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城印花袱子手工技艺传承现状研究

2020-05-11全敏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4期

全敏

【摘 要】 文章介绍了陕西渭北韩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印花袱子”,分析了韩城印花袱子的现状。阐述再现了韩城印花袱子的制作工艺流程,分析了韩城印花袱子制作工艺传承的困境,认为,出于西北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研究需要,民俗研究者則更应该为此投入更多的目光。

【关键词】 印花袱子;印染技艺;人文流向

西北地区的民间艺术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目前相关的民间文化、民间手工技艺及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和论著已是十分丰富,但仍有一些偏远地区的民俗不被关注。 “印花袱子”是指国内民间风俗中姑娘婚嫁之时的包袱及用于包裹随嫁物品的印花布之俗称,张道一对其定义为“彩印花布俗称‘花袱子,主要流行于黄河沿岸的陕、晋、鲁地区,其工艺是以红、黄、紫、绿等品色通过油纸漏版印到坯布上;另一种工艺是木板‘砑花,色彩大红大绿,十分强烈。”国外目前不见有关中国民间“印花袱子”的研究,此研究在国内所受的关注则见新中国成立以后,始于20世纪50年代,学界关注到国内民间印花布的花样、制作工艺、地域性、历史传承等问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21世纪以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研究内容与此前并无太大差异。就有关国内民间印花布的研究内容而言,主要研究对象是蓝印花布,且针对的地域以南方地区为主;花样集中表现为动植物、器物、自然现象、人物、文字、几何形纹等,一般具有审美与吉祥寓意;民间印花的方法主要有染缬、手工木板模型印花、型纸印花等;民间印花布一般被用作被面、门帘、枕巾、衣物、包袱等。

一、韩城印花袱子的现状

“印花袱子”在今天的渭北地区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部分地区除了个别民间手艺人会制作印花袱子之外,却基本不见民间对其的普遍使用,唯有陕西韩城少数人保留着使用“印花袱子”的习惯。关于韩城印花袱子的专题研究仅有解境怡《以陕西韩城为例的“花袱子”印染调查研究》一篇,此文描述了韩城特殊的地理条件,并阐述了印花袱子在此地得以保存的原因及仍有使用的具体情况。

从笔者在韩城对当地人的采访资料来看,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期,韩城的印花袱子主要是用于婚嫁时包裹女子陪嫁的新衣服、女红之类的物件,在嫁娶文化浓厚的时期,印花袱子还用于包裹西北地区特色的花馍。据了解,在婚嫁的时候,韩城流行由女子娘家送“馄饨花子馍”。不仅如此,小孩过满月的时候,还有“老虎花子馍”,亦是用印花袱子进行包裹。但是随着地方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以花馍等随礼的情形逐渐被一些可以直接购买到的商品所取代,所以韩城当地对于印花袱子的需求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要进一步说明韩城印花袱子的现状,还需对印花袱子技艺传承的地方或人员进行调查,为此,笔者将更为详尽的调查情况在此说明。

初步走访与调查,印花袱子曾经在韩城流行,韩城当地原有大量的印花袱子手工艺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使用过印花袱子,但如今这些手工艺人年事已高,大多不再进行制作,且这门技艺不受年轻人的关注。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以及当代审美取向的影响,家家户户几乎都用上了流水线工厂加工的布制品,而那些早已替换掉的印花布不见踪影。本课题组进行实地考察后得知韩城目前尚在制作印花袱子的艺人不足5人,其中城南村有两位花袱子制作艺人,其一为韩城非遗印花袱子传承人徐万怀,另一位是城南村段徐升老艺人。媒体已有对于徐万怀老人的报道,在此不过多介绍。城南村位于韩城芝川镇,意为历史上魏长城以南的村子。其与姚家庄村相邻,附近几个村子曾经对于印花袱子有大量的需求,所以村子里即有专门从事此门印花技艺的艺人。从被访者的口述中了解到,现在只有在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与赶集期间,他们才会应地方文化部门的邀请带着袱子参与,或现场进行花袱子印染的演示,或是在媒体到家中采访的时候,进行一些简单的演示。就以徐姓老人为例,本课题组第二次走访调查的时候,他在赶集的时候并未带着印花袱子相关的物件,而是购置了许多香囊一类的小物件在集市上贩卖。用当事人的原话来说,印花袱子现在已经不太卖得出去了。这其实就是“印花袱子”作为一门技艺,在它诞生到成熟发展的过程中,将其作为谋生手段是当时唯一的目的。当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因其而来的获益渐微时,很有可能会阻碍其的发展及延续。

二、印花袱子的制作

本课题组赴韩城城南村进行第二次实地调查期间,徐万怀老人外出赶集,未能记录其的印花过程,后于段徐升老人处将整个袱子印花流程记录。记录如下:

1、艺人首先将存放印花版的箱子展开,里面有一整套的印花工具及多种版式的花版,这些花版是用轻便不易磨损的油纸板制成。工具基本有鞋刷、染料、盘子等。

2、箱子合起,艺人将用于印染的粗布铺于箱面,然后按版次进行上色,并于每一次上色之后晾干再进行第二版上色。往往第一版的颜色是基本底色,所占袱子颜色、图案比重最多;第二版是辅助图案,所占颜色、图案比重次之;第三版是边缘装饰图样。

待艺人将颜色、图案印完后晾干,一件完整的印花袱子即完成。印花袱子的版式多样,由于时间关系,艺人只印制了一件版次简单的袱子。据艺人口述,此件印花袱子名为“鱼水之情”,黄色底子在当时是贵气的颜色,而红色是喜庆的颜色。就以上印花工艺而言,是运用了漏版套色的技艺,逐版叠加,井然有序。此外,还有更加复杂的套版印花工艺,颜色因相互叠加而色彩丰富,图案更加多样化,甚至有的版样还有文字,如“龙凤呈祥”等。

三、印花袱子的人文流向

在段姓艺人印制花袱子的期间,本课题组一直在记录他的口述资料。从其口述内容得知,其技艺师从山东师傅,有山东印花布技艺的渊源;又得知其跟随师傅在上世纪60年代凭借这门技艺吃百家饭,即到一户家中住下为户主制作“印花袱子”,只需户主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还得知其目前仍能接到“印花袱子”的订单,其中就有现在为城隍庙所作的新版。值得一提的是,其因手巧善画,他还尝试制作过一些印制与手绘结合的花袱子,据悉,二者结合的花样备受当地人喜爱。

基于初步调研韩城花袱子印染技艺保护的现状,再结合印花袱子制作艺人的口述资料,笔者认为如今印花袱子不再流行可能出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当下印花袱子的人工成本太高,虽然套版印花的技艺已是曾经作为批量制作的典范,但是相比工业化流水线的机器印制,仍是效率较低。同时,机器生产的特点使得印花布的花样呈现标准化且更为精致,而手工印花则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显得粗糙。

第二,现代工艺制作的花布颜色更加丰富,工业加工后的染料经由机器印制后极少出现掉色的情况。而传统印花袱子印制所使用的染料许多是没有经过加工的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通常以纯色为主,颜色单一且容易掉色。

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当下的审美水平已经得到显著的提高。曾经风靡于韩城乡村的印花袱子,其花样与颜色受到当代视觉文化的冲击。

不止于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影响,结合以上三点来看韩城印花袱子不再流行的原因,可以总结为,现如今的文化总体所带来的冲击,也就是说,受文化总体影响的印花袱子及其文化结构不再有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求,因此产生了印花袱子制作供应生态的萎靡。

其实,在采访段姓艺人的期间,笔者看到其正在扎纸花马,或许由于其长时间作为手工艺人的因素,他所制作的纸花马极其精致,在当地备受欢迎。就其个人而言,其技能已经转型面向社会的其它需求。在问到他现在为什么还保留有大量印花袱子成品及印制工具的时候,他的回答是“喜欢这个”(指印花袱子)。在不去深究袱子印花艺人是否真心喜欢此门手艺的时候,不妨从客观的角度去审视这样一个事件。

印花袱子作为艺人曾经的吃饭手艺并且长时间从事这项“工作”,可以肯定的是在他们人生中的某一个时段,他们从学艺到技艺娴熟,是存在一定的技艺探索的。段姓艺人在向笔者回忆他过去印制花袱子的时候,由于艺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所以许多人都尝试制作新颖纹样的印版以获取更大的市场。而如今印花袱子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受到保护,及其作为民间艺术品被收集,但其关注程度显然不高,乃至于艺人们零星受到媒体报道。对艺人而言,袱子印花技艺作为他们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期待因这门手艺而受到关注。事实上,出于西北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研究需要,民俗研究者则更应该为此投入更多的目光。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主编: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391.

[2] 解境怡.以陜西韩城为例的“花袱子”印染调查研究[J].中国美术研究,2012.4.59-67.

【作者简介】

全 敏(1982.10—)女,汉族,陕西韩城人,任职于西安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