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种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2020-05-14宋维虎林春燕李鸿雁刘长仲

现代农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噻虫嗪吡虫啉阿维菌素

宋维虎,林春燕,李 叶,李鸿雁,刘长仲

(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甘肃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实验室,兰州 730070)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粮食作物[1],也是我国4大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市场对于马铃薯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地扩大[2]。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病虫害发生直接影响马铃薯的生产,也不利于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3]。蚜虫是马铃薯的主要害虫之一,其中发生普遍且危害最重的是桃蚜(Myzus persicae)[4]。

桃蚜是广食性害虫,寄主植物约有74科285种。其具有种类多、食性杂、分布广、繁殖快的特点,在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均有广泛分布,又是多种植物病害的主要传播媒介,能在田间传播马铃薯根腐病、细菌性斑点病、马铃薯霜霉病、马铃薯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CMV)等[4-5]。在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都有桃蚜危害[6]。

桃蚜在甘肃省分为河西和河东两大类群,兰州种群属于河西类群[7]。现阶段,桃蚜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由于近年来连续多次、高剂量使用同类杀虫剂,使桃蚜抗药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农药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防治难度和成本大大提升[8-9]。有研究表明,桃蚜对几乎所有的杀虫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抗药性[10]。关于马铃薯桃蚜药剂毒力测定方面的报道比较少,而甘肃省内至今还没有报道。笔者通过对桃蚜进行杀虫剂的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防治桃蚜安全有效的杀虫剂,同时为田间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防治马铃薯桃蚜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供试桃蚜采集自田间,实验室内以马铃薯作为寄主植物饲养1代后,进行毒力测定。实验室内饲养条件:温度24~26℃、湿度50%~70%RH、光照16 h的人工气候培养箱。

1.2 供试药剂

3.2%阿维菌素EC,5%高效氯氟氰菊酯ME,青岛东生药业有限公司;20%吡虫啉SL,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0%噻虫嗪SC,河北八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20%噻虫胺SC,江苏辉丰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2%氟啶虫胺腈SC,美国陶氏益农公司;3.15%阿维·吡虫啉EC(阿维菌素0.15%+吡虫啉3.0%),华北制药集团爱诺有限公司;9%噻虫·高氯氟SC(噻虫嗪6%+高效氯氟氰菊酯3%),陕西先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3%氯氟·吡虫啉SC(高效氯氟氰菊酯6.6%+吡虫啉26.4%),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共9种杀虫剂,其中6种单剂,3种复配剂。

1.3 毒力测定

采用叶片浸渍法,先将待测药剂用蒸馏水稀释成500倍液备用,再根据预备实验结果,每个药剂设5个浓度梯度,用蒸馏水作为对照;将长势一致、新鲜的无虫无药的马铃薯离体叶片浸入到稀释后的药液和蒸馏水中10 s取出,用浸透水的脱脂棉包裹叶柄,置于带有保湿滤纸的9 cm培养皿内待其自然风干;挑取大小一致的无翅成蚜接入处理后的马铃薯叶片上,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分别接30头虫。将处理的桃蚜置于温度24~26℃、湿度60%~70%RH、光照16 h人工气候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观察蚜虫,用勾线毛笔轻触虫体,完全不动或一条足动视为死亡,记录虫口死亡数。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和Excel软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斜率、LC50值及95%的置信区间。以LC50值95%置信区间不重叠作为判断不同杀虫剂间毒力差异显著的标准[11]。按式(1)计算矫正死亡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无翅成蚜的毒力

9种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无翅成蚜的毒力效果,在设定浓度下的矫正死亡率分别为:3.2%阿维菌素EC 16.67%~84.44%,5%高效氯氟氰菊酯ME 22.21%~89.99%,20%吡虫啉SL 15.55%~73.33%,30%噻虫嗪SC 22.21%~86.66%,20%噻虫胺SC 34.43%~84.43%,22%氟啶虫胺腈SC 16.67%~82.22%,3.15%阿维·吡虫啉EC 15.53%~89.99%,9%噻虫·高氯氟SC 31.11%~93.33%,33%氯氟·吡虫啉SC 23.33%~94.44%。

2.2 不同药剂对桃蚜无翅成蚜的毒力综合评价

9种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都具有一定的毒力活性(表1),其中3.15%阿维·吡虫啉EC对马铃薯桃蚜的毒力最高,24 h的LC50值为0.730 4 mg/L,显著小于其他7种杀虫剂;5%高效氯氟氰菊酯ME、33%氯氟·吡虫啉SC、3.2%阿维菌素EC和9%噻虫·高氯氟SC的毒力次之,24 h的LC50值分别为0.873 1、1.384 9、1.855 3和2.660 7 mg/L;22%氟啶虫胺腈SC、30%噻虫嗪SC和20%噻虫胺SC 3种药剂24 h的LC50值分别为5.782 8、5.865 3和6.279 3 mg/L。20%吡虫啉SL对马铃薯桃蚜的毒力最低,24 h的LC50值为22.895 2 mg/L分别是3.15%阿维·吡虫啉EC和5%高效氯氟氰菊酯ME的31.35倍、26.22倍。9种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无翅成蚜的毒力由大到小次序为:阿维·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阿维菌素、噻虫·高氯氟、氟啶虫胺腈、噻虫嗪、噻虫胺、吡虫啉。

2.3 单剂和复配药剂对桃蚜无翅成蚜的毒力评价

3种复配药剂3.15%阿维·吡虫啉EC、33%氯氟·吡虫啉SC和9%噻虫·高氯氟SC的LC50值分别为:0.730 4、1.384 9和2.660 7 mg/L。根据9种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无翅成蚜的毒力,可以看出复配药剂的整体杀虫活性要比复配药剂组分中的至少一种单剂的高,3.15%阿维·吡虫啉EC的杀虫活性要明显高于3.2%阿维菌素EC和20%吡虫啉SL,具有显著增效作用;33%氯氟·吡虫啉SC的杀虫活性要明显高于20%吡虫啉SL,9%噻虫·高氯氟SC的杀虫活性要明显高于30%噻虫嗪SC。

表1 杀虫剂对桃蚜无翅成蚜的毒力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在本试验测定的6种单剂杀虫剂中,3.2%阿维菌素EC属于阿维菌素类杀虫剂,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属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20%吡虫啉SL、30%噻虫嗪SC和20%噻虫胺SC这3种属于新烟碱类杀虫剂,而22%氟啶虫胺腈SC是新型砜亚胺杀虫剂,但其作用机理与新烟碱类杀虫剂相同,属于第4代新烟碱类杀虫剂[12]。就新烟碱类杀虫剂而言,第4代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效果要比第1、2、3代的防治效果好,董松等[13]发现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第4代)对绿盲蝽的防效药高于97.6%噻虫嗪原药(第3代)。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马铃薯桃蚜24 h的LC50值分别为0.873 1和1.855 3 mg/L,明显高于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的防效。魏丹等[14]发现2.5%高效氯氟氰菊酯(拟除虫菊酯类)对羊蹄甲蚜虫的防效要比25%噻虫嗪(新烟碱类)好的多。戴海英等[15]发现2.5%溴氰菊酯乳油(拟除虫菊酯类)对大豆蚜的防效要比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烟碱类)好。王昶等[16]发现3种杀虫剂对蚕豆象的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拟除虫菊酯类)、5%啶虫脒EC(新烟碱类)、5%吡虫啉EC(新烟碱类)。因此拟除虫菊酯类和阿维菌素类杀虫剂的防效比较好,在防治马铃薯蚜虫时,可以适当地交替使用这两类杀虫剂,降低防治成本。

本试验测定的3种复配药剂中,阿维菌素和吡虫啉的复配剂3.15%阿维·吡虫啉EC(阿维菌素0.15%+吡虫啉3.0%)对马铃薯桃蚜24 h的LC50值0.730 4 mg/L,要显著低于另两种单剂阿维菌素(1.855 3 mg/L)和吡虫啉(22.895 2 mg/L)的LC50值。韩冬银等[17]发现对茶黄蓟马2龄若虫的毒力12.5%阿维菌素·啶虫脒ME大于2.8%阿维菌素EC和10%啶虫脒ME。王丽等[18]发现47 g/L的噻虫·高氯氟CS在田间对辣椒白粉虱的防效要明显好于25%噻虫嗪WG。王志超等[19]等发现将吡虫啉与有机磷两种杀虫剂按一定比例混配后,2种杀虫剂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杀虫活性,还可通过相互影响,对靶标生物的杀虫活性产生最大增效作用。在进行化学防治时,轮换使用各类杀虫剂,可以减小抗性选择压力,能很好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防止由于化学防治失败导致害虫暴发成灾[20]。因此,在马铃薯桃蚜的防治上可以适当地进行单剂和复配剂的替换使用,以防止或减缓马铃薯桃蚜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笔者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确定了9种化学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的LC50值。一般而言,室内毒力测定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田间用药,室内毒力越高的农药在田间的防效会更好[21]。当然,农药的田间防效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的结果能在防治马铃薯桃蚜的田间用药上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如通过药剂的选择和田间用药剂量的把控,来防止和减缓马铃薯桃蚜的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减少药剂的浪费及其对环境的污染。

猜你喜欢

噻虫嗪吡虫啉阿维菌素
3%甲氨基阿维菌素微乳剂注干剂配方研究
硝态氮和铵态氮对玉米幼苗中吡虫啉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助剂“犇牛金刚钻”+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草地贪夜蛾药效试验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14C-吡虫啉在苗期油菜中的吸收、转运与分布特性
1.8%阿维菌素微乳剂对菜青虫的田间防效研究
竹醋对噻虫嗪防治紫薇长斑蚜的增效作用研究
2017年巴西进口近8000t吡虫啉价格上涨感受明显
30%噻虫殝悬浮剂防治梨木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猕猴桃园区桑盾蚧防治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