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渠道+微场域:构建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探析

2020-05-11刘薇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8期
关键词:主渠道协同育人思政课

刘薇

[摘 要] 构建“主渠道+微场域”的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是基于“主渠道”与“微场域”之间的协同作用关系,立足于“微时代”的信息教学场域,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指向,形成“主渠道”与“微场域”之间联动、融合、互补的立体化教学体系,产生1+1>2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主渠道;微场域;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

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近年来,思政课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仍存在着诸多困难与问题。立足于“微时代”的信息教学场域,构建“主渠道+微场域”的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思路和有益尝试。

一、“主渠道”与“微场域”的协同关系

构建“主渠道+微场域”的协同育人模式,就是以思政课为中心,建立融“微平台”“微课堂”“微体验”于一体的思政课教学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主渠道”与“微场域”的协同育人作用。

1.主渠道+微平台,使课堂教学“活”起来。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按照“传递—接受”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系统性和高效性。但是,高度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和系统化的课堂讲授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要求和期待。在“微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微博、微信、QQ、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为基础的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大学生推崇的学习方式。“主渠道+微平台”模式的构建,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与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解决课堂教学知识固化、缺少吸引力的问题,另一方面以课堂系统的理论讲授弥补碎片化学习知识链条断裂、难以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不足,激活思政课堂,增强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同感。

2.主渠道+微课堂,使课堂教学“动”起来。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堂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由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的矛盾,教师受制于必须讲授的“知识点”,使得鲜活的理论变成枯燥的知识,教学的生动性不足;二是课堂教学缺乏“问题导向”和思维方法引領,互动性不足;三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与方式相对单一,学生大多“身到心未到”,教学的主动性不足。将“微课堂”模式引入“主渠道”教学,以“微对话”“微讨论”“微演讲”等课堂“微”活动,营造“交流-互动”式课堂,使课堂教学“动”起来,有助于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3.主渠道+微体验,使教学效果“实”起来。思政课堂的理论讲授,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知识传递将科学、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学生,属于理性认识范畴。而课外实践是以学生的“体验-探究”为主,是自下而上的知识发现过程,是生动具体的,属于感性认识范畴。构建“主渠道+微体验”的教学模式,旨在促进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融通、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统一。通过“微调查”“微公益”“微电影”等实践体验,深化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与理解,提升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实”起来。

二、“主渠道+微场域”协同育人模式的目标指向

“主渠道+微场域”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旨在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优化及教学效果的提升,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思政课最根本的教学目标。

1.教学方式:单向灌输-双向交流-协作探究。在“主渠道+微场域”模式中,一方面,运用网络“微平台”,以形象化、直观化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示给学生,解决课堂教学“满堂灌”、内容枯燥的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微平台”的互动性优势,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凝练“微研讨”“微互动”“微翻转”等教学方式,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的紧密结合,改变思政课堂单向灌输的线性路径,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交流与协作探究,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实效性。

2.教学过程:知识传递-问题驱动-思维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目的之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主渠道+微场域”模式倡导以问题驱动教学,并以此作为由知识传递到思维引领的有效衔接。以“主渠道”为中心,依托“微平台”和“微体验”,通过直接向学生征集问题、网络调研和实践报告的反馈,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和认识误区,提炼“微主题”,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理论开展互动讨论。问题驱动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聚焦和理论整合,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增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目标:理论认知-行为实践-价值认同。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要促成大学生对于课程所传授的价值观形成价值认同。实践是完成由理论认知到价值认同的中间环节。“主渠道+微场域”的模式倡导以社会为课堂,学生通过课外的“微体验”,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之后,回归课堂,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深化课堂理论学习,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同。“主渠道+微场域”的模式能够促进理论认知与行为实践的结合,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行动指南,达到思想认同、理论认同、行为认同的高度统一。

三、“主渠道+微场域”协同育人模式的组织构建

依据“主渠道”与“微平台”“微课堂”“微体验”各自独特的功能优势以及相互之间的协同关系,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的机制构建可分为三个层面。

1.“主渠道”与“微平台”联动。建立“主渠道”与“微平台”的联动机制,就是将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结合起来,实现课堂与网络的对接与联动。一是要依托“微平台”,构建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库,丰富“主渠道”教学的内容体系,增强理论的生动性和说服力。二是要充分认识网络学习的碎片化特征,正确处理“主渠道”课堂讲授与“微平台”网络学习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体系。三是要充分发挥“微平台”的即时性与交互性优势,以活泼新颖的形式及时推送最新、最热的思政课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网络讨论,提升思政课的参与度与影响力。

2.“主渠道”与“微课堂”融合。建立“主渠道”与“微课堂”的融合机制,就是在课堂系统化的理论讲授中融入“微理念”的教学方式,激发课堂的生机与活力。一是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微展示”“微讨论”“微演讲”等互动式教学,建立“微对话”机制,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二是要通过定期布置“微作业”“微论文”“微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课堂讲授的内容与方式,强化“主渠道”的教学效果。三是要明确“微学分”制度,将思政课的总学分按照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微作业”“微测验”的成绩进行拆解,建立更加符合“主渠道+微课堂”模式的考核评价机制。

3.“主渠道”与“微体验”互补。建立“主渠道”与“微体验”的互补机制,就是以理论讲授指导课外实践,以课外实践深化理论讲授,形成二者的优势互补。一是要结合重大理论问题开展“微体验”教学,“微体验”活动必须能够充分说明或验证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避免其脱离“主渠道”而流于形式。二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微体验”,围绕学生的思想困惑和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遴选适合课堂讨论的“微主题”,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三是要将“主渠道”理论教学与课外主题教育活动、重大历史事件或纪念日以及讲座报告、读书活动结合起来,建立校园内部多元化的“微体验”资源融合机制。

总之,构建“主渠道+微场域”的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符合“微时代”的教学特性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认知习惯与学习方式,促进了课堂教学与网络平台、实践教学的互补与融合,既强化了“主渠道”的地位和作用,又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增强了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猜你喜欢

主渠道协同育人思政课
学校教育惩戒:学生欺凌治理的主渠道选择及其实现路径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发挥国有主渠道作用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应急保供主渠道作用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