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立场,优化高中文本阅读

2020-05-12曹德松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4期
关键词:个性化高中语文文本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点,通过阅读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新课程理念下,基于学生立场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学生立场,简单地说就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需要紧扣学生的学习需求,然而,当前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的态度并谈不上喜欢,因为语文是学生的母语,也不能准确的说他们完全不喜欢这门学科,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将课外时间过多地放置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上,转攻他们认为更容易提高分值的学科,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不仅抢占了语文学科应有的学习时间,也引发了语文教师的深度思考,怎样做才能够使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才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

一、基于学生视角,进行文本研读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进行高效化备课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却不会立足于学生的视角,不会考虑其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所以,当前的阅读教学大都存在学情不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为了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开展语文学科的教学之前,首先需要对文本展开深入研读,准确把握其内涵,还应当将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立足于现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及阅读能力,对文本展开思考,了解其中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要这样写;还要自主预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是否会对文本内容出现误读等等,自此之后,才能够以学生的身份获得不同的发现,再结合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祝福》时,要求学生尝试解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征,以此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解读: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勤劳、善良、淳朴的农妇形象,拥有着坚强的优秀品质,在面对反封建礼教也能够做到不屈不挠;有的学生认为祥林嫂本身就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礼教卫道者。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出现不同的解读,这一点非常正常,两种观点的表达不够准确,有时偏颇,应当将其视为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者以及牺牲品,这样更为妥当。通过学生对祥林嫂形象所做出的不同解读,可以发现,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粗读课文,就直接照搬“教参”,或者以他人的教学设计完全替代自己的个性化解读,这种不良现象并不少见,一旦学生在对文本内容产生误读或者误解之后,因为教师本身并不存在深入的理解,自然不能够引导对学生的思维形成有效引导,也难以实现去伪存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之下,显然不利于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基于学生视角开展文本研读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前,针对文本展开全面深入地解读,更要坚定学生的立场,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教学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基于学生视角开展文本研读,也需要把握一定的度,特别是对学生一些没有道理的文本解读,教师在教学中是需要及时引导的。

二、关注学生需求,引导文本阅读

孙迎光教授特别强调,人只有作为某种活动的发出者时,才能真正被视为主体。特级教师钱梦龙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听课的学生常常表现的更轻松、更愉快,这一点令每一个听课老师都感到惊叹。钱梦龙教师说: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所考虑的关键并非是学生应如何配合我的教法,而是我的教法怎样才能够更好地辅助学生的学法。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现实需求,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应当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出发点,这样的教学活动自然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学生需要迫切帮助的地方渲以重墨,这样他们才能够立足于现有水平获得质的飞跃。

以《我与地坛》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经典的哲理散文,其中揭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开始教学之前,我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初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感悟能力,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明显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感知,也不具备苦难体验,这也是当代高中生极其普遍的现象。于是,我向学生推荐文本《钢铁是怎樣炼成的》,并与学生展开共同阅读,之后引入贝多芬创作《欢乐颂》这一典故,还引入《二泉映月》等等,使学生可以体会到多舛的命运,体会到这些人物在面对命运时所具备的乐观精神以及顽强意志。最后我将学生体现于问卷中的疑惑进行了梳理以及归类,这样就能够改变原有的教学预设,将主要教学环节设计成为采访活动,使学生可以立足于作者的视角展开深度思考:在北京,值得观赏的景点非常多,为什么作者偏偏选择既荒芜又冷清的地坛?需要依靠怎样的力量才能继续活下去?为什么作者可以如此平静的对待生死?在这样的心态下,地坛所呈现的景象应该是怎样的?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成功的聚焦了学生的目光,同时也明确了他们渴望了解的问题。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之后,不仅可以明确作者的写作动机,也能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此时此景与作者当时的落魄命运相同,而地坛中充满生机的动植物成为启发作者、并赋予他生活勇气的关键。

为了把握学生的现实需求,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切不可使用粗线条的勾勒,需要落实于具体的知识点,并探明学生的知识结构,只要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会的内容,应坚定以自学的方式,不需要教师给予过多的介入;如果是处于学生认知以及接受能力之外的内容,我们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展开细致教学,如果在此之后,仍然不能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有选择的剔除。

三、基于学生个性,深化阅读体验

对于学生而言,表现于学习活动中的个性特质,实际上就是学生创新的学习方式,能够就此获得个性化的感悟以及独特认知。“学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尊重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推进其个性化发展。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而言,不仅是对语文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及积累过程,还要深入触及学生的心智领域,与其情感以及意志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多方面综合发展,就此形成合力。这也就意味着,教师既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还要能够自主揣摩其学习需求,就此搭建有利于学生展开平等民主交流的良好平台,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收获个性化阅读体验,也勇于发表独特见解,这样的语文课堂必然可以绽放不同的光芒。

以《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教学为例,我和学生共同完成预习提纲的设计:(1)初读文本,扫清文字阅读障碍;(2)再读文本,标示让你最感动的段落;(3)实际阅读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疑惑?如何设计探究思路?(4)预习结束之后,你认为最具收获之处为何?(例如遣词造句或者某篇布局等等)。这样在解读时,才能够突显阅读重点,直击教学难点。预习任务引入了反复诵读,促使学生能够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其多感官参与到对文本内容的体悟中;基于小组合作的方式,探寻文本的顺序逻辑。以学生的疑惑处促使学生的辩驳交流,就此生成个性化理解。第一天所呈现的是主人公身边的事物;第二天参观博物馆,这也是其精神支柱;最后一天用于体验并享受日常生活。这是主人公为自己精心安排的光明之行,学生认为是由点及面而展开,也有学生提出是遵循由近到远、然后再由远到近这一顺序,还有学生认为是从被爱到博爱的描述顺序。通过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相互碰撞,推动了思维的流动,使课堂更鲜活充满生机,以不断的生成彰显语文教学的光辉。

为了实现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活动,不仅要走出传统的教学框架,还要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既要落实课前自主预习,推动学生自我设疑;也要保障边阅读边感悟的课中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和其他伙伴之间展开碰撞和交流。除此之外,还要在课后以反思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认知,收获哲理性顿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能作为引路者的身份,使所有的教学活动紧扣学生的学,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开始教学之前,需要学生展开科学的预习,这也是促使学生生成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关键。教学实践中,我以预习提纲的方式带领学生展开科学的预习活动,收获了显著的教学实效。如果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会对教学流程以及教学方法形成习惯性选择,长此以往,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逐渐丧失对学生的吸引,难以改变学生的刻板印象,所以,教师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革新,这也是全面提高课堂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需求。

立足于学生的立场而展开的阅读教学,就必须站立在学生的视角对文本展开深入研读,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要明确教学的针对性,也要全面提升教法的变化以及创新性,使其有助于提高课堂吸引力。充满变化的教法就是要对原有的刻板教学进行变革,全面提高课堂活力以及吸引力,进而才有助于带动教学实效性的进一步提升。实施有变化的教学,需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础,或者加以创新,或者是在内容的选择上做足精心的设计,这样才能收获更好的教学实效。

曹德松,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个性化高中语文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