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鹃声里听乡愁

2020-05-14王倩

美文 2020年10期
关键词:杜鹃鸟杜鹃花杜鹃

王倩

王 倩 任教于西安市铁一中,所带学生高考成绩优秀。郑州铁路局骨干教师,西安市教 学 能 手。2005 年获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课题成果展示会观摩课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全国、省市区级一等奖;参与编写《唐诗鉴 赏 辞 典》( 中 学版)、《“新课程”读本》等书;参加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并获奖。

微雨,黄昏,细草流光,小径落红,庭阶寂寂,平日里腾跃翻飞的灰喜鹊不知去哪儿了。忽而,似有“布谷布谷”之声响起,声音穿林透雨而来,待要驻足凝听,那声音却越来越远。那真的是杜鹃的“布谷”声吗?或许只是错觉?那一刻,乡愁如烟一般弥散开来。

这不是我第一次在暮春时节恍惚间听杜鹃声了。在这个北方城市,偶尔冒出来的杜鹃声像是短暂的梦境,总让人不敢确信。七八年前的暮春傍晚,在又一次听到杜鹃若远若近的呼唤后,我停下工作,抓起笔写下了下面两段文字:“闻窗外鸟啭异于常声,啁啾间有‘布谷。忽忆少年时,每至春暮,丽日和风,三五好友,或仗两胫,或骑破车,越清溪,历松岗,入杜鹃花海。今已暌违二十载,茶园当不复昔日风物矣!”“春来半半,红深绿暗。鸟声碎,风更暄。无意寻芳羽,那堪辞树春花、辞镜朱颜。忆蹇驴黄衫,逐明月,踏琼瑶,闻杜鹃。故园已邈,更老去山眉水眼,难见清欢。”是的,春天里,我的乡愁与杜鹃鸟和杜鹃花有关。

乡愁,是空间概念,亦有时间属性。山川阻隔的地方、回不去的过往,皆是乡愁的来处与归处。不过,触发人乡思的物象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或许是夏夜里飘荡的幽微萤火,或许是金风里低吟的蟋蟀,或许是冬日雪后的腊梅香……而杜鹃鸣啭,大概是最常出现在唐诗宋词里的乡愁之声吧。

杜鹃,别名布谷鸟、杜宇、子规、催归……张潮《幽梦影》里有言:“物之能感人者,在天莫如月,在乐莫如琴,在动物莫如鹃,在植物莫如柳。”杜鹃啼声哀切,昼夜不止,最容易勾起人的别恨乡愁。诗词中的声声杜鹃,也总把带者我的心往回家的路上走,比如晏几道《小山词》里的这两首《鹧鸪天》。

有人称晏几道是北宋的“贾宝玉”。小晏这个北宋词人与清代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之间划上等号,确实便于向世人“推销”小晏——就算没读过《红楼梦》,谁还不知道宝哥哥和林妹妹的故事呢?小晏与宝玉皆生于钟鸣鼎食之家,长于富贵温柔之乡;性情都真且痴,小晏的好友黄庭坚说其有“四痴”,全然不通世故,宝玉则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二人都不肯向与名利有关的“规则”妥协;而且二人都钟情于女儿,在女儿的性灵里感知生命与青春的美好。不过,宝玉独自呼吸领味“遍布华林”的“悲凉之雾”,在黛玉离世、姊妹们云散后,最终“悬崖撒手”,只在“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雪地里留下渐行渐远的背影;而晏几道还得在家道中落后沉浮漂泊,体味人世的苍凉。决绝的宝玉不会写思乡诗词,小晏会,他在元丰五年后曾羁旅颖昌,两年后又遥涉江南,《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鹧鸪天·陌上濛濛残絮飞》大约就写于他离开京城的时日里,以词中风物推想,更有可能作于他寓居江南期间。

两首词都写“未归”的怅恨,情思皆由杜鹃引动兴发,一为晴时,一为雨天,无论天光如何,杜鹃声起,便催发了词人思乡之心翩然飞动。我们且先聆听晴好时日的杜鹃声吧。

词一开篇,异乡人晏殊眼前正铺展如锦似绣的江南春:草木葱茏,叶尖迎着阳光鲜嫩欲滴,山光水容翠色逼人;草木掩映中楼台历历,日照粉垣,辉映朱栏,如鳞的黛瓦、如翼的檐角,在层层叠叠延绵不绝的绿色的簇拥之下,更显俏丽;芳菲未尽,在一团团浓翠中,有一树树粉白深红点缀其间,清亮的阳光在花雾上流动。江南春是有蛊惑力的,想那南朝梁时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几句,引得陈伯之率领八千之众南归。晏几道所见春光浓酽,春色犹好,也能让人浑然忘了忧愁吧。蓦地,有数声“不如归去”,和着花香一起被风送来,周遭的莺语雀噪瞬间喑哑了。词人侧耳倾听,确认那正是杜鹃的啼叫,一声声从花木深处传来,虽隔了重重枝叶,但那声音却能直传到人心里去。近处花枝上黄莺跳跃、翻飞,娇软的“嘀呖”声忽高忽低,流荡不宁,词人听来只觉得聒耳扰人。而远处的声声杜鹃越来越恳切,不是叮咛,不是安慰,每一声都是殷勤的呼唤,唤起词人内心的悸动。词的上半阙春天景物很美,但杜鹃声是凄切的,王夫之《姜斋诗话》里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词人游目骋怀眼见的美景,更衬托杜鹃啼声的哀婉,词人的情绪,也因听闻杜鹃而转为低沉、内敛;再以“流莺”衬托杜鹃,更能显出杜鹃声声入耳入心,触人愁肠。

词的下半阙由写杜鹃声进而抒发思乡情怀。词人由听觉捕获的当下的杜鹃声,想起很多的声音记忆——原来,在天刚破晓的春晨,或是阳光如水倾泻的初晴时,杜鹃一直在叫。在某一个晨曦微露的时刻,词人从一个归乡梦中突然醒来,梦中道路的漫长艰辛、即将与家人团聚的欣喜,还依稀残留,那杜鹃声就在窗外响着,梦后人的惆怅之外又多了几分失落与寂寥;雨后晴日,难得天朗气清,人也想在日光里晾晒湿漉漉的心情,免得忧愁像青苔一样在幽暗处滋长,又有杜鹃声破空而来,平静的心里便荡漾出层层涟漪;还有黄昏,还有暮雨……整个暮春時节,那一声声“不如归去”都敲击着游子的耳膜,似乎是来自故乡亲人的规劝。念及种种情景,晏几道不禁长叹:人在天涯,只身飘零,谁不想回到安适的故乡、一洗客袍上的征尘呢?只是身不由己,纵然对故乡、对家的思念无日无之,但归期哪能由自己决定?常人的生活总不由自己主宰,但谁能想到,前半生活得恣情纵意的晏几道,却也为生计所迫而奔波南北?人在天涯的痛苦,加上半生落魄的困境,更让人觉得悲凉。然而,这些人事迁变,杜鹃是不懂的,它只管昼夜啼呼,徒增烦乱。只是词人又怎能怨恨责备如此殷勤的杜鹃鸟,所有的无奈、悲愁与忧愤,只能收藏,只在最难耐之时,轻吐为“怎奈”二字,此二字似直实曲,细细咀嚼,令人销魂。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一词情思黯然,不过还有明媚的春色悦目,《鹧鸪天·陌上濛濛残絮飞》则更显凄迷、凄清、凄凉。

春天到了尾声,漫天如雪的飞絮便是春的终章。陌上草很深了。绿得幽沉,路旁垂柳在三月初就酝酿一场春天的“暴雪”,柳絮最为轻狂时,简直可以遮天蔽日,到了月末还有濛濛残絮,如细雪,扑人面,迷人眼,风卷絮飞,不知会飘到何处绣帘中,引发更多叹惋韶光的伤感,此时,不会再有闲捉柳花的意趣,只有眼见春去不可挽回的悲哀。桃飞李飘,梨花落尽,杜鹃花倒在向阳的坡上开得热烈,似火欲燃,此时,杜鹃花丛中传来杜鹃鸟叫,那满山嫣然的红花也有了几分凄艳的意味。原本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为艳红色,古人误以为它怀着悲切“啼”得满嘴流血,还有人认为杜鹃花乃杜鹃鸟的鲜血染成,这艳色夺人的杜鹃花更平添了愁惨,成彦雄在《杜鹃花》诗中写道:“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牡丹亭》里也有“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这样的句子,杜鹃鸟与杜鹃花,声与色,都带着凄黯。可以想见,词人于杜鹃花盛放时,在漫天柳絮里,听闻杜鹃鸟凄凉悱恻之声,内心是何等怅恨。词人不怨杜鹃声悲切,只是自怨自伤:一年又一年,乡思从未断绝,为何自己就不能归去呢?杜鹃在月夜啼叫,在凄迷的春烟中悲鸣,总能催人清泪,词人对月而感,见“春烟自碧”而思,他内心长年郁积、无法排遣的哀怨,都由杜鹃鸟倾诉了。词人虽然问“长为谁”,但显然,他不必求得答案,他只是在不断的自责中确认了、也领受了蚀骨的思乡的滋味。

有论词者认为,此词的下阙是从家中思妇着笔,所谓“诗从对面飞来”,在悬想中描绘思妇倚楼听闻杜鹃而想念远行人的情景。此说使词的意境颇多曲折回环。不过,我以为,词中“倚楼人”为天涯倦客也未尝不可,且“梅雨细,晓风微”与上阙“残絮”应为同一时令的风物,梅雨更有江南地域特征。杜鹃哪里只是在月夜悲啼?梅雨来时,春花寥落,丝丝雨落,织成细密的网,天地像罩上一层毛玻璃,迷离,又静寂。清晓的风还有微微寒意,风牵雨丝,沾润了倚楼人的鬓发。杜鹃四声抑扬的叫声,缓缓地隔了雨幕传来,这声音也带了迷蒙的雨意。听闻这不止息的哀鸣,倚楼人几欲堕泪,如若心里蓄满的泪水都流淌出来,定会打湿衣襟。不知故园依旧否?想来家中庭前花开落已经过了三个春天了,他多想置身于故园的春天里,爱抚每一朵被春风爱抚过的花。离家已经三年了,年年思归却不能回乡,至今仍滞留他乡,不知这羁旅生涯何时才能结束?词的最后一句化用温庭筠诗句“曼倩不归花落尽”,温庭筠诗句“花落尽”有伤春之意,而小晏直言“天涯犹未归”,更强调独自漂沦的凄凉。

小晏词作,以追忆“莲”“鸿”“苹”“云”等女子的,情感最为炽烈,最能显其“痴”性,当然也最广为人知。在那些纷纷如尘又如梦的回忆里,小晏袒露着他的生命热情和对美丽青春的执着。一个情热之人难免伤心,当他听闻杜鹃、心生乡思却又无奈不得归的时候,这个“古之伤心人”(冯煦语)的“伤心”又多了一层羁旅孤凄的乡愁,而他的乡思乡愁与“不如归去”之声绾结在一起。

其实,杜鹃之感人,又岂止是乡愁的呼唤。《诗经·曹风·鸤鸠》赞美淑人君子,以“鸤鸠”(即布谷鸟)及其子起兴,一则因“布谷处处催春耕”,于人事大有裨益,二则因其“饲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诗集传》),更有“鸤鸠在桑,始终如一,操守不变”的说法。杜鹃在暮春时啼叫,往往引发人伤春惜春之情,朱淑真《蝶恋花·送春》的下阙“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瀟潇雨”,情词凄苦,而“杜鹃啼处绿阴阴”(方岳《晚春》)“伤春无奈杜鹃啼”(王冕《春日即事》),这样借杜鹃伤春的句子在诗文中并不鲜见。杜鹃声悲切,故可衬托别离怀人之思,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首句便以“杨花落尽子规啼”渲染气氛。《华阳国志·蜀志》里记载:“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巴蜀土人怀思故主的情结,渐渐演化为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刘辰翁《金缕曲·闻杜鹃》里“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啼尽血,向谁诉?”杜鹃啼血,含蕴南宋覆灭、风华不再的无尽悲痛,李煜词作《临江仙》“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婉转道出家国倾覆的悲凉。

何其有幸,生长于斯世,不必再书写“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这样的泣血之语。但别离与乡愁,在无数人从山村、原野走向城市聚集的时代里,依然存在,如我,在“异乡”生活二十多年后,乡愁依然会在某一刻袭击我的心,久久萦绕于怀,挥之不去。诗人流沙河说“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怀着乡愁的人,总会听得到鸟的悲啼与蛩音吧。

猜你喜欢

杜鹃鸟杜鹃花杜鹃
云上杜鹃
谁说得对?
古诗词中杜鹃鸟的文化意象与英译问题
杜鹃鸟的损人利己行为
红杜鹃
井冈山十里杜鹃
杜鹃鸟(外一首)
杜鹃花的药用验方
圣堂山的杜鹃花海
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