编排在画面中营造神秘诡异的氛围,引起观众对于影片内容的无限遐想从而调动受众的观影积极性。通过调动观众的观看兴趣满足他们对他人隐私进行消费的心理欲望及窥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笔者首先对人们的窥视心理进行分析,其次探究悬疑、恐怖和惊悚等题材的电影受众生理和心理特征,列举窥视角度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应用实例,从窥视到被窥视以及上帝视角三个方面出发进行探析,最终总结窥视视角的心理认同机制对电影海报设计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电影海报设计;窥视视角;心理认同;心理期待

人们在情感及认知方面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理论所要表达的意义的认可和接受即心理认同[1]。以窥视视角为设计内容的电影海报让观众在浏览时从冷静的旁观者转化为参与者,将个人情感带入电影人物和故事情节中,并与影片中的角色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心理认同,以此获得窥视的快感和视觉享受。电影海报创作者应恰当运用观众的视觉心理,创作出满足观众心理需求、引导观众审美情趣、激发观众消费欲望的海报作品,可以丰富观众的视觉体验,提供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一、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窥视心理探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将人的需求自下而上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在马斯洛看来,人类行为的内驱力源于人的需要,有需要才有动机。窥视心理可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两个层面出发进行探究,一是生理需求层面,这体现在人类本身具备的性本能。性本能属于人的原始驱力,包括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二者互相影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偷窥他人的欲望[2]。”窥视心理是人类的先天属性,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大众心理。弗洛伊德认为,窥视他人的欲望源于儿童对自己身世的好奇。儿童自生下来就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很陌生,他们永远充满好奇心,在探索未知领域解决困惑时便形成“窥视欲”。在弗洛伊德看来它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是人之本能。在此理论基础上,好奇心与偷窥心理相辅相成,交叉存在。

另一层面则是安全需求层面,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获知其他人生存经验的渴望,这维持着安全的心理平衡,是窥视欲望的原始动机。从社会性角度看,马斯洛认为人和动物都具有积极主动探索环境的需要,他们对周围环境以及未知、神秘、不可测的事物充满好奇。一方面人们通过刺探他人隐私获得对自我的认同感以达到心理满足,通过获取他人隐秘信息而使空虚的内心得以缓解、焦虑能够释放。另一方面,源于人们的控制欲,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掌控全局的知情者占据支配地位,窥视能使人看到他人不为人知的一面,更接近于所谓的“真实”,满足窥视者的猎奇心理和对安全感的需求。

二、窥视视角的电影海报设计可以满足受众的心理期待

窥视视角是电影海报创作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展现手法,通常用于悬疑、恐怖和惊悚等题材的电影海报设计中。这种手法的本质是满足观众对隐私进行消费的心理欲望,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观看积极性并引起无限遐想。从内容上看,窥视视角的电影海报设计迎合一部分悬疑题材电影爱好者的审美偏好;从形式上看,惊险刺激的画面、匪夷所思的人物关系加强电影的趣味性和神秘感。如美国恐怖电影《捉迷藏》的电影海报,画面色调以红黑搭配为主,视觉中心为一个女孩半遮半掩的身体,具有暗中观察的意味。画面中大面积的黑色和视觉中心一部分的光亮,加深海报的视觉深度,营造恐怖阴森的氛围,使观者产生被窥视的心理感受,如图一所示。

受众心理分析 据调查发现,恐怖电影的受众以青少年为主,主要集中在18岁到25岁。年轻人普遍具有好奇心强、热爱追求刺激等特点,好奇心是探索和认识世界、进行某项活动的内在动因。年轻人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对新奇事物、新环境和新领域都有迫切探索追寻的欲望。

受众生理分析 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杏仁体是恐惧或其他消极情绪的主要神经关联,而当快乐情绪产生时,额叶前部的大脑皮层参与这一过程。在特殊的环境中,杏仁体和额叶可以被同时激活,消极和积极的情绪就可以被同时激发”[3]。在“共激活作用”影响下,受众在观影过程中体验恐惧从而产生快感,这便是恐怖类电影受欢迎的生理原因。在看悬疑、恐怖和惊悚等题材的电影時,很多人从指缝中看,可见受众在“想看又不敢看”的矛盾心理影响下,人们既要通过“看”来满足好奇心,又要通过手指遮挡将自己置于相对安全的空间中,这恰恰体现了人们的“鸵鸟”心态。

在对该类电影的受众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出发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由于受众的需要目标和需求层次不同,便对电影内容形成不同的心理期待。窥视角度的电影海报在内容上只诠释部分信息,通过简单的物体遮挡如望远镜、钥匙孔、百叶窗便可为观众造成主动窥视和被窥视的心理认同感。画面中角色惊恐的表情、复杂的人物关系更能引起人们的“共情”心理。因此窥视角度的电影海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期待,当人们在观看海报时心理期待值越高,那么他的购票动机和积极性就越强烈,从而更大程度地希望在观影中期待心理获得满足。

三、电影海报设计中的三种窥视视角

电影反映真实生活。电影海报中的窥视视角映射出人类深层的心理需求。窥视角度的海报设计从窥视者、被窥视者以及旁观者的视角展现,往往可以创造更加贴切的窥视情境和氛围。在收集与调查中发现,窥视视角的电影海报设计从以下三方面出发:

(一)以窥视者为主的主观视角

从传播范畴释义窥视者的角度,即从某个隐藏或隐秘位置看到特别景象的人或角色[4]。窥视者角度可以从窥视者的正面和背面两个视角进行研究。希区柯克导演的美国经典悬疑电影《后窗》海报设计中,主角以正面视角面向观众,拿着望远镜窥视对面楼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如图二所示。海报中大面积描绘了对面楼的一系列场景。主角面露疑惑引发观众的一系列思考:主角到底看到了什么、他看到的事物与真相是否接近以及被窥视者是否发觉此刻状况。通过海报观众与主角在同一视角窥视窗外发生的一切,看到平时难以见到的场景,一同经历心理和情绪的起伏,一同体会偷窥的趣味与刺激。

在西班牙悬疑电影《看不见的客人》海报设计中,窥视者的背面面向观众展示画面中的主要内容,如图三所示。站在窥视者角度观察画面中的场景,会使观众联想到角色们是否存在不为人知的秘密,并调动观众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转而观众又会思考画面中的两个角色也许正进行着某项交易而引起窥视者的暗中观察,使观众联想到电影内容也许并不是大家看到的这么简单。由此可见,窥视视角的海报设计能引起观众浮想联翩从而引发观影兴趣。以上两部电影海报案例中的主角分别以正面和背面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笔者发现以背面示人的角度更能使观众站在窥视者的角度感受。使观众站在窥视者的角度能够高度集中观众的注意力,诱使观众主动发现被窥视的场景中所暗藏的玄机。

(二)以被窥视者为主的客观视角

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表示;“电影放映的条件为窥视欲创造了适宜的情境:黑暗的放映厅中的银幕方框犹如钥匙孔。”[5]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屏幕充当被窥视的角色以满足观看者的欲望。在《登堂入室》这部电影的海报设计中观众则充当被窥视的角色。画面中的角色通过钥匙孔窥探一切,而被窥视的观众产生心理认同,让观众产生被偷窥的同理心从而带入情感产生毛骨悚然的感受,如图四所示。

(三)洞察一切的上帝视角

上帝视角的电影海报设计使观众立足于窥视者和被窥视者之外,但同时观众也扮演着窥视者和被窥视者的角色。在浏览海报的同时,观众不仅对窥视者产生既认同又排斥的矛盾心理,与此同时还对被窥视者产生同理心,二者结合构成“窥”视角下独特的心理作用。在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报设计中,如图五所示,男孩和女人扮演着窥视与被窥视的角色,而观众则站在上帝视角看着发生的一切,从而引发一系列思考:女人是否知道自己被偷窥、二者是什么样的关系、男孩为什么不光明正大看她而是将车子骑过她身旁停下来回头看等。海报内容也暗示着二者的关系具有神秘性。由于洞察一切的上帝视角是人们在真实生活中极少体验的,所以视觉感受十分新奇,观众作为局外人目睹着发生的一切事情,紧张而兴奋的神经瞬间被调动起来,满足感也由此产生。

四、窥视视角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窥视是大众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窥视心理被恰当运用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造型艺术中,从窥视心理角度展现艺术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并深化人性之美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极大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形态和内涵。在当代电影海报的设计中,巧妙利用观众的窥视心理可以带动观影积极性从而起到宣传作用。

具体来说,在进行电影海报设计中,为充分利用观众的窥视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第一,利用叙事性设计手法将观众互动性地融入到电影海报展现的故事情节中,即通过构图排版将受众设计成窥视者或被窥视者,从而使受众与内容和环境产生互动。第二,元素设计上不展示全貌。电影海报设计中将观众感兴趣的元素采用遮盖的设计手法,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受众会产生窥视全景的心理欲望。第三,运用女性元素吸引受众注意力从而调动受众的窥视欲望。在我们的道德认知中,窥视心理是人们探索和认知世界的心理欲望,是潜藏在人内心深处的一种隐晦心理。线条优美的女性元素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观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电影海报窥视女性的身体,无疑会产生视觉冲击并带来窥视欲望的满足。

电影海报是电影与观众交流沟通的媒介,是向观众传播信息的直观手段。因此,在设计悬疑、恐怖和惊悚等题材的电影海报时,应避免一味地灌输,而应该在观众心理需求和心理认同的基础上形成良性互动,通过视觉语言以情感沟通和心际交流为基础进行精神互动,激发观众情感上的认同。关注观众的真实体验和情感需求,激发观众观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电影海报的营销目的。窥视心理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合理利用能调动受众的观影兴趣从而刺激电影票房,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隋秀英.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M].2016.41.

〔2〕弗洛伊德.释梦[M]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43.

〔3〕李凯.人们为什么爱看恐怖片[J].福州:科學与文化,2012,(12):26.

〔4〕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7%AA %A5%E8%A7%86%E8%80%85?prd=fenleishequ_jiaodiantuijian_zuocitiao.

〔5〕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M].2005.54.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