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视光医学专业本科生生涯适应力提升路径探析

2020-05-11王丽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8期
关键词:本科生

王丽丽

[摘 要] 通过树立积极不确定的生涯发展观,建立多角度的职业认同感,运用合理有效的生涯适应力提升方法,帮助眼视光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增强生涯适应力,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从而为社会培养优秀眼视光专业人才。

[关键词] 眼视光医学;本科生;生涯适应力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儿童近视率居高不下,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做出批示,指出近视防控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对于医疗卫生部门来说,培养优秀眼视光专业人才,确保每个县(市、区)均有合格的视光专业人员迫在眉睫。我国眼视光学事业快速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为严峻的就是眼视光学人才严重短缺[1],从事眼科诊疗工作的眼科临床医生和眼视光师存在巨大缺口,由此可见,眼视光学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提升眼视光医学专业本科生生涯适应力的必要性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社会当中,个体在生涯发展中的偶发事件、不可控事件变得越来越多,已经无法依靠单纯的规划好的线性逻辑思维去推理自己的未来。据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年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1.5%,低于全国本科专业平均就业率(92.2%)。从就业率指标来看,这一长期使用的顯性指标的平稳与近年来就业难的呼声和社会需求的现状不相符。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需要转变过分追求就业率的观念,把工作重心向追求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生涯适应力方面转变。所谓生涯适应力,就是在各种事件中,学会积极应对挑战和压力,保持行为与目标的一致性,从而增强个体适应能力,体会到人生快乐。生涯适应力的提升,有利于帮助眼视光医学专业学生树立新的生涯发展观,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去应对生涯发展中的偶发事件和不可控事件,其适应力越强,面对各种问题时的应对能力越强。医学院校也可有针对性的修订培养方案,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做出建设性的行为变化。

二、眼视光医学专业本科生生涯发展现状

运用赵小云等[2]编制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CSCAQ),对南京医科大学128名眼视光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年级学生30名,二年级学生33名,三年级学生33名,四年级学生32名。结果表明,眼视光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总均分值为(M=3.83,SD=0.41)略高于中等临界值的(3分),居中等偏上水平。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生涯适应力低的学生(总均分小于临界值)共计8人,占总人数的6.25%;生涯适应力高的学生(总均分4分及以上)共计21人,占总人数的16.4%;77.3%的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居中等程度,表明眼视光医学专业大学生在面对其生涯中的各类问题时已经具备一定的应对准备能力,但情况仍不容乐观。从各维度看,眼视光医学专业大学生在生涯人际上得分最高(M=3.82,SD=0.72),生涯控制得分最低(M=3.02,SD=0.99)。生涯控制维度上的得分低,从侧面印证生涯发展已进入一个不可逆的时代,如何提升眼视光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让学生学会积极有效的自我控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三、提升眼视光医学专业本科生生涯适应力的对策思考

(一)对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课程设置中融入生涯发展理念

结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把生涯发展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培养目标上,结合社会需求对专业建设和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注重人才培养和生涯发展的关联性。另外,在课程设置的安排上,注重“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充分接触实际工作环境有助于对个人生涯规划的指导。再就是教学方法上保证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让学生增强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生涯调适力。

(二)开设提升生涯适应力的相关生涯教育课程

生涯教育课程不同于学校原有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二者之间有相同点,但生涯教育课程更加全面,关注的是个体生涯的全过程。高校可根据萨维科斯的生涯适应力理论,开展生涯教育课程,如针对提高生涯关注的课程,类似于职业生涯指导课程,运用生涯目标设定的SMART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涯目标;针对学生生涯探索不积极不主动,安于现状,过于依赖家长依赖学校的状况,可开设培养生涯好奇心的课程。课程设置中主要关注各方面的政策信息,让学生了解现在的就业市场状况,学会通过自我测评和对就业形势的分析,拓宽就业视野,理清自己的生涯价值观,从而学会探索各种可能性。

(三)健全学校生涯服务体系

高校的生涯服务体系应不仅仅局限于职业生涯规划一个单支,而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生涯混沌论的专业化、个性化、系统化生涯服务体系。“人职匹配”的职业决策并不就是好的、有效的职业决策,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证实[3]。高校生涯服务体系应跳出职业生涯辅导的禁锢,由一批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的生涯辅导师,通过全方位的辅导,帮助学生提高生涯适应力,加强自我效能感,建构生涯掌控力,从而在了解的基础上权衡利弊,形成适宜的生涯控制方案。

参考文献

[1]刘陇黔,杨必,杨昕,贺庆军,万学红.眼视光学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建议[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5):497-499.

[2]赵小云,谭顶良,郭成.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29(6):463-468.

[3]赵小云,薛桂英.高校生涯辅导的新方向——生涯适应力教育[J].现代教育管理,2012,(10):111-114.

猜你喜欢

本科生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高等院校本科生入学教育的思考以生命科学类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地方高校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