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及依据研究

2020-05-11刘萍萍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摘 要】 文章叙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阐释了对社会矛盾做出结论性判断的理论依据:坚持矛盾的观点是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根本原因。实践依据:生产力的逐年发展解决了早期社会主要矛盾;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人民需求结构与层次的转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制约了新时代的社会需求。认为对社会矛盾判断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解,中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社会主要矛盾;矛盾转化;新时代

作为人和事物相互对立的关系状态,社会矛盾的解决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社会矛盾是多方面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分析是在正确理解社会实际前提下所做的整体概括,是确定国家大政方针,推进社会主义进程的前提。1949年至今,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结论性判断共三次,准确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理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过程及判断依据关乎国计民生。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经过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走过了开创期、推进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历史阶段,与之对应,社会主要矛盾也呈现出不同特点。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党未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矛盾做出结论性判断。这一时期可划分为两个部分。土地改革期间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三大改造时期社会矛盾转变为“资本主义道路同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1]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业化提供了制度和物质保障。中共八大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

1978年,提出国内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十八大以来,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

二、对社会矛盾做出结论性判断的理论依据

社会矛盾转化的判断并非主观地,而是立足于深刻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上的结论性判断。当前研究主要基于三个视角,其中,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和毛泽东矛盾学说最为学术界所认可。

1、坚持矛盾的观点是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

矛盾是普遍的、不唯一的,但矛盾的力量和作用并不是均一稳定的,其中必定有一种矛盾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发展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即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际,主要矛盾就是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着力点。

2、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根本原因

截至目前,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基本矛盾之下,主要矛盾在社会环境的变化过程中发生相应改变。就社会主要矛盾的成因而言,其生成、变化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依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阶层结构的产生与变化受经济基础所支配,由此,经济基础确定,社会矛盾也是确定的。

三、对社会矛盾做出结论性判断的实践依据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认识矛盾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反推矛盾转化的依据必须着重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过往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提高而得到解决;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引发了人民需求改变;现实的生产状况和需求状况是否具有一致性。[5]

1、生产力的逐年发展解决了早期社会主要矛盾

尽管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顺利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八大以后认识出现偏差,阶级斗争成为工作重心,加之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的影响,社会生产力水平长期落后。因此,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1978年至今,经济发展水平取得飞跃性发展,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已经能够满足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的基本需求。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与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3678.7亿元相对比增长约200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38倍。改革开放之初与十八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论述之前的数据对比,反映了1978年以来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生产力的落后状态基本改变,人民基本物质需要与社会生产的矛盾得以解决。

2、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人民需求结构与层次的转变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民基本需求与社会生产矛盾的解决引起了人民需求结构和层次的转变,集中表现为纵向扩展和横向延伸。

2017年两会期间,“反腐倡廉”、“节能减排”、“民生就业”成为热议话题。人民需求从“吃飽穿暖”向更高的质量水准,更强的社会保障,更健康的人居环境,更平等的教育医疗,更完善的社会保障转变。

精神文化层面,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电影、网络、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文化产业提出了新要求。

除上述方面,公民政治参与的诉求和对社会公平法制的诉求日益突出,不仅对扩宽民意表达渠道提出了新诉求,对党和国家切实回应公民诉求也给予了更高期待。

3、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制约了新时代的社会需求

尽管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已经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十九大召开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以6152.8美元跻身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在创新、教育、医疗、就业、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短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严重。城乡发展不平衡体现在诸多方面,城市的发展明显优于农村。区域发展方面,发展差距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全方位。2017年,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分别以89705.23亿元、85869.76亿元和72634.15亿元位居国内生产总值前三,反观西藏、青海、宁夏三省,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310.92亿元、2624.83亿元和3443.56亿元。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是经济总量最小省份的68倍,差距明显。

除不平衡问题以外,经济发展的不充分问题是当前的又一大难题。实体经济活力不足问题突出;小微企业在带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方面优势独特,但目前小微企业融资阻碍多的问题长期存在,企业生存发展困难重重。市场准入的门槛有待进一步降低,土地、财税、融资等在公有资产方面的过度倾斜限制了市场竞争,不利于市场资本的激活和市场效率的提高。发展方式上,尽管正处于转型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在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型,但目前仍然处于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產业阶段,缺乏与国家经济总量相匹配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四、对社会矛盾判断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解

新时代以来,社会各方面发生重大转变,站在决胜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的岔路口,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清醒的认识中国国情,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必须坚定“两个没有变”。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尽管生产力取得飞跃性跨越,国民生产总值显著增加并稳居世界第二位,但生产力结构不平衡,高投入、低产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创新驱动力不足;收入差距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理想,城乡、区域经济水平差距大。二是文化发展失衡,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缺乏生机活力;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公民特别是网民素质有待提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始终坚持的国家定位。作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切实履行国际义务,一直以责任的大国形象活跃于国际舞台中央。另一方面,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不理想,贫富差距、区域差距较大,城镇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种种情况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还在路上。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新变化,但国情和国际地位没有改变,这既是对新阶段的准确认识,也是科学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需要申明的是,文章梳理了建国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及矛盾转化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但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行,进一步阐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和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举措才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张瑞才.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J].科学社会主义,2018(6)44-49.

[2] 刘少奇.中國共產党中央委員会向第八次全國代表大会的政治報告[J].黄河建设,1956(10)3-26.

[3]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人民出版社,2017.11.

[5] 吕普生.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理论与实践依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4)18-31.

【作者简介】

刘萍萍(1995.09—)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聚焦着力点 学懂弄通十九大精神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