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礼仪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2020-05-13管银凤

理论观察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尊重课堂效率

关键词:现代礼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尊重;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4 — 0154 — 05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的探讨,一直以来是众多专家、学者及高校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学的一线教师话题,提出了整体性教学、情景式(体验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等非常有益和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但现有的成果均未从礼仪学这个跨学科的角度去研究《纲要》的教学,有些读者可能会提出疑问:现代礼仪学与《纲要》的教学有何关联,由于笔者长期从事《现代礼仪》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发现二者关系甚为紧密,不仅都具有“尊重”的核心本质,而且有些礼仪知识点完全可以应用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去,它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可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礼仪的本质——“尊重”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体现

礼仪是指人们在交往中相互沟通必须遵循的律己敬人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是社会人际关系中用于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心意、促进了解的一种形式。〔1〕礼仪最核心的本质是“尊重”。尊重,是人的自我修养以及内涵的具体表现,也是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优秀品质。尊重,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品德。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为拯救祖国危亡、谋求民族生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進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充满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2〕这个主流和本质所反映出的内在精神与礼仪的本质是完全相同的,即“尊重”。礼仪学中的“尊重”主要侧重于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的标准化做法和惯例,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尊重”贯穿于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尊重”在教学方法上的体现——师生互相尊重

礼仪学本质“尊重”注重在交往中尊重他人,它体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整个教学过程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新时代的师生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师生之间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互相尊重,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是单纯的历史课,它更多地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在课堂活动中,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显得尤为重要,它体现了师生之间对彼此的敞开与接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并给予他们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如主动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区别对待。而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诉求,营造一个接纳性、宽容性、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发言,与学生一起寻找历史规律、发展足迹,从而坚定维护我们党所选择的道路,进而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2.由衷的尊重学生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尊重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行为选择及独特的思维和想法。这主要体现在三点:首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一般被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此时的学生绝大多数已成年,特别渴望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在课堂上也能得到教师的尊重。因而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特别是当他们提出与众不同、新颖的观点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美。其次,由于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样,教师在讲某一章节的内容时,对于个别已非常了解此部分内容的同学不强求他非常认真听,适当允许“会了,可以不听”,他只要做与学习相关的事情,可以不予深究,这就大大提高了他的学习效率。再次,教师还应“走心”,用心对待工作,精心备课,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才易入学生心田,灵魂也才能唤醒,这也是老师尊重学生的体现。

3.学生要学会尊师重道

尊重他人是人与人相处之道中最重要的法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更应该学会尊师重道。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多学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上该课程的老师也缺乏足够的尊重。旷课、讲话、睡觉、玩手机以及做其它私事的现象普遍高于同期开设的其他专业课。即使一些教学名师、教学能手授课,仍然有一些学生毫不在意,这也挫伤了部分教师教师上课的积极性。

(二)“尊重”在教学目的上的体现——尊重历史的选择

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要目的是教会学生以史实为依据,充分尊重历史的选择,辩证、发展地看待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坚信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自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中国逐渐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走上了改革和革命的道路。其中,农民阶级掀起了规模较大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和维新派进行了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领导了辛亥革命,可这些尝试和努力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农民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洋务运动以甲午海战北洋军队全军覆没宣告彻底失败,维新变法昙花一现,辛亥革命后,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实际上是徒有虚名,其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这一真理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更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利益。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势单力薄,却以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在急风骤雨的革命实践中,一步步成长为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顶梁柱。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随后完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愚昧落后的中国逐渐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并在核工业、航天工业、造船业、综合GDP上超过许多先进发达国家。正如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11月11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所言:“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飞跃,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

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我们要尊重历史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座次礼仪在《纲要》教学中的应用

在《纲要》课教学中,笔者觉得最有意思的,学生反映良好的是将座次礼仪引入到教学内容中。

在宴请宾客、开会照相等都会涉及到座次问题,座次排列如何关系到来宾的地位和对来宾的尊重程度,因而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座次安排主要遵循四大原则:面门为上、以远为大、居中为尊、以右为尊(中国政务会议除外)〔4〕。有些读者肯定会疑惑,这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有何关系?当然有!教师在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综述近代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时。从过去到现在,笔者发现一般教师基本都是通过分析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来论证近代中国主权的沦丧、国际地位一步步下降,从而使中国由原来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笔者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会首先让学生看中英《南京条约》(图1)、中英《北京条约》(图2)、中日《马关条约》(图3) 、《辛丑条约》 (图4) 签订现场的照片,并试图让学生从照片中找出一些深层次的东西,结果学生受常规思维影响,经常一脸茫然,但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是学生无法从座次礼仪角度去思考照片所反映的实质问题。这时,笔者通常会将座次礼仪的原则及运用阐释给学生听,接着再回归照片一一说明:

從《南京条约》签订的现场照片可以看出,当时条约双方代表是中方的耆英和英方的璞鼎查。中方代表坐在面门的右边,英方代表坐在面门的左边。根据国际标准座次礼仪,在两个座位同时面门的前提下,以右为尊。这说明中国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虽然以失败而告终,并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实行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但从总体上讲,中国只是丧失了一部分权利,在中英双方的交往中,中方还是有非常大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只是中国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转变。

随着英国侵略者从中国获得大量权益,法国侵略者也不甘示弱,并伙同英国在俄国、美国的支持下于1856-1860联合发动了侵华战争,俗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一次战败,皇帝西逃,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烧毁,清政府士气锐减,因而在与英法交往中,地位明显下降。这点在中英《北京条约》签订现场照片可以看出,英方代表坐在中间,中方代表坐在面门的右边。按照居中为尊的原则,说明英国的地位最为尊贵,中方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明显低于以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进一步加深。

中国政府在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继失败极大地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英、法、俄、美先后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原来一直不曾被中国重视的日本打败了中国,在《马关条约》签订的谈判桌上,中方代表李鸿章居然坐在日方代表伊藤博文的左边,这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降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大大加深。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次年签订《辛丑条约》,我们再来看《辛丑条约》签订现场留下的照片。在这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谈判中,坐在最尊贵的两个位置是外国人。根据座次礼仪中“以右为尊”、距离主位越近地位越高的原则,可以看出,整个谈判桌基本上都是外方代表,中方代表李鸿章坐在了离两个主位左边最远的位置,这是最低的位置,说明在签订《辛丑条约》时,中国已经毫无尊严可言,没有主动权和话语权,只是去签个字接受事实而已,也正因如此,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只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攫取利益的工具而已,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三、谈吐礼仪在《纲要》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建立友谊的桥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要注重谈吐礼仪,并以此传递尊重、友善、平等的信息,给人以美的感受。优雅的、让人敬重的谈吐要做到音美、形美、意美。下面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具体阐述谈吐礼仪如何应用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

(一)音美——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效率,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在上课时,从音美角度而言,声音要大小适中,讲话速度要快慢适宜,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圆润,特别是情感要抑扬顿挫。《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情感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教师用满腔的热情和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这就对上这门课的教师的音美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教师上课声音软弱无力、语言平淡无奇势必会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形美——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现代礼仪学中“形美”,指的是举止要美,它包括动作和表情,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受教育的程度及被别人信任的程度。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师在上课时要站有站相、走有走相,不要有气无力地靠在讲台和课桌旁。无论站、坐、行都不要弯腰驼背,不在上课时抖腿和做不合时宜的手势。笔者认为,教师尤其是上该课程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动作展现近代国人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挺直的脊梁和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在表情上,教师要尽量表现出轻松自然、镇定自若、成熟稳重的感觉,学会用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观察学生脸上表情变化及注视教师及黑板或PPT时间,如果教师在上某课时课程时,发现大多数学生注视教师的时间不到整个课时时间的1/3,说明学生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这时,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授课的内容,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三)意美——有助于促进师生交流

谈吐礼仪“意美”的关键在于态度要恳切,措辞要谦逊文雅,学会倾听和赞美他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流和本质,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并注意吸取经验教训,因而教师在讲课时,特别注重态度要诚恳,信仰要虔诚。如果教师本身敷衍塞责、信仰缺失,就很难在课堂上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当然在讲课时要注意措辞,特别是在和学生交流时一定要谦逊文雅,多说敬语、谦语和雅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肯定学生、赞美学生,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这点我感触最深,有一些艺体生和理科生基础不太好,但我经常赞美他们每个人身上不同的特质,这些学生觉得老师非常尊重他们,学习欲望特别强,考试成绩也特别棒。

另外,笔者觉得师生互相倾听是师生尊重的重要体现。具体该怎么做呢?首先,上《中國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对这一门课的要求,可以当面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从而做到精心备课。其次,由于教师能力和水平有限,风格不一,作为学生先不论其授课好坏与否,从礼仪角度来说都应主动去听老师讲课,当然如果是采取专注有礼、又有呼应理解的移情式听话就更好了。

四、外交礼仪在《纲要》教学中的应用

近代外交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中国的近代外交,从某种程度上始于1840年。从这个时候起,不管是是主动还是被迫,中国政府不得不开始与西方各国频繁交往,从而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外交。国家之间的交往必然涉及到礼仪问题,相反礼仪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某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中国近现代外交这一部分内容虽然没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本上以独立的内容形式呈现,但从外交礼仪角度把各章节的相关知识点衔接起来,然后加以总结、提升并适当补充一点课外知识,就会让学生以全新的视野审视近现代历史问题。

外交礼仪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服饰仪表、会见会谈、信函宴请、外交体制、国旗国歌的确定等多方面。由于受能力、资料和篇幅所限,笔者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见面礼仪

近代意义上的外交见面礼节采用的是握手礼和鞠躬礼,现在国人已普遍接受和使用,但这对当时的清政府大多数官员而言觉得太不可思议。在当时国人的眼里,外国不过是早晚都要归顺的“蛮夷”,清帝及其大多数官员都自视“高人一等”,外国使者对中国均应行三跪九叩大礼。但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官员相继出访西方各国,亲眼目睹了西方国家的见面礼仪后,开始逐渐修正自己传统的见面礼仪观念及惯例。1866年,京师同文馆学生张德彝随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赴欧洲各国观光考察。后在其《航海述奇》中明确记载道:“其君臣相见,无山呼跪拜礼,只垂手免冠而已。”〔5〕1868年满清官员志刚随蒲安臣使团出使西方各国采取的执手问好礼(即握手礼)和鞠躬礼。西方国家的这种外交见面礼仪对于久居中国的清政府官员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使团中的另一名成员曾写道:“秋后渡西洋,抵英吉利岛国,见其女君,礼节不过进退三鞠躬而已。彼此立谈,无跪拜之文。赞以美词,循旧典也。”〔6〕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清政府又相继向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派遣了一些常驻使臣,这些使臣出国后,一般都能入乡随俗,按照当时西方各国间通行的外交礼仪惯例进行外交活动,从而使过去清政府的外交观念与礼仪惯例逐渐得到改变,开始了逐渐与西方国家接轨的近代化进程。

(二)外交体制

外交礼仪包括外交礼仪体制的建设,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变始于《南京条约》签订后的“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它实际上负责着五处口岸的对外事务,是一个兼有外交权力的职务,1868年改名为南洋通商大臣(或南洋大臣),职责是管理长江及江苏以南沿海各省通商口岸。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清政府的内政大权和外交大权因此进行了新的明确分工,并逐渐变成了重要的中央权力机关,它职权极大,是外交机构又非外交机构。1861年还设立了北洋大臣,它和南洋通商大臣都属于地方性的涉外机构。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必须改组总理内阁事务衙门,成立位于六部之首的外务部。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经历了四十年,最终清政府还是在外力下完全接受了西方外交制度,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体制上的基本完善。

结语

关于如何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探索,学界有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只是从未从礼仪学角度去阐释,笔者只是做了一些有益的开拓性的尝试性研究,但由于才疏学浅、能力有限,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学界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总之,笔者认为“尊重”不仅是礼仪学的本质,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师生都要学会尊重历史的选择、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师生之间也应相互尊重。很多具体礼仪都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去,并能大大丰富课堂的知识性,增加学习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因此,笔者建议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师在闲暇之余可以多学一点礼仪,一来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性,二来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于己于他人于社会都有利,何乐而不为?

〔参 考 文 献〕

〔1〕管银凤.现代礼仪〔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3.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习近平.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16-11-11.

〔4〕管银凤.现代礼仪〔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173.

〔5〕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M〕.长沙:岳麓书社,1985:546.

〔6〕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M〕.长沙:岳麓书社,1985:38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尊重课堂效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