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课堂与原著阅读结合方法探讨

2020-05-11殷玉如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8期

殷玉如

[摘 要]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对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素质培养意义重大。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承担着培育社会工作学生专业理念的任务,其课程特点是理论性强、内容较难理解,需要将课外阅读经典原著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社会工作专业课;社会福利思想;原著阅读

20世纪80年代,国家教委决定在高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后改名为社会工作专业),北京大学等高校在多方支持下开办了该专业。近几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在规模上得到了快速增长,目前已经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但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社会问题大量涌现,迫切需要大批社会工作人员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工作。建立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加强社会管理,改进社会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是一门介绍当代社会福利思想观点和理论的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这些学科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思想争论,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将理论课程学习与经典著作阅读结合起来,以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是本文接下来探讨的内容。

一、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是一门思想性和理论性都非常强的基础理论课程,对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现代社会福利观念,理解社会工作的社会福利价值关联性,建立以社会福利理念和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工作不仅作为社会福利的输送体系,而且作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对社会福利发展、改革和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涉及的学者思想和专著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以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和历史发展为线索,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世界各国社会福利理论和实践的变化,对十八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演变及主要理论观点进行了梳理。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理论线索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并充满了思想观念的争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理解和掌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各国社会福利的发展和理论观点的变化,还要结合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传统与社会现代化发展提出新的问题。因此理解和掌握各理论流派的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仅依靠课堂的讲授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著作的方法去体会其中蕴含的社会福利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1.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里,民本主义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民本主义的经典表述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等。在民本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形成了注重民生的福利思想和福利实践。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它是建立在“仁政”“德政”的基础上,反映了传统政治中的所谓人文关怀的文化取向,从直接的现实生活层面看,体现为对人民的福祉和利益的关怀。但是,在中国古代,福利不被视为理想的社会生活形态,不被视为社会控制集团或社会全体的责任,而被看作是一种赐予,福利被看作是布施和行善。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传统思想里并没有现代意义的福利概念。

2.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工业革命时期是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工业化生产方式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社会面临失业、贫困、疾病等各种风险。激烈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引发了各派思想家在社会福利思想方面的激烈争论。早期乌托邦的空想社会主义中的乌托邦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解决现实社会矛盾和表达社会理想的方式,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基督教思想家的上帝之城都是乌托邦思想的体现。马克思的主张也逐渐分化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凯恩斯主义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在70年代受石油危機的影响而逐渐走向衰败。哈耶克倡导的新自由主义大放异彩,尤其受到了撒切尔夫人的重视。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福利不断发展,新社会民主主义也开始出现,以吉登斯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用“第三条道路”来标明新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观的社会理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主义又开始在西方国家政府中发挥作用。

三、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涉及的著作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主要蕴含于学者的著作中,空想主义的著作主要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全名为《关于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通过对他的理想社会的福利状态的六个方面的描述,反映了他所要建立的是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没有阶级剥削和等级差别,人人平等的福利社会。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的社会福利思想集中在主张以自由竞争实现社会福利,强调整体福利,主张社会的责任,实行最低工资制,重视基础教育。威廉·贝弗里奇关于《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的报告揭示的福利理念及其所勾画的福利国家蓝图,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英国建设福利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也成为西欧福利国家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提出了“有限度的保障与绝对的保障”的概念,更加强调对政府的强制性权力施以严格的限制。罗尔斯的《正义论》强调了公民自由、机会均等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罗尔斯不同于一般的自由主义者,强调要以差别原则来限制自由竞争。吉登斯的《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标志着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转型,《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在欧洲掀起了一股“第三条道路”热,以倡导建立新型的民主国家和积极的公民社会引起广泛的关注。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者高夫的著作《福利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舍弃了简单的阶级斗争理论和经济决定论,从更为弹性的角度来看待福利国家。他对福利国家的本质及功能、社会支出的正反向影响,以及福利国家的危机和出路进行了剖析。

四、通过阅读经典著作的方法加深对社会福利思想的认知

1.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特点。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协调、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这部分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着未来的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状况。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的特点是涉及思想流派多、理论性强,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来说难度较大。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原著的方法,系统学习这些理论流派的起源、发展和变革,能够较好地达到学习效果。

2.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务工作的指导意义。社会工作主要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弱势人群;预防和解决部分因不良互动方式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质量,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互动,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要加强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学习,为自己未来的工作找到理论支撑和动力支持。

社会福利思想问题通常是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自由与控制之间的角力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我们理解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线索,对理论观念进行分析和思考的基础,是揭示社会福利思想理论本质的基本依据。所有这些抽象的词汇都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原著文献阅读去获取。阅读习惯的培养对于专业的学习效果来说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钱宁.现代社会福利思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

[2]林闽钢.现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流派与名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