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时事教育的优化与创新

2020-05-13李俊宏

理论观察 2020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优化创新

李俊宏

关键词:思政课;时事教育;优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4 — 0144 — 03

高校思政课的主体内容是理论,而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否则就会空洞乏力,而最有力的“实际”,就是时事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①习总书记还特别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其中,必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因此,时事教育应融入每一门、每一堂思政课之中。由于时事教育要比固有的思政课的范围更广,时效更强,针对性更高,效果也更持久,所以,时事教育的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功能必须充分重视,其优化与创新就显得相当必要和重要了。

一、高校思政课时事教育优化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把时事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有别于“高校思政课时事教育优化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前者在于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实效性和拓展性,着重课程的实施;而后者则更进一步,着重课程的改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思政课时事教育的优化与创新,是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对国内外时事、社会热点新闻乃至校园热点事件的关注度愈发高涨,只有抓住机遇对思政课的时事教育进行优化与创新,才能使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才能逐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全社会铸魂育人、立德树人。

第二,高校思政课时事教育的优化与创新是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需要。习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②。高校思政课时事教育的优化与创新,可以说是倒逼思政课教师更深刻地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学生,不断地丰富思想、拓展视野、涵养情怀。

第三,高校思政课时事教育的优化与创新是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需要。如果脱离了正确思政理论的指导,大学生的时事关注热情容易向偏激、片面甚至极端的方向滑坡;而生搬硬套、机械引入的时事教育又会降低甚至打击大学生的时事学习热情。因此,高校思政课时事教育的優化与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了。

二、思政课时事教育优化与创新的现实困境

高校思政课堂实施时事教育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进行时事教育的优化与创新,因为确实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境。

第一,大学生的“网搜”信息优势基本超越了教师,而辨别能力却非常有限。在信息畅通的今天,所有大学生都已离不开网络甚至小部分大学生已经极度依赖网络。“信息过载”早已取代“信息不足”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背景,大学生的“网搜”信息显然超越了教师,诸如“知乎”“B站”乃至“外网”“翻墙”。然而,信息过载也容易造成大学生只接受碎片化、浅显化、视像化、直观化的时事信息,不同主体在信息获取上的多与少、全与偏、新与旧的交锋,哪怕是同一事件,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事实”,这对思政课时事教育的优化与创新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诸如“误解”“激辩”甚至“举报”等不和谐状况就极有可能发生。

第二,教师的工作量特别是备课量较大,课堂组织实施难度较高。一般来说,教师对教学大纲内的思政理论是比较娴熟的,而时事事件却是全新乃至陌生。并不是说教师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是,要把全新的时事内容转化为思政教学内容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在教学实施中很容易造成教学重心偏移。比如有的教师就是“易发散、难收回”,整个课堂的组织难度就会拔高。所以说,当前高校思政课时事教育的优化与创新会让教师的工作量急速地加大,教师的创新意愿就会极大地保留。

第三,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较少,时事教育缺乏优化创新的土壤。随着习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各高校确实越来越重视思政课建设。但是,各高校专门针对思政课时事教育的实施政策,是较少甚至缺位的,有些学校连“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施都是敷衍了事,又谈何对思政课时事教育的支持?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较少,学校督导对思政课的评价体系僵化,教师既缺乏物质上的保障,也缺乏考核上的导向,时事教育的优化创新自然就缺乏动力。

三、高校思政课时事教育优化与创新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应该说,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时事教育优化与创新的现实困境,我们全社会更应该齐心协力、抓住机遇,共同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第一,教师要把自身的知识优势转化为知识传播优势。在时政信息的搜集和获取上,教师欲以一人之力“对抗”学生百人群体,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大学生的“网搜”信息优势超越思政教师,这是当代思政课时事教育的新常态,毋须扭转,而要适应、利用。大学生的信息优势是“多”,但往往是零散化、不系统,最重要的是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认知辨别能力。此时,思政教师就应该抓住时机发挥“点燃”作用,把自身的知识优势转化为知识传播优势。时事教育已经不再是过去那样“告诉学生发生了什么”,而是帮助学生“应对挑战”——这件事应该怎么看、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二,思政教师应组建教学团队,协同创新。首先,思政教师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思政教育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任重道远,在可预见的将来,思政教师的责任(包括负担、工作量等)不会减轻、只会增加。其次,思政教师应进入“习惯困难”而非仅仅“克服困难”的状态,因为时事教育优化与创新将是一场与困难相伴、与难题共舞的过程,教师应主动参加培训、主动提升、主动精进。最后,不能停留于单打独斗层面,而要组建教学小团队,协同创新、相互借鉴、共享共建,诸如“翻转课堂”“慕课”“可汗学院”、“启发式教学”“专题教学”等增加学生课堂趣味性和参与度的形式,单靠一个教师开展实施是很不现实的,应以教学团队方式推进。

第三,以政治引领时事教育,以学术方式讲时事。内容创新比形式创新更重要、更根本。思政教师“不能满足于成为教书匠,而应成为某一方面研究的专家,有开阔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才能提升学理的穿透力,赢得学生的敬重”①。思政教师在实施时事教育的过程中应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以政治引领时事教育,同时可以学术方式讲时事,敢于直面热点、直面难题、直面负能量,敢于直面青年学生的思想困惑,并以好学谦虚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探讨,则自然能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解释力的说服力,也自然能散发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魅力。

第四,学校应完善政策支撑措施,营造创新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②。这其实就是学校出台支持政策的重点:工作格局上,学校一把手亲自抓、有关部门全力协调配合;队伍建设上,配足教师、加强培训;支持保障上,物质支持、科研支持、岗位保障、考核调整、职称评审调整等。

四、高校思政课时事教育优化与创新的实践尝试

推动高校思政课时事教育的优化与创新,重在实践,贵在尝试,应多设试点,常加鼓励,探索思政课堂时事教育有效的、多样化的实践模式及长效机制。

第一,把握时事热点中的重点。时事热点当然既要包括国内新闻热点,也要包括国际新闻热点;既要着重时政大事,也要关注社会新闻,还应适当关注本校的校园新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所重点概述之时事——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及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快速发展,也包括340个贫困县摘帽、1000多万人实现脱贫、嫦娥四号首次登月、雪龙2号首航南极、5G商用加速推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①等等。这些热点都应该在此前的思政课堂上让青年学生们熟知。

第二,探索时事教育的新模式。传统的时事教育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然后布置课后作业。探索时事教育的新模式,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学生先在网络平台上通过视频学习新知识,然后上课的任务就是跟老师和同学互动,教师进行答疑解惑,讨论思政知识在时事热点上的运用。也就是,课本知识的学习是“线上作业”,而上课重在“线下交流”。老师也不再是单纯地介绍思政理论,而是去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然后进行解惑和指导,还能引导他们怎么去运用知识。传统的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翻转课堂”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另外,课堂上思政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做一些需要团队协作的小项目,例如针对本校、本地区的政策调研。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也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己所学的时政知识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当然,时事教育课堂还可以是一个“学习分享会”,每位学生都来分享自己的收获和问题,并根据这些内容展开研讨。应该说,这种时事教育远比背诵、考试或者练习册上的作业来得好。

第三,以时事教育重构思政教育连续性和贯通性。目前,大学生对于思政理论的掌握缺乏连续性和贯通感,完全可以通过优化创新时事教育,重构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和贯通性。为此,时事教育应以主干思政课程为基础,建立一套全新的知识输出方式和学习进度检查模式。首先,构建“知识树”,即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知识树”上的每个节点都应包含至少一个重要政治概念或者理论方法,这些概念方法之间都具有顺序性和关联性,让学生形成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这是时事教育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的基础。其次,利用认知规律进行时事教育。现行的上课方式都是以45分钟一节的连续教学为主,但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不了那么长时间,所以,可以把时事教育拆成一个个的模块,每个模块安排15分钟左右,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补充交互性内容,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来学习。最后,时事教育的锻炼应遵循“随机性”,即学生训练针对的时事热点是不确定的,教师应及时作出指导和反馈。当然,这对教师的工作量要求是比较大的,因此,时事教育的优化创新在实践中仍然需要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第四,放活思政課堂时事教育的评价。把时事教育作为思政课堂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实并未冲淡教材内容,相反,时事教育本身就是思政教育。当前不少高校的督导方式,容易片面地把“教材”作为思政课的唯一授课内容,并不太支持增加时事教育的课堂时长,这非常不利于时事教育的开展。因此,实践中的时事教育的优化与创新,需要学校层面从认知到政策再到具体操作上的转变和落实。

教师和学生都是国家的一员、社会的一员,学校更是国家的一部分、社会的一部分,教师、学生、学校其实都在见证着时代、亲历着时事、感受着舆论。如果全社会都能关心时政、心系时代,思政课时事教育的优化与创新必然能够更加理直气壮、水到渠成!

〔参 考 文 献〕

〔1〕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0-01-01(0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4〕陈金龙.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路向之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6).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思政课优化创新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