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拂静水涟漪荡 摇曳情思心有言

2020-05-14靳超

美文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不平韩愈文学

靳超

靳 超 , 女,汉 族,1992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毕业于西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现任职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在《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等专业刊物发表过论文十余篇,曾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研究与教学。热衷读书,热爱教育,擅长从思想、心态角度对世界进行观照。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此乃老庄眼中所见的天地哲理。环顾整个天地万物,尽管作为最高级的生物,但我们并非唯一生灵。当静下心来感受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正如老庄所言:天地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有待我们去感受,又依据着他们自己的“理”而生存。而我们需要进入他们中,去感悟他们的世界。

一、不平则鸣——万物之理亦为人之理

昌黎先生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深谙万物不言之理。一般来说,各种事物处在“不平静”的状态下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声音,可是经过风的吹拂摇动便能够发出声响。水流亦是如此,本来是一片静寂和波澜不惊,但经历风的震荡便会发出声响。因此,我们看到的水浪翻腾,也许是有东西在暗处阻遏水势;我们看到水流湍急,也许是有什么堵塞了水道;我们看到的水花沸腾,也许是有大火在底下熊熊烧煮它。金属亦是如此。金屬石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音响。

人也同样如此。当我们心中有喜的时候就会面露微笑,心中有悲的时候亦会大声哭泣,心中有怒的时候便会发泄情绪。究其原因,只有当心中的情感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七情六欲。总而言之,人心中的“不平”是造成各种情绪的根源所在。

着眼于文学的世界,似乎是相同之理。人类为什么要有语言?那是因为我们需要通过这种媒介进行交流。而我们往往到了心中有言,并且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心中的情思,人们哭泣是因为心中有所怀恋。正如韩愈所说: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

二、文学长廊——“不平之鸣”的艺术世界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人们心中固有的印象,也是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的文学史规律。当从文学生发的源头来看时,我们便会发现:传诵千古的文学作品均为“不平之鸣”的杰作。在阐述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就“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进行说明:作者是文学作品的创造者,而作者之心则是文学作品创作的源头所在(当然,人心之动也源自于外物的感召)。一旦作者之心充满了不得不发的情绪,那么文学也就应运而生。就唐代而言,唐朝建立之后,陈子昂、李白、杜甫等文学家,凭借着出色的才华,将自己满腔的对文学之见解,对大好山川之喜爱,对国、民之殷忧化作一串串优美的诗句,传诵至今。孟郊、贾岛以孤寒、苦吟的心声填满诗中,让文字中洋溢着苦寒之味。由于内心的情感真实而满溢,再加之形式上的规范与探索,他们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汉魏时期的文学,甚至已经达到了上古诗作的水平。韩愈看到了文学抒情的方式有限,“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不知道上天面对诗人的长吁短叹,放肆快乐,到底是迎合他们的声音,使他们的作品表达国之强盛,还是让他们贫穷饥饿,愁肠百结,使他们作品表达自身的不幸遭遇,他们三位的命运,就掌握在上天的手里了。尽管诗人的放声与哭嚎不一定能够改变现实的情况,但从人的本性上来看,这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也是一种表达的需求。正是这样的一种表达才成就了如此多的千古名篇。这些“不平之鸣”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长廊中的一个亮丽的世界。

三、“善鸣”——不朽之声

在《送孟东野序》一文中,韩愈特别提到了“善鸣”。在这个信息爆炸尤其是自媒体发达的时代,每个人都具有表达的自由。即便文字是情绪满溢的表达,但也存在一些更为优秀、更为精华的言辞,正如昌黎在文中所言:“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人类声音的精华是语言,而文辞相对于语言来说,又是语言的精华。因此不同的情绪要选择善于表达的人,并且依靠他们来表达意见。在唐尧、虞舜时,咎陶、禹是最善于表达的,因而借助他俩来表达。夔不能用文辞来表达,他就借演奏《韶》乐来表达。凡是记载在《诗经》、《尚书》等儒家六种经典上的诗文,都是表达得很高明的。周朝衰落时,孔子这类人表达看法,他们的声音洪大而传播遥远。周朝末年,庄周用他那广大无边的文辞来表达。楚国是大国,它灭亡时候的情景靠着屈原的创作来表达。臧孙辰、孟轲、荀卿等人用他们的学说来表达。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这些人,都通过各自的主张来表达。秦朝的兴起,李斯是表达者。在汉朝,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是其中最善于表达的人。

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正是这些“善鸣”承担了记录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时代的责任,也是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的经典之文学,让古人的思想历经前年仍然熠熠生辉。

南宋著名学者黄震在《黄氏日抄》中评价韩愈此文:“‘自物不得其平则鸣一语,由物而至人之所言,又至‘天亡于时,又至人言之精者为文。历叙唐、虞、三代、秦、汉以及于唐,节节申以鸣之说。然后归之东野以诗鸣终之。”可见韩愈所提出的“不平则鸣”的理论无论是对人生哲理还是对古代文学理论来说,都具有相当精深的影响。如今为文之道,当以此“不平之鸣”为本源,摇曳情思而以心为言!

猜你喜欢

不平韩愈文学
抚不平的毛球
河里鱼多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Cycling in America
咏费城自由钟
文学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