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语文课堂学习情境的有效创设

2020-05-13马叶娜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4期
关键词:情境语文教师

马叶娜

什么是教学?教学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在传统的以“多、快、好、省”为目标的效率课堂上,“灌输”与“接受”成为师生最主流的教学行为,教学情境的有无或优劣则显得并不那么重要。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无论是“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还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都要求教师变革固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设计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情境,真正从关注教师“教”的活动转向学生“学”的活动,实现寓教于乐,成为教师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任务驱动,重构学习情境

一直以来,我们对情境教学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情境只是引發学生情感的一种方式,只是调动学习兴趣的“由头”,是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服务教学目标为目的。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把情境作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个环节,出现了形式化情境、假问题情境、无真情情境等问题。这样的以故事、图片、视频等形式创设的情境,与教学任务之间并没有多少关系。

从本质上看,情境即学习任务;情境是外在形式,学习任务是内在驱动。创设情境,是为了让学生在一个近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去锻炼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更高效、更充分地完成学习任务。考试命题也越来越重视情境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就明确规定:“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强化了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情境,应该是知识、能力有效迁移和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任务驱动,重构学习情境呢?以写作教学为例,传统作文课教学模式是教授议论文写作的有关知识,如审题立意的方法、作文结构的展开、标准语段的格式、名言素材的积累等等。老师会提供一些优秀作文范例供学生参考、模仿和借鉴,但是学生往往很难从根本上产生写作的欲望,课后对所讲知识的理解运用也存在较大的困难。如果创设一个任务驱动的学习情境,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可能被调动起来,写作和表达的欲望也可能被激发出来。例如:

媒体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取到信息。然而,我们也会在网络上看到类似的消息在被疯转:肉松是棉花做的、吃粗粮会导致不孕、手机辐射会烫伤皮肤……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这样的情境是当下人们生活状态的真实再现。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更有表达自己独有的理解和想法的欲望。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抛开刻板的写作知识,处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教师需在学生遇到思路局限、逻辑不清等问题时,引导学生做更深一层的原因探究,将议论文写作的各项知识、方法介入到学生实际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点上。这样的情境任务,既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又能高效地解决学生的写作难点。实际课堂中,学生在层进式作文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展开这一任务驱动下,依托上述材料创设的这一真实情景来推进写作。

针对作文材料给出的真实情境,学生可以先从描述社会现状入手,基于“是什么”的阐述,进行立论。在“为什么”的主体论证部分,可以采用原因分析、背景分析、价值分析等方法,进行追问、探究、溯源。在“怎么做”的语段中,则应给出具体执行的意见,切忌空洞。以下为一学生的作文提纲:

第一段【类比,立论】

“格里高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这是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所写的人在资本时代异化的情状。现如今,人们沉迷手机,臣服于信息、媒介时代,同样面临着新的危机。虚拟世界的触角日益延伸,我们要拒绝裹挟,找到自我。

第二段【阐释段,是什么】

诚然,虚拟、信息使人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歆享网络便利。但也致使生活碎片化、低俗化,让人做了新媒体时代的傀儡。有多少人为手机所奴役,每日沉迷于“刷刷刷”而不自知?熊培云说,“过多的信息摄入或过度的信息依赖让人生不自由”,信息的熔炉销蚀了独立的个体。

【分观点一:为什么】过度的媒介依赖是对生活的异化。

【分观点二:为什么】过多的信息摄入是对思想的囚禁。

【指出做法:怎么做】护住思想的净土,追求饱满的生活,实现价值与尊严。

【结论】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放下手机,远离信息与媒介,找到自我。

在该前提情境下,教师进行层进式作文结构的教授,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在实际作文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文章具有清晰的思路和深刻的认识;最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情境“变身”,整合生活主题

“情境”一词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在著作中,杜威明确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并把情境列为教学法的首要因素。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设计精益求精,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情境经验,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惯常教学路径的依赖。如何加强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将一成不变的文本细读式的阅读教学转化为学生喜欢的语文学习情境呢?

例如《江南的冬景》,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正是学生从小生活居住的地方,何其熟悉!学生在品读文字之前,就应该有对“江南的冬景”的个体化的感受。通过情境转型,可把写景散文的鉴赏方法指导,转换为一次江南人的“审美”散步。引导学生带着闲适的心情,跟随郁达夫的文字,看看他笔下的那个我们熟悉的江南,重新认识自己成长的这方沃土。通过对江南冬景的赏读,冬意(意趣)的品味,鉴赏郁达夫用文字构筑的“诗情画意”;在此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景情关系,促使学生理解在地域文化濡染下的郁达夫,在作品中营造的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我们虽同样生长在江南,却有着相似又不同的审美感受,引导学生理解“散文是作者的自叙体”。

《胡同文化》中,课前伊始,教师分享一个在胡同口守望老北京的美国人麦尔的故事。

在一栋老楼拆迁现场,挂着一道宣传标语,“再现古都”;后来有人把“现”字左边的王字旁去掉,于是标语变成了“再见古都”。在中国各地几乎都可以看到这种以“再现”的方式说“再见”的古迹。本文的最末,作者也道“再见吧,胡同”。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的方式来再现“他心目中的胡同文化”,又以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说“再见的”。

课前导入环节,教师以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带着这种体验融入文本阅读,可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可以有效促进后续深度学习的展开。

必修一“向青春举杯”的写作单元中,这样写道:“不要漠視自己的生活体验!”诗歌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样式,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和原动力,激活诗情在诗歌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设计诗歌创作的活动时,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从社会中、从自然中、从人生中去寻找诗情。当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诗歌创作活动。围绕“明天,去和万物交谈”的主题,以三行诗的方式,记录、抒写自己对生活的点滴感受,辅以自己的摄影作品。在课堂反馈的过程中,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解读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

以下为部分学生的诗歌作品:

春风吹满衣袖,春水溢出西塘,听风闻雨乌篷上。(张易诚)

不知道该怎么享受春天,即使乔木嫩叶活力无限,却依旧兜兜转转回忆流年。(韩凯)

清明谷雨子规叫,月下酒醉伊人笑,万物有灵春风少。(李承锴)

你把你的心寄予,万物会倾听,然后他们成为你的心。(鲍轩远)

这堂课的反响尤其热烈,这是具有生命力的表达,是一个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同时融合了听说读写各项技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鼓励了学生自主自由的表达,引导他们关注生活、热爱生命。这也是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得以积累和构建的最佳体现。

三、实践体悟,蕴藏语文素养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印证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将学习任务放在更加直观、更加广阔的学习情境中,增强学生的实践体悟,是打通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促进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的有效方式。

我校每年文艺节都有课本剧大赛,这是一个以表演实践为任务的情境范例。每个班自行选择教材篇目,进行剧本改编再创作。沉浸式戏剧体验的背后,是每个学生对文本的全面、深入研究,是一次将阅读、表演、审美、交际等相融合的综合语文实践活动。《祝福》《雷雨》《鸿门宴》《红楼梦》《赵氏孤儿》等经典剧目被一次次地演绎,这是围绕经典作家作品的研读和展示。所有参与演出和制作的学生,包括台下的观众,在这一过程中,都完成了一次全新的文本解读,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尤其在许多写人叙事类的文本中,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情境表现方式,让历史人物再现。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可设计为“古人的说话之道”。教师可设计将全文的4组精彩对话作为研读对象,分角色朗读演绎,总结不同人物身份(举荐者、请贤者、劝谏者、说服者)的说话之道。以此引导学生去体会不同人物身份,在不同形势下,针对谈话者的心理需求的谈判智慧。教师还可利用这些带有思辨色彩的“对话”素材,整合成交际语境,进行人际交往、演讲、辩论等形式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如此,才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对于具有说理议论性质文言文,可设计一个学习任务群进行专题学习,如教师可将苏洵、苏轼、苏辙以及李祯的《六国论》融合在一起,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综合探究“六国灭亡的原因”。这就要求学生仔细研读每个文本,明确每个作者不同的论点,以及支撑他们各自论点的理由。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在此基础上,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研究性质的小论文。

这些实践体悟形式的教学情境,既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将文言积累、读书笔记、写作表达等融为一体。创设有效情境,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丰富起来,也让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表达充分调动起来,课堂内外都给了学生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亦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结语

教学情境设计,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扣住学习任务,通过恰到好处的情境设计,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表达空间、交往空间、实践空间;促使学生想得更清楚,促使课堂良性互动,让更多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愿意主动投入学习。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知识转化成能力、能力上升到德行”的过程,不能仅仅是知识的掌握。

相信通过语文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不仅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春华.设计“情境即任务”的学习场[J].智慧管理,2018年第7-8期.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

[3]张德云.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4月.

[4]雷明.对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1期.

[5]刘宝娜.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浅谈高中语文教学[J].学科建设,2012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情境语文教师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