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虫病原线虫对蛴螬致病力的测定

2020-05-11康俊英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生物防治

康俊英

摘要 选用2种昆虫病原线虫的4个品系[斯氏线虫Steinernema krussei(0657L,0622L),S.affine(0664YM);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megidis(0627M)]测定蛴螬老熟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线虫的侵染剂量为60条/头时,0627M品系对蛴螬的致死率为34.4%,与0664YM品系差异显著(P<0.05);0657L品系对蛴螬的侵染能力最差,侵染96 h后,致病力仅为5.7%。从总体看,0627M品系对蛴螬的致死率高于0664YM品系,而且致死作用持续时间长。说明0627M品系对蛴螬的致死作用优于其他三个品系。

关键词 昆蟲病原线虫;蛴螬老熟幼虫;致病力;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Q95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8–0–02

Abstract Four strains of two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 [Steinernema krussei (0657L, 0622L), S.affine (0664YM) and Heterorhabditis megidis (0627M)]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pathogenicity of mature grub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tality rate of 0627M strain against white grub was 34.4% when the nematode infection dose was 60 strains/head,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0664YM strain (P<0.05). The strain 0657L had the worst infection ability against white grubs, and the pathogenicity was only 5.7% after 96 h of infection. In general, the fatality rate of 0627M strain to white grub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0664YM strain, and the lethal effect lasted for a long tim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0627M strain had better lethal effect on white grubs than the other three strains.

Key words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 Old grub larvae; Pathogenicity; Biological control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8.007

研究了甘肃省4个优良品系线虫对蛴螬的致病力,筛选出对蛴螬侵染效果佳、致病力较高的线虫品系,以期为后期田间实际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

蛴螬老熟幼虫,5月中下旬在县内直接挖取,用于室内防效生测。

线虫扩繁寄主昆虫:大蜡螟幼虫由农技中心植保实验室提供。

供试线虫:斯氏线虫(0657 L,0622 L),(0664 YM);异小杆线虫(0627 M)品系由农技中心植保实验室提供。

1.2 试验线虫的制备与计量

用大蜡螟活体繁殖线虫,得到线虫稀释液,用移液枪取1 ul滴于载玻片上,镜检解剖镜视野内线虫数,计算线虫数量。

1.3 试验所用仪器设备

智能冰箱、解剖镜、微量移液枪、电热恒温培养箱、直径90 mm培养皿、滤纸、小喷壶等。

1.4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分析。

1.5 昆虫病原线虫不同品系对蛴螬致病力的测定

1.5.1 生测适宜线虫数量的筛选 为了滤纸保持湿润,在培养皿中垫两层滤纸,加入适量的无菌水。将蛴螬老熟幼虫放在培养皿中,每皿1头。4个品系线虫为4个不同的处理。每个处理设3组重复,每组10头幼虫,以不加线虫的无菌水为对照。线虫数量分为5个梯度,即5条/头、10条/头、20条/头、40条/头、60条/头,将不同品系线虫用移液枪滴加到蛴螬体上,放在25℃、相对湿度为80%的人工气候箱中培养,经常用小喷壶喷水使滤纸保持湿润,每隔24 h检查、记录线虫的寄生情况、害虫的发病及死亡时间,并观察死虫形态、色泽或其他变化特征,统计害虫死亡率等[1-4]。

1.5.2 不同线虫品系对蛴螬的致病力 在温度达到25℃、相对湿度在80%的人工气候箱内进行。培养皿中垫两层滤纸,加入适量的无菌水,使滤纸保持湿润。将蛴螬老熟幼虫放培养皿中,每皿1头,按生测实验筛选的数量,将4个不同品系的线虫用微量移液枪滴加到蛴螬体上。4个品系线虫为4个不同的处理,同时以滴加等量无菌水作为对照,每组10头幼虫,重复3次。每隔24 h检查蛴螬的死亡情况,并做记录,比较各个品系线虫对蛴螬的侵染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线虫的侵染过程及蛴螬的死亡症状

接种线虫后,虫体表面有线虫不停地蠕动,特别是口腔、尾部、节间膜及身体凹陷处聚集较多,而且活动剧烈。过段时间镜检,这些部位的线虫数量明显减少[5-6]。线虫从寄主的口腔、节间膜、肛门等部位以身体前段垂直于寄主体表、尾部不停左右摆动慢慢进入虫体。对死亡的蛴螬老熟幼虫进行解剖后,发现有大量活跃的小线虫在虫体内(图1)。

蛴螬被侵染后早期活动较活跃,侵染中期活动缓慢,后期爬行无力,虫体慢慢变软,48 h后相继死亡。体色发生变化,由乳白色变为黄褐色,最后呈现黑褐色(图2),虫体失水后萎缩干瘪。死亡3 d后,通过解剖镜观察,发现虫体内线虫清晰可见,有大量的线虫从寄主的口腔、气门、肛门、节间膜等部位爬出。

2.2 生测侵染线虫的数量

线虫对蛴螬室内生测适宜浓度的筛选,主要采用一对一的方法,即用1条线虫侵染1头昆虫,这能最真实地反映昆虫病原线虫对供试害虫的致病力,但昆虫病原線虫进入寄主的血腔后,会遇到昆虫防御系统的抵抗,因此,1条线虫对供试害虫几乎不产生致病力,故需测定最适浓度,使蛴螬的死亡率达到最高,同时昆虫病原线虫剂量达到最小值。

结果表明:剂量为1头侵染60条时,4个不同品系线虫侵染供试害虫的死亡率分别为50%、10%、20%、30%,与另外4个浓度对照差异显著。当侵染剂量为60条/头时,4个品系线虫对蛴螬老熟幼虫均表现出一定的致病力,因此60条/头为线虫室内生测最佳剂量。

2.3 昆虫病原线虫对蛴螬致病力的测定

试验结果表明:侵染剂量为60条/头时,4个品系线虫对蛴螬均有不同程度的侵染力,但效果差异显著,致死速度也不同。0664YM品系则在96 h后不再死亡;而0627M品系致死时间一直持续到120 h,比前者致死时间延长24 h。由死亡高峰看,2个品系线虫基本相同,0627M、0664YM品系在侵染48 h后蛴螬就出现死亡,0627M品系对蛴螬的致死率为34.4%,与0664YM品系差异显著(P<0.05)。0657L品系对蛴螬的侵染能力最差,侵染96 h后,致病力仅为5.7%。从总体看,0627M品系对蛴螬的致死率高于0664YM品系,而且致死作用持续时间长。说明0627M品系对蛴螬的致死作用优于其他3个品系[7-8]。

3 小结

研究表明,4种不同品系线虫对蛴螬均有不同程度的侵染力,但效果差异显著,致死速度也不同。其中,异小杆线虫0627M和斯氏线虫0664YM致病力较高,感染48 h后蛴螬死亡率分别为34.4%和15.6%,且平均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系。说明0627M和0664YM是蛴螬的敏感品系。而0664YM品系线虫在96 h后不再死亡;品系线虫0627M死亡一直持续到120 h,即前者致死时间延长了24 h。以死亡高峰看,2种线虫品系基本相同,0627M、0664YM在侵染48 h后蛴螬老熟幼虫就出现死亡,0627M对蛴螬的致死率达到34.4%,与0664YM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从总体看,0627M品系对线虫致死率高于0664 YM,而且死亡持续期长,在蛴螬体内发育快,致病力强。

研究表明,4种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蛴螬致病力有所不同,可能是由于不同线虫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其找寻寄主的能力、侵入速度存在差异,同一种寄主对不同线虫的敏感性也不同。病原线虫不同种或品系对同一种害虫的侵染力、致病力存在很大差异,同一种或同一品系病原线虫对不同寄主的侵染力、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所以筛选出致病力强的病原线虫是能否用病原线虫有效控制害虫的关键。本试验在培养皿中进行,线虫和蛴螬很接近,所以线虫搜寻寄主的能力对线虫致病力影响可能不大。

参考文献

[1] 李俊秀,孙春梅,康宇静,等.昆虫病原线虫对花生田蛴螬的防治效果[J].农药,2007(1):62–63.

[2] 谢钦铭,张选辉.昆虫病原线虫在害虫防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12,20(4):227–229.

[3] 高志华,杨小龙,刘敬泽,等.昆虫病原线虫斯氏线虫和异小杆线虫对长角血蜱雌蜱的致病力[J].昆虫学报,2004,47(1):20–24.

[4] 贾春生.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424–426.

[5] 李晓巍,梅树林,武鸿燕,等.昆虫病原线虫防治甜菜地蛴螬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1995,21(4):14–16.

[6] 钱秀娟,刘长仲,阮艳娥.昆虫病原线虫对甘肃省草地蛴螬的致病力研究[J].草地学报,2015(2):196–203.

[7] 刘树森.昆虫病原线虫的筛选鉴定及其对蛴螬的致病性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8] 李而涛,李克斌,张帅,等.有效防治蛴螬的昆虫病原线虫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植物保护学报,2020(5):162–175.

责任编辑:黄艳飞

猜你喜欢

生物防治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抑病型土壤文献计量分析
首届国际生物防治大会在北京举行
多黏类芽孢杆菌HT16对梨采后黑斑病的抑制效果
小麦白粉病生防菌拟诺卡氏菌属TMG—8菌株的筛选研究
枯草芽孢杆菌BS—8D防治玉米纹枯病的田间试验效果及作用机理
政府推广与供应链组织对农户生物防治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园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分析与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