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蛇女”形象比较研究

2020-05-13翁伊琳姚玲葛依婷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5期

翁伊琳 姚玲 葛依婷

摘  要: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有关“蛇女”的作品,其中塑造的“蛇女”有相似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我国明代著名作家冯梦龙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与英国作家济慈的诗歌《拉弥亚》都描写了“蛇女”与凡人的爱情故事,两者有许多相似性,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从悲剧六要素中的情节、性格和思想三方面分析了白娘子和拉弥亚形象与爱情悲剧的相似性,与此同时探究不同审美观念下两部作品结局的差异性,进而揭示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产生相似蛇女故事的原因——人类审美共通感。

关键词:蛇女;《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拉弥亚》;中西方文化差异

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蛇女”的民间故事,大多以蛇女与凡人相恋的故事形式展开。中国有名的“蛇女”形象之一就是白娘子,关于白娘子的故事可追溯到北宋年间的话本《西湖三塔记》,后世多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编,明朝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就是最富特色的改编作品之一;而拉弥亚故事的雏形可以在希腊神话中找到,19世纪济慈的叙事诗《拉弥亚》也讲述了她的故事。本文以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和济慈《拉弥亚》中的拉弥亚为中心,对比研究两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一、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和济慈《拉弥亚》中的拉弥亚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脱胎于此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出自明朝冯梦龙编著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许宣的年轻人清明祭祖归来,在西湖渡船时遇到了两个由蛇妖修炼成人形的美貌女子,名为白娘子与小青。许宣与白娘子互相爱慕,结为夫妇。婚后,许宣与白娘子经历了诸多风雨。许宣得知二人为妖后惊恐难安,求助于法海。最终,白娘子被法海镇压于雷峰塔下,许宣出家当了和尚。白娘子是这一爱情悲剧中的女主人公,身为“蛇女”的她与身为人类的许宣之间的爱情注定是无果的,但为了爱情,她不断坚持着,她对许宣的爱是真挚且坚定的。但她与许宣的爱受到了捕蛇者戴先生、终南山道士、法海等人的重重阻挠,再加上许宣一直对她“蛇女”的身份心存怀疑,因而最终他们的爱情只能以悲剧收场。

与此同时,西方的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蛇女”。19世纪英国诗人济慈的长篇叙事诗《拉弥亚》同样是改编自民间传说的神话爱情故事,诗中的“蛇女”拉弥亚在赫尔墨斯的帮助下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女人,她爱上了青年里修斯,但是在两人的婚礼上,里修斯的老师阿波罗尼当众指认了拉弥亚的真实身份,导致拉弥亚的死亡,里修斯也因此去世了。拉弥亚和里修斯的爱情也是一场悲剧,拉弥亚美丽温柔并且勇于追爱,因此获得了自己的爱情;但她也温顺怯弱,对于里修斯她无条件的听从,对于贤者阿波罗尼她恐惧退让。这两种要素在她的身上碰撞,最终导致了拉弥亚自身不可挽回的悲剧。

白娘子和拉弥亚,一个是东方的“蛇女”,一个是西方的“蛇女”,陷于各自的爱情悲剧之中。除了“蛇女”形象这个相同点外,两者的爱情悲剧也有许多相似性。

二、从悲剧六要素中的情节、性格、思想看白娘子和拉弥亚的相似性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指出:“作为一个整体,悲剧必须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其中两个指摹仿的媒介,一个指摹仿的方式,另三个为摹仿的对象。形成悲剧艺术的成分尽列于此。”[1]这段话中,“摹仿的媒介”指言语和唱段,“摹仿的方式”指戏景,“摹仿的对象”指情节、性格和思想。笔者在构成悲剧的这六个要素中选取了情节、性格和思想这三个要素,即通过对《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和《拉弥亚》中摹仿的对象的分析比较,探索白娘子和拉弥亚爱情悲剧中的相似性。

(一)情节

悲剧摹仿的对象是行为和生活,因此情节是悲剧的目的。笔者在从情节这个角度分析白娘子和拉弥亚爱情悲剧中的相似性时将从“悲剧情节的选择”和“悲剧情节的结构”这两方面进行。

1、悲剧情节的选择

亚里士多德将行动分为了三种,这三种分别是发生于仇敌与仇敌之间的,发生于非亲属也非仇敌之间的和发生于亲属之间的。笔者在此选择了两个爱情悲剧中发生于“仇敌与仇敌之间”和“与亲属之间”的情节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两者的相似性。

(1)仇敌与仇敌之间

白娘子和拉弥亚的爱情都遭遇了波折,作者设置的仇敌是导致她们悲剧的直接原因。发生于白娘子与仇敌之间的情节表现在白娘子与终南山道士斗法、吓退李克用员外和与法海斗法上。白娘子“蛇女”的身份不为道士、禅师所容,因此他们一心想要除掉她。但为了与许宣长相厮守,白娘子先与终南山道士斗法。后来当李克用见白娘子美貌,想要轻薄她时,白娘子显露蛇身以此吓退他。最后白娘子又遇到了法海,最终不敌法海。发生于拉弥亚与仇敌之间的情节集中体现在拉弥亚遇见里修斯的老师阿波罗尼并被他识破真身上。拉彌亚见到里修斯的老师阿波罗尼后“抖得厉害”,预感到 “蛇女”身份会被揭露的危机。因此她决心避开阿波罗尼,甚至让里修斯不要请他那位老师来参加婚礼。在婚礼上,阿波罗尼突然登场,道出了拉弥亚的真身——一条蛇,拉弥亚在惨叫声中烟消云散,而里修斯也因为接受不了打击,在当天夜里死亡。

白娘子和拉弥亚面对的仇敌都意欲揭露她们“蛇女”的身份,且都不认为“蛇女”应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发生于仇敌与仇敌之间的情节设置增加了白娘子和拉弥亚爱情道路上的障碍,强调了她们的爱情是不为世俗所接纳的,更是不能存在的禁忌之恋,增加了爱情的悲剧性。

(2)亲属之间

白娘子与亲属之间的情节体现在她与许宣的爱情上。白娘子与许宣之间的爱情是真挚的,只是这种人与妖间真挚的感情,本身难以为世人所接受,因而最终难逃白娘子被压雷峰塔下,许宣出家的悲惨结局。拉弥亚与亲属之间的情节体现在她与里修斯的爱情上。拉弥亚为了爱人里修斯,经历了痛苦的变身过程,两人间的爱情是甜蜜且诚挚的,但最终也逃不过死亡的结局。

两部作品中发生于亲属之间的情节都表现为甜蜜至生离死别的悲剧,美好事物的毁灭为白娘子与拉弥亚两者的爱情故事增添了浓重的悲剧色彩。

2、悲剧情节的结构

情节是对行为的描述,因此包含行为的整个过程,即起始、中段和结尾。情节的摹仿被亚里士多德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种,其中复杂行动摹仿是指情节发展经历了突转或发现,或突转和发现并存的。笔者将从行为的三部分和复杂行为的摹仿这两个方面分析白娘子和拉弥亚的爱情悲剧,并总结它们的相似性。

(1)行为:起始、中段、结尾

①起始

白娘子和拉弥亚从本质上来看都是“蛇女”。在爱情的初始阶段,白娘子对许宣、拉弥亚对里修斯都是一见钟情,且两者都是主动追求,设计接近男主。船上初遇时,白娘子便主动问许宣“高姓尊讳”和“宅上何处”,并且“秋波频传”。随后还心生借船钱一计,希望许宣去家中拜访,此计不成,又以借伞之名制造更多见面机会。同样的,还是蛇的拉弥亚梦到自己在凡间遇见里修斯,对他一见钟情。与赫尔墨斯的交易,使她变成人,又设法在里修斯路过的山路边喊住他,请求他将自己带走,里修斯见拉弥亚貌美,顿时被吸引,答应了她的要求。

“蛇女”这一不容于世的身份和炽热的爱情、主动的追求正是白娘子和拉弥亚在爱情悲剧初始阶段的相似性。

②中段

在故事的中段部分,白娘子与拉弥亚的爱情都受到阻挠。白娘子主要受到捕蛇者戴先生、终南山道士以及法海的阻挠,而拉弥亚主要受到里修斯老师阿波罗尼的阻挠。两者遇到的阻碍都体现了世人对她们“蛇女”身份的不认同。

③结尾

在故事的结尾部分,白娘子最后和小青被法海镇压于雷峰塔之下,除非西湖水干,江湖不起,雷峰塔倒,才能出世,而拉弥亚最后真实身份被里修斯的老师阿波罗尼道出后随即断气,之后烟消云散。白娘子和拉弥亚的结局一个生离一个死别,都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2)复杂行动摹仿:“突转”与“发现”

“突转”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其相反的方向。白娘子本应与许宣美满地生活在一起,但由于赃物事件,许宣被发配,之后又先后遇到终南山道士和法海,使得两人的感情一波三折,两人间的信任感也被消磨,最后的悲剧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拉弥亚为追求里修斯,祈求赫尔墨斯把她变成人,这是第一个“突转”,之后遇到老师阿波罗尼且被里修斯求婚,这是第二个“突转”,在婚礼上遇到阿波罗尼,拉弥亚和里修斯先后死去,这是第三个“突转”。这三个“突转”都在逐步暗示拉弥亚的悲惨结局,变成人有被发现的危险,遇见阿波罗尼引起他的怀疑,最后在婚礼上被道出真身,一时间婚礼变为葬礼,所谓悲剧不过如此。

“发现”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许宣发现白娘子是妖怪后,先后寻求捕蛇者戴先生和法海的帮助;里修斯发现拉弥亚不是人类之后,选择不接受,与老师阿波罗尼反目。这两处的“发现”都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和《拉弥亚》中的“突转”和“发现”都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为最后的悲剧结局创造了条件。

(二)性格

性格是悲剧六要素之一,是决定人物品质的因素。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执着热情,对于爱情中遇到的磨难,她坚定果敢。《拉弥亚》中的拉弥亚虽然是一条蛇,但是她却敢于追求自我的爱情,不惜经历了化身成人的痛苦。勇敢、执着是白娘子和拉弥亚在各自的爱情悲剧中体现出的相似的性格特点。

(三)思想

思想也是六要素之一,其作用是决定行动的性质、促成行动的实施。亚里士多德将思想这一要素分为三种:求证与反驳、情感的激发、说明事物的重要或不重要。笔者将从情感的激发这一个方面分析白娘子和拉弥亚在爱情悲剧中的相似性。

白娘子有软语温言,对许宣多有关怀,但当她面对许宣的怀疑和懦弱时,亦会泼辣地说上几句,如当她被李员外欺负时,许宣因胆小而无作为,她便大声呵斥许宣。她在人前总是长袖善舞,她的柔软、泼辣、圆滑都是为了维护她的爱情。而拉弥亚自一出场,就以柔弱的形象示人,她的言语中总暗含着不安和哀愁,她恐惧身份被暴露,因此远离人群。拉弥亚是爱情的无私奉献者,当她与里修斯發生争执,尽管内心十分惶恐,她也依旧选择听从里修斯,维护二人间的爱情。

但不管是白娘子还是拉弥亚,她们都是从维护自己爱情的立场上出发的。无论是情感被激发的原因还是表露出的情感都是为了爱情。这也正是白娘子和拉弥亚在思想上的相似性。

综上所述,从悲剧六要素中的情节、性格和思想这三个摹仿对象要素的角度看,可以分析得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蛇女”白娘子和《拉弥亚》中的“蛇女”拉弥亚具有相似性,即“蛇女”的身份、主动追求爱情、对待爱情真挚、遇到阻碍和悲剧的结局。

三、从审美观念看白娘子和拉弥亚爱情悲剧的差异性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白娘子和拉弥亚的爱情悲剧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如果从两部著作的结局以及后世的改编进行分析,两者的爱情悲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白娘子最后和小青被法海镇压于雷峰塔下,除非雷峰塔倒,才能出世。表面上看,这一结局十分悲惨,好像无希望可言,但就后世对其进行的改编来看,如影视作品《白蛇传》中的结局便是:许宣为了一生一世厮守的承诺,每日扫塔,和白娘子塔里塔外相互陪伴着,七百年后,雷峰塔轰然倒塌……可见换个角度看,这个结局有着很大转机,便于将其改编为圆满结局。从中体现出的是中国人的尚圆思想,即万事都追求善始善终,叙事文学呈现的结局往往是圆满的。虽然白娘子是“蛇女”,有着涂炭生灵的妖性,但人们仍然希望爱情故事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因此在之后的改编中并未一直延续悲剧的形式,而是通过逐渐削弱白娘子的蛇性、赋予白娘子和许宣幸福和美的结局来达到圆满的审美需求。

而拉弥亚最终烟消云散,里修斯死亡,之后也没有什么改编作品出现。相较于白娘子爱情悲剧的结局和后世改编而言,拉弥亚爱情故事的悲剧结局是无法挽回的,其悲剧色彩也就更加浓厚。究其原因,可以从《拉弥亚》的作者济慈的审美观念中找。济慈所处的时代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当时的英国兴起了对古希腊文化的研究热潮,阅读了大量古希腊作品的济慈受到了古希腊审美理念的熏陶。因此,济慈的审美观念有很浓厚的古希腊色彩。古希腊的悲剧观念体现在通过悲剧引起观者的共鸣,济慈笔下的《拉弥亚》也有这样的作用:通过引起读者的共鸣来唤醒人们心中的真、善、美,呼吁人们追求自由。

通过分析白娘子和拉弥亚爱情悲剧的差异性可以得出形成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审美观念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中国人尚圆的思想和西方重要文化源泉——古希腊的悲剧观。

四、总结

从悲剧六要素中的情节、性格、思想方面来看,白娘子与拉弥亚有许多相似性。尽管身为“蛇女”,她们同样渴望美好爱情,敢于追求爱情,面临阻碍时,也能够为爱奋力一战。虽然最终都以悲剧结尾,但她们为爱牺牲的精神令人敬佩。相似之余,又有一定的差异。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中国人尚圆思想根深蒂固,西方人受古希腊悲剧观的影响深远,因而两部作品的结局以及后世的改编有所差异。纵观全文,尽管中西方文化、思想、审美观念都有所不同,但却创作出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与《拉弥亚》这两部相似的蛇女故事,究其原因,可从康德的“审美共通感”思想中得到解答。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系统的考察了人判断力,他认为美是不能以概念来传递的,所以“审美共通感”使得审美活动的普遍发生成为了可能。[8]人类在判断与认识上具有一致性,两者又具有普遍性、可传递性,因而人类具有一定的“审美共通感”。白娘子与拉弥亚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寄予了一些作者本人的思想,如对美好爱情、对自由人性的向往。这两位蛇女不再是害人的妖魔,而是勇敢追爱,拥有真、善、美的存在。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这两个人物交相呼应,折射出人类身上的相似性——对美和自由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理士多德著,诗学,商务印书馆,2017.08,64.

[2]周桂军.东西文化语境下的美、真、善良——济慈审美观与道家审美观的比较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3]趙连元.象征结构与永恒母题——《拉弥亚》与《白蛇传》的美学比较[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4]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2.

[5]约翰·济慈.济慈诗选[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05):257.

[6]许倩颖.从《白蛇传》看中国的蛇文化[J].大众文艺,2013.

[7]顾晓辉.《拉弥亚》与《白蛇传》之比较论[J].徐州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8]夏宏.简析康德美学思想中的“共同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09).

[9](德)伊曼努尔·康德.判断力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