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上的胡琴源流

2020-05-11孔艳艳

神州·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胡琴二胡丝路

摘要:汉唐以降,“胡琴”一词便存在于中原与西域的音乐文化交流中。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胡琴在宋、元、明、清时期的歌舞音乐、戏曲艺术中作为最重要的伴奏乐器,器乐形制不但衍变发展,出现了马尾弓胡琴。此后,在中国、东南亚地区如春笋般出现的拉弦乐种类近百种之多。而二胡却历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磨练和考验,一路传承,作为拉弦乐的中流砥柱,与时俱进,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在“一带一路”的新乐章中奏响最强音。

关键词:胡琴;丝路;二胡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摩诃兜勒》,成为中原人们与西域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的有力证据。西域乐器传入中原,其全新的表演形式、新的音乐旋律,为中原地区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其中有一件当今非常重要的民族乐器“二胡”,在当时称之“胡琴”。有关二胡的源头说,存在着很多争议。但在学术界有一种主流说法是二胡是种外来乐器,是胡文化影响中原文化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使者。之所以称之为“胡”,是因为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都被叫做“胡人”。“胡人”在古代,是中国汉人对外族人的称呼。《后汉书.五行志》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座、胡饭、胡箜、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诗人王建在《凉州行》中这样描述:“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2]其中的“胡乐”,亦指胡人之乐。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公元前一世纪到七世纪张骞的西域之行。没料到此行打开了东西方经济、文化最重要的交流之路,进入了塞外音乐和中原文化融合的第一阶段。那个时期几乎大多数乐器五弦、火不思、忽雷,统称为“胡琴”,包括现代二胡,是当时西域方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的总称。之所以称之为“胡琴”,因为是“胡人之琴”。那么,“二胡”一词的来源就比较清晰了,它是由西域的“胡琴”演变而来,而如今我们说的“胡琴”(中国弓弦乐器的统称)也并非古时候的“胡琴”。西域的胡琴、胡乐、胡舞通过不断东渐传入中原,与汉人的音乐文化融合、碰撞,从而衍生出更多新的音乐形式和内容。自唐代以来,“胡琴”又以“奚琴”为名较为多见。奚族是擅长精通音乐的外来民族。

《新唐书.北狄传》云:“奚,亦东胡种,为匈奴所破,保乌丸山。”[3]以上明确的讲:“奚”,这一支东胡属的民族,常常沦为中原人之奴隶。“奚”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为贬义之词,故后又以“嵇”为代之。宋代琴人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一.乐律》中有这样一段十分形象的描述:“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段弦,衍更不易说,只用一弦中其曲。自此始为”一弦嵇琴格”。[4]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徐衍在当时嵇琴断了一根弦的情况下,能够用仅有的一根琴弦奏完全曲,这说明当时的嵇琴已是一弦多音之器。宋元明清时期,是胡琴类外来乐器与中原文化融合的又一次高潮。随着戏曲曲艺、杂剧、细乐(小合奏形式)和民间说唱音乐的增多,胡琴在“勾栏”“瓦舍”等固定演出场所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又为这种“如歌”技巧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透过以上的述说,可以看出,琴声酷似人声,以致于可为演唱者“藏拙”。胡琴已经存在于音乐生活的主流形态中。其演奏方式、乐器形制越来越接近今日的二胡,充分标志着中国弓弦乐器走向成熟。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中西交流的中轴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其沿线的东亚、南亚、西亚及北非各国的音乐文化以及主要的乐种,也受到了中原音乐的影响。换句话说,既然中原能将西域诸国的音乐结构形态借鉴融合,那么,必定也会将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向其进行渗透与传播。就音乐文化交流模式来讲,是双方或多方相互沟通、学习的过程,兼具传入和输出的双重功能。由胡人传入中原的奚琴,又作为“出口种类”跨越传播到了邻国。说明中原的奚琴对传入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之深远。

直至现在,奚琴仍流行于朝鲜国,显然都是由中原传过去的。日本的“明清乐”就是中国明清时期的“明清俗曲”传入的,两个乐种既独立而又相互影响。日本《明清乐之〓》(1894年刊行)中有明清乐表演图;日本《月琴自在》(1895年刊行)中有清乐表演图。图中就有演奏胡琴类弓弦乐器的日本乐师。[5]就目前资料来看,没有记载哪个国家的弓弦乐器比中国出现的更早。但以上两个例子显然证明了其他亚洲国家的弓弦乐器在传播与交流中,深受中国弓弦乐器的影响。“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各王朝之间的交往已达到鼎盛。西域及周边地区的音乐纳入中国宫廷的同时,也将中原的音乐文化向本国或邻国传播和交流。

黄翔鹏先生曾说:“中国传统音乐都不是一个狭隘的、全封闭的文化传统,它是在不断的流动、吸收、融合和变异中延续着艺术生命的”,“中国传统音乐的全部历史本来就是在历史长、地域广、民族多、内外交流频繁的多元的综合过程中发展过来的。其中凝炼着不同民族之间相通的东西自然会相对地多一些”。[6]充分表明了中国不会只是被动的接受它国文化,从主动汲取到主动输出,这种双向互动才更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中国人民的智慧自古以来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328/c1002-26764633.html

[2]王建(唐):《涼州行》选自全唐:卷298_1。

[3]孔艳艳:《二十世纪二胡演奏技巧的开发与应用》,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4年。

[4]孔艳艳:《二十世纪二胡演奏技巧的开发与应用》,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4年。

[5]参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史图鉴》,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第180页

[6]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载《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4期,第4-21页。

作者简介:孔艳艳(1980.1-)女,汉族,上海人,硕士,助教,二胡教学。

猜你喜欢

胡琴二胡丝路
洞腔随想二胡独奏
穿越皓月的胡琴声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小议二胡艺术改良创新下的思考与实践
老头子的二胡
我的二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