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西部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

2020-05-13王丽娥

理论观察 2020年4期
关键词:农村养老对策建议乡村振兴

王丽娥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养老;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4 — 0081 — 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2018年到2022年,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5年。农村老龄化和老年人赡养问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持续关注。

一、问卷调查情况

本次调研,选取了定西市安定区石泉乡合营村、内官营镇锦屏村和香泉镇仓沟村,共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其中,向村干部发放问卷20份,收取有效问卷15份;向村民发放问卷80份,收取有效问卷67份。问卷有效率为83%。发放问卷和访谈的对象中,60-65岁的老人13名,占总数的19.4%; 66-70岁的老人11名,占总数的16.41% ;71-75岁的老人26名,占总数的38.8% ;75岁以上的老人7名,占总数的10.44%。

二、调查的结果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

定西市安定区属于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各乡镇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本地规划不同,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差别,对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有一定影响。本次调研所选的内官、香泉地处小型盆地之内,地势平缓,水源充沛,距离市区25公里左右。石泉乡地处山区,距离市区56公里。

1.生活方面:距离城区较近的行政村,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较高,子女大多在家从事养殖、种植业,老人日常起居都能得到子女的照顾。即使部分子女外出务工,老人在亲朋的照料下也衣食无忧。距离城区偏远的行政村,山大沟深,出行不便,青壮劳力外出务工较多,老人承担务农、种养等劳动,三餐以简单面食为主,营养搭配不足,衣着简朴,为节省开支,很少购买或更新家用电器。

2.经济方面: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老人经济来源主要是子女每月的赡养费、过重大节日的一些红包和自己务农、养殖或出售手工制品的收入。部分孤寡老人和五保户老人则依靠政府补贴和养老金满足最低生活保障。在偏远农村,老年人因重特大疾病或儿女的嫁娶欠债现象普遍存在,收入与支出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

3.健康方面:农村老人大都存在健康方面的问题。距离城区较近的农村老人由于医疗和交通设施比较完善,能够及时接受治疗或保养,因病需住院治疗时也可以得到子女或亲友的照顾。偏远山区的老人健康状况略差,很多贫困户也是因病致贫。虽然老年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但在生病时大多数老人怕增加子女的经济负担,没有去正规卫生院或医院治疗,而是选择自己购买或托人代购药品进行简单治疗。

4.精神状态方面:调研中通过与一些老年人的交谈得知,大多数农村老人精神状态较好,对生活比较乐观,农闲时会聚在一起打牌,聊天、听戏,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在偏远农村,老人由于居住相对分散和自身的身体原因,除了在家看电视听广播外,外出参加文化活动的次数不多。有少数老人由于长期缺少交流沟通,性格也显得比较孤僻和固执。

(二)调查现状的原因分析

1.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偏远山村的家庭,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通过种植获得的微薄收入不足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为了增加收入,家庭成员大多选择在就近的乡镇或周边城市从事体力劳动,无暇照顾老人的起居。

定西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及贫困家庭,彩礼一直居高不下。这就导致很多农村家庭为了子女婚嫁或建房,超额开支,负债累累。老年人只能担负起农作物种植或牲畜饲养的农活,靠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通过走访调查,还有一部分家庭,子女因自身健康状况或家庭变故,无经济来源而被政府纳入低保,无力去赡养老人,甚至还需要老人的照顾和接济。

2. 农村家庭观念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家庭敬老爱老的道德意识出现淡化,部分子女忽视了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甚至把赡养老人当作家庭负担。虽然党和政府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尊老爱幼,但在偏远农村,信息较闭塞,致使道德、法律知识得不到广泛的宣传。

通过访谈得知,还有部分农村留守老人与子女关系紧张,出现子女拒绝赡养老人,老人不认子女的现象。定西农村有儿女结婚后分家的习俗,部分多子女的家庭,老人在分家的过程中要么把财产悉数分完,没有给自己留下养老的依靠,要么因自身因素导致财产分配不均,最后引起家庭赡养纠纷。

此外,农村老年人思想保守,受“落叶归根”传统思想的束缚,宁愿守着“一亩三分地”,也不愿随子女迁到城市居住养老。

3.农村养老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农村留守老人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经济上大多依靠土地的微薄收入和子女的赡养费。加之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对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参加养老保险的意识不强,参保比例不高。

4.其它原因

近年来,东部沿海及发达地区对西部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大,加之东西部地区的对口援建政策,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就业、务工,“土地荒芜”,“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突出。

三、改善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和水平

农村赡养问题最大的制约因素还是家庭收入。政府可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產业,拓宽就业渠道,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就近择业、务工,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赡养老人。

1.针对定西安定区各乡镇地域特点,立足自然条件和产业特色,在进行养殖专业村建设、发展高原夏菜、畜草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将本地和周边种养经验丰富、且有劳动能力的老人纳入其中,既使老人增加收入、缓解经济压力,又使他们老有所为、充实精神生活;针对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可以采取“村部+合作社”的模式,将这部分老人按能力大小,纳入到扶贫车间的岗位中,分配一些手工劳动如分拣,加工草料、封袋的工作。

2.利用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帮扶政策的契机,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积极改造农村创业环境。推广并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乡村旅游,通过“旅游+”、“生态+”等模式,积极实施乡村就业促进行动;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具有少数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餐饮,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拓展农民就业空间;结合上级或本地帮扶单位,积极推广扶贫车间经验,为本乡镇(村)年轻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使他们获得工资报酬的同时,能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改善其生活条件。

3.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发农村特色优势资源,鼓励在外的农民工和毕业大学生返乡发展电商产业,对农产品进行网上销售。一方面可以带动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可以保留住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既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有利于农村老人赡养、留守儿童抚养等问题的解决。〔1〕

(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乡村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实施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是保障。

1.鼓励老年人参与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政府部门不能忽视老年人的参与能力。政府可以结合地方实际,加强乡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推动形成具有定西特色和群众影响力的农村精神文明活动,鼓励农村发展自办文化,开发本土特色文化产品,如皮影、陇中剪纸、刺绣、社火道具等;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支持乡村文化能人组建老年人广场舞、书法、棋艺等文化社团;建立非物质文化工作室或联系点,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戏曲曲艺、秧歌、民俗活动祭祀、庆典等项目;鼓励退休返乡和有文化的老年人参与乡村史志的修编工作。使他们不再感觉老无所用,也利于实现乡村文化资源与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有效融合。

2.完善村规民约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开展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对村规民约的完善宣传。村民委员会可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本村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孝道文化,引导中青年人在自立自强自富的同时,善待自己的老人。村委会可以根据当地实际状况制定赡养费的最低标准,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进行调整,切实保证农村老人的正常生活。〔2〕

此外,村委会积极号召在邻近地区务工的子女利用中秋、国庆、春节等法定节假日回乡探亲;对生活中重孝、行孝的优秀典型代表进行表彰并给予奖励;把赡养善待老人作为评选表彰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等荣誉称号或一些惠农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村委会可以定期邀请有威望的村民代表或党员代表,对各家老人赡养问题进行约谈、走访,必要时,还可以让一些不赡养老人的村民红红脸、出出汗。〔3〕

3.加强宣传引导

深入挖掘乡俗民约、家规家训中蕴含的孝道文化,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形成孝老爱亲风良好风尚。一方面,各乡镇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在群众中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利用传统媒介,以广播、露天电影、宣传栏、文化墙、电子显示屏、红黑榜等,以专题报道、典型曝光、经验推送、互动交流等方式,定期不定期宣传,提高群众对孝道文化的认知认同;同时,可以向群众印发敬老孝老的倡议书或关于孝道文化的历史典故宣传画册,把孝道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谣,戏曲、顺口溜、快板等形式进行传唱;结合现代新媒体技术,搭建公众号、微信群信息平台,向群众推送孝老爱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关信息;依托冬训、“三讲三送”、道德讲堂等教育培训资源,利用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庭院会、田坎会,为群众宣讲陈规陋习危害和孝老爱亲的美德,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

(三)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

1.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

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级乡镇党委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积极整合资源。一方面,可以向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学习经验做法,推动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条件较好的乡镇或村推进老年食堂、农村敬老院、老年托管所,老年活动室、工作室等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独居老人配置老人机,定期打电话询问状况。运用网络数据平台,选择专业骨干对各乡镇的养老服务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的采集,登记、更新、管理,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的动态化、网络化管理。

同时,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村委可以将本村的留守中年妇女和一些有劳动能力的低龄老人加以培训和给予资金扶持,由干部带队,组建养老帮扶队,定期对留守老人的生活提供帮助。

此外,当地政府部门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号召和组织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各乡镇、村部,联合本村养老服务队,对老人的生活情况进走访,针对实际问题列出帮扶清单。〔4〕

2.重视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因此,各级乡镇党委在提高乡村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服务能力的同时,需要重视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宣传治疗工作。

各乡村服务机构可以配置一名心理保健医生,结合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诸如爱心公益组织、学生志愿者团队等,定期或利用节假日对老年人开展各种健康知识宣讲,包括慢性病及心理疾病的防治,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离不开法律的援助。建立和完善乡村调解和司法保障机制,加强对农村老年人赡养纠纷问题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显得尤为迫切。村委会可以联合当地法院、司法部门,利用法制宣传日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对村民大力普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继承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让老年人了解自己享有的权利,让子女明确自己的赡养义务。同时也可以请司法人员定期到乡镇司法所,对业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 〔5〕 提高基层调解人员调解纠纷的能力。

(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各乡镇党委需要进一步完善本地区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结合本地区医保、社保部门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健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大病保险及相关保障制度的衔接机制,加强互联网通讯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城乡居民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落实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策,广泛开展健康扶贫“一人一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设置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提供生态护林员、村级公路维护、村容村貌清洁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将残疾老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予以保障和扶持;对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通过促进社保、民政救助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实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提升老年人生活保障水平;对于农村的财政拨款也应该明确落实责任,对资金的来源、支出都要有明确的标准,建立完善的资助体制,进而促进我国农村老人养老的落实。〔6〕

〔参 考 文 献〕

〔1〕 雷飞.农村劳动力流动背景下空巢老人赡养问题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8,(29).

〔2〕 潘剑锋,陈欢,刘峰.关于农村老人赡养问题的调查报告〔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1).

〔3〕 彭宇.建设乡风文明别忽视农村赡养问题〔N〕.人民政协报,2019-01-28,(11).

〔4〕 董辉.劳动力迁移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研究〔J〕.市场周刊, 2017,(05).

〔5〕 殷培培.甘肃省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的调查〔J〕.甘肃农业, 2009,(09).

〔6〕 彭代超,黄元全.新时代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6).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农村养老对策建议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研究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农村社会工作介入“老人农业”问题的空间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