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短暂受用到无福消受的精神漫游之旅

2020-05-13马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4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写景朱自清

马冰

《荷塘月色》这篇经典散文自诞生至今已将近一个世纪了,在选入中学教材之后更是成为广大师生重点关注的对象,教材编写专家还强调要求背诵其中的三段写景文字,教师引导学生对其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鉴赏也是不遗余力;不过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也陆续有人对这篇经典散文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其中有代表性就要数余光中了。余光中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认为朱自清文中的“譬喻过于明显,形象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站在当今时代来看,应该说余光中的评论不是没有道理,毕竟,现在散文有了更多的文体自觉,表现技巧更丰富,表现的情感更细腻,但也正是从时代的角度来讲,在现代白话文散文发展的初期,文章摆脱文言的旧形式而留有欧化的句式影响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再说,即便是在今天,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什么阅读上的障碍,也没有什么理解上的隔违。至于余光中认为的“写景之文近于工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境界是和风细雨,不是苏海韩潮”,以及在章法句法上也有不足之类的批评,似乎在所持的散文的标准上有过分单一之嫌,至于对文中的情绪、行文的节奏、风格的呈现等方面的要求则又有些强人所难了。钱理群在其《名作重读》中对《荷塘月色》的景色总是“淡淡的”解读可以解释余光中所认为的朱自清这篇散文何以在行文中没有大开大合,情感上没有大爱大憎,而整个文章显示的是一种“有节制的含蓄美”的原因。钱理群认为“这里所显示的有节制的含蓄的美,不仅与朱自清式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庸主义的世界观、人生哲学、思维与情感方式相适应,而且也与哀而不伤的传统美学风格有着内在的和谐”。也就是说,朱自清本人的性格、气质、精神和感情决定了他散文的格调、气韵和风格,而人的性格等类型本无高低优劣之分的,有分别的,只能是欣赏者喜好的不同而已。

最近,新的人教版教材仍然收录了这篇文章,不过,在新的单元教学设计中,在新的学习任务群的建构中,在新的核心素养的目标中,不知道会出现一些怎样的新的见解和教法。单从文本理解的角度,我们还是希望在解读这篇散文时,应该和朱自清的这篇散文一样,能够浅显平易清楚明白一点为好。

一、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从逃离走出到重新回归

《荷塘月色》一文中,首句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全文最重要的一句话。确实是“立片言以居要,乃全篇之警策”,早早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人在遭遇忧愁苦闷的烦心事的时候,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多会有这些排遣方法:或一个人静一静想个清楚明白,或找人倾诉获得理解同情,或借酒浇愁从而麻醉和逃避,或消耗体力力求痛快发泄,或换一个环境希望忘掉眼前,或旅游观景获得快乐满足,或想愉快的事代替补偿等等。《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情感内容方面基本上就是从出门、踱步、独处、观景、趣事几个方面对其“颇不宁静”的心情作了排解和消遣。首段文字中,作者想脱离眼前的环境,想寻找“另有一番样子”的别处,离开熟悉和喧闹的环境,等墙外孩子们的欢笑声消失后,等无关的人们(不想或者不忍让妻子知情,或者在妻子那无法获得“同”情等)都快进入睡眠的时候,作者出门了。在精神分析学领域,出门或出走,是一种精神上的逃离或放逐。这种情形,我们可以拿沈从文《边城》写翠翠成长的第十三节文字作比较。“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感到孤独、凄凉和痛苦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时的胡思乱想:“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翠翠想叫忙着撑渡船的外祖父陪伴她,想用一种想象出走的赌气方式“惩罚”不理睬自己的爱着自己的外祖父。翠翠在这种得不到精神抚慰的情形下想象出了一出外出逃离的方式来获取一种暂时的平衡和满足。

悄悄出门的朱自清在一条曲折幽僻而又寂寞的小煤屑路上独自一人背着手踱着步,想寻找“另有一番样子”的别处果真感觉不同:好像“到了另一世界里”,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出门,独处,踱步,朱自清似乎从“颇不宁静”的心地中走出了,在独处中冷静,在踱步中消遣,在月光中慰藉。但,这种方式却不一定就能如其所愿,“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只能是暂且的临时或者姑且就着这眼前,这个“且”字表明,他是就着眼前的荷塘带着尝试的希望来受用的,语气没有那么的肯定。

在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三段写景文字中,情感的变化由相对比较强烈的动感喜悦到逐渐地走向平淡和谐再到淡远朦胧的阴暗忧郁。

从月下赏景的心理方面来看,月下荷塘是心里宁静喜悦的表现。荷叶如舞女转动而展开的绿裙,能够激起如同宋人刘希济《生查子》中“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词句而产生温柔而美丽的怜爱之情的;荷花如出浴的美人,自然能引起白居易《长恨歌》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所带来美妙无垠的联想;花香如美女曼妙的歌声,也让我们想象出苏轼《定风波》中的词句“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缥缈醉人的清香与轻曼柔美的歌女酥声交互感染;流水如美女含情的眼波,朱自清先生自然也会有唐代韩偓《偶见背面是夕兼梦》中的诗句“眼波向我无端艳,心火因君特地燃”一般的情感产生了,当然,是否进一步联想到该诗的首联所写“酥凝背胛玉搓肩,轻薄红绡覆白莲”的美女销魂的背影,有着深厚文学积淀的朱自清不是没有可能的。这段描写,从文字背后的意蕴指向来看,阴柔洁白的月光下的荷叶荷花、花香流水都是美丽的女子形象。有人也因此曾批评朱自清此文中的比喻粗俗、感情低俗。这种批评其实同样不值得一驳,文学作品带来的超越现实、超越生活的想象的美好是最自然不过的,上述那些美妙的诗词会有粗鄙低俗之感吗?朱自清在现实的矛盾挣扎的苦闷痛苦之中,从人事、人际、人情、人性的缠绕牵绊束缚中逃离回归于人本身本能,然后在荷叶荷花圣洁的世界,在月光散布的清辉之中,想到自然界中最美的女性形象,想到诗词中美妙的意境,这是难得的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想象,再说,女性的温柔、纯洁、通透与美丽正是安抚和慰藉其心灵的最佳对象,况且,月亮本身就是女性阴柔美好的象征,至于“一粒粒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之喻,更有讓人有华丽高贵之感和仙界除尘之想。

而在写荷塘月色这段文字中,沉浸在美好想象世界中的作者,在光与影和谐地交融中消受着淡淡的宁静美好,但也从中感受到了令人心悸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的尖锐与冲突仍然潜藏在内心深处。此时相对平衡宁静的精神和谐就此打破,就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神仙梦中,当梦中美好的高潮来临,“日月照耀金银台”的高光时刻,继之自然就是“忽魂悸以魄动”,最后就是“恍惊起而长嗟”了。《荷塘月色》写荷塘四周的重重树影和隐约的远山,写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已经是从美好的宁静中退出,转而没精打采,已经是兴致骤减、兴味索然了。在“我什么也没有”的失落背后,是作者内心对热闹的向往,当然这个热闹不是嘈杂的喧闹,而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消受青春享受爱情的热闹。

于是,想起了在热闹而风流的季节采莲的事情,联想起梁元帝《采莲赋》中青年男女在采莲中嬉戏游乐表达爱情的趣事,在“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的感叹中,与文学想象美好的落差已经让现实的无奈逐渐从意识中显现出来了。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延续这个想象的美好,于是记起了另外一个同是南北朝时代的与采莲之事相关联的《采莲曲》了。但这个质朴自然的乐府民歌却是一曲深沉而愁苦的爱情悲歌,而且眼前的莲花虽然也是“过人头”了,但看不到流水的影子,对比落差更大,现实意识就越发显现,故而,要能满足有流水的条件,毕竟只有家乡江南才会有的。在这种情绪的失落中、现实意识的清醒中回到了家,作者离家时是带上门出的,回家时轻推着门进的,他深夜自己的散心之旅和心路历程现实生活中的妻子是不知道的。如果说,离家出门是对心里“不宁静”的躲避和逃离,那么,回家进门则是从暂时的美景趣事的短暂消受中又重新回到了现实的不宁静。

二、荷塘月色的美景从静谧明丽到黯淡忧郁

《荷塘月色》的三段写景文字,对其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成为了历来教学的重点,如果说在初中阶段学习明喻、暗喻和借喻的基础上增加这几段文字中所运用的博喻、通感和反喻等特殊比喻的学习是可以理解的,但如只是单纯分析比喻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和描写景物的特点就显得粗浅了。这三段文字在情感内容上的变化在上面我们做过分析。在写景所运用的动静关系角度上,经过了由动到和谐再到朦胧淡远的变化。在月下荷塘的描写中,盛开的荷叶如同旋转的舞女身上展开的绿裙,形态各异的荷花晶莹透亮、闪烁不定、明艳动人,如光彩四射的美人,而微风送来的阵阵花香又如同朱唇皓齿的美女的歌声,至于叶子下面的流水则又如美女明眸善睐的眼波。这舞动的、出浴的、颤动的、波动的都是着眼于动。在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中,月光是静静地泻,浮起的雾是薄薄的,叶和花像轻纱笼着,杨柳的倩影像是画上去的,月色不均匀但是是和谐的。叠词的运用以及梦和影的出现降低了动感也减弱了强度。而在对荷塘四周的描写中,只有树缝里漏出少许的月光,漏出的一两点路灯光像瞌睡人的眼,没精打彩的,语含被动,力道顿失,兴味大减。

在写景所运用的光线的明暗角度上,则是经历了由明到淡再到暗的变化。写月下荷花,晶莹透亮、明亮闪烁、明艳动人。写荷塘上的月光月色,从上往下看,下面衬着荷叶的绿色,所以是青雾;从下往上看,天上有着云层隔着,所以是淡淡的;再加上树木的阻隔,所以又有了或参差或稀疏的阴影。写荷塘四周,则是着意于眼中的阴阴树色,并且从树梢上遥望远处的山脉。

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三段写景文字作详细的赏析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让学生只是了解了用比喻修辞来描绘景物的妙处则还远远不够,这可能遮蔽了原文中更重要的因心里不宁静而夜游荷塘的情感需要以及作者在月光下享受荷叶荷花的美景中被稀释消融而成的淡淡的喜悦和潜伏在心底里隐忧苦闷的心里状态。从更为准确的角度讲,作者并未完全沉浸在这月下美景中,因为在“笼着轻纱的梦”中,在不能酣眠的小睡中,有“峭楞楞如鬼一般”令人心悸的黑影,在杨柳的倩影周围还有阴阴的烟雾般的树影。因而,简单地用情景交融来概括这三段写景文字而不具体地分析是“贴标签”的形式化做法。

三、心理补偿的联想方式和情景关系的辩证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其实整个作品所写的就是作者在一个夜晚独自一人漫游荷塘的时空之旅,也可以说是作者在不宁静的心理世界中漫游消遣的精神之旅。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外在的时空世界与内在的精神世界都是处于一个动态的流动之中,外物构成的景与内心蕴含的情不是恒居不动的。用情景交融来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过于笼统,从三段写景文字来看,月下荷塘是作者在“姑且消受”的过程中,景与情高度融合,作者此刻有着短暂的忘忧无我的感受,轻松、畅快、宁静、自由,自然的美和想象的美合二为一,在此刻,时间停止或消失了,作者对当下和此在是没有意识的,这是“满月”却又意识不到月光的感觉,是真正情景交融的美的意境。但在此后的荷塘月色的描写当中,作者心中不仅有了月色,还有了云影和树阴,作者还有了显意识的评论,“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甚至还有了辨别,“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至于写荷塘四周一段,在景致无美,兴味索然之际,作者已经完全从意识中抽身退出了,回到现实中的世界中来了,故而有“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当然,在《荷塘月色》的行文中,写作者自然是有意识的清醒地在写作,这种清醒的意识体现在构成文章結构内容的几次心里方面联想。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想到摆脱和逃离,因而想到独处的宁静的“另一世界”,这里运用了因果联想和对比联想。在描写月下荷塘中的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时,运用了许多贴切而美妙的比喻,这是运用相似联想的方式。由眼前时空中的荷塘联想到诗文中历史的文学的场景,这是典型的接近联想方式,而在“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以及“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几处之中,又运用了对比联想。自对比联想起,有着强烈的突围外逃心里,有着寻找向往心里;以对比联想收,有着无奈回归情绪,有着遗憾未补意味。而相似联想的过程是作者短暂的精神宁静自由和自在安适阶段,至于接近联想的两段文字则是心有失落而有意识寻求精神补偿阶段。总之,《荷塘月色》作为现代散文的名篇,自然有其成为名篇的理由,从现实世界的人事景物到心理世界的波动变化,从外在行动的漫步游踪到内在精神的寻求漫游,从联想方式的合理运用到情与景的对应变化,行文安排巧妙自然,语言表达明白晓畅,情感表达既平易温和而又耐人寻味。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写景朱自清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示范·情境·交流——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为例谈默会知识的作文教学启示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较真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荷塘月色
写景成语连线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