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020-05-11张志先

广东教育·高中 2020年4期
关键词:分类垃圾

张志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可持续的精神世界能够解释所有事情的意义。

精神世界或以哲学为本(例如古雅典);或以宗教为本(例如犹太、中古欧洲、阿拉伯、印度);或以神话为本(各种古老文明);或以巫术为本(更为古老的各种文明);或以政治-法律为本(现代西方国家)。博尔赫斯在小说中想象过一个以“心理学”为本的文明,其超现实的知识和意义体系十分奇幻。中国有个以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或者说,历史乃中国精神世界之根基。这一点应为众多学人之共识。以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很少见,极可能唯此一例。

历史所以成为中国精神世界之本,其根源在于经史一体,所谓六经皆史。经为史提供了精神依据,史让经的精神获得生命,于是,对万事的理解尽在历史维度之中。“六经皆史”是章学诚《文史通义》的开篇名言,曰“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章学诚之论又似乎源于王阳明之说,王阳明答徐爱之问时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这种经史一体的意识应该是汉代学术制度所奠基的,汉代学术以经学为本,而诸经所记正是普遍承认的模范古事,以古为则决定了经史一体。在这个意义上说,经史一体的意识是学术制度的产物。不过,汉代以制度形式确认经的至高地位早有事实依据,并非主观选择,六经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是权威文献,为百家共所引用。庄子之言或为经史一体的最早说法(不过庄子之学却不如儒家那样以史为尊)。

虽言经史一体,但六经蕴含的历史概念与现代的史学概念大不相同(实存五经,乐经已失),六经以史言道,其用意所在更接近历史哲学。其中除了《春秋》有明确的时序,其他诸经之所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够明确,只是大概记述了先王故事、言论以及制度。即使是《春秋》,其言也简,几乎只相当于事件的标题,尚未构成完整叙事。如以现代史学标准度之,似乎应该说,现存的五经只是史料,是成熟史学的前史。如果以此去理解,五经就好像只是尚未成熟的历史写作。然而,这种现代标准恐怕误读了五经。就五经之本意而言,原不在叙事。古人的思想方式是直达生活的要义,无心于细节。为什么古人有此“要义写作”风格?应该有许多原因,其中有一个原因很值得一提:在古代,文字具有神圣性,文字是最严肃的承诺,是为精神立法,写出文字就是承诺了一个世界,因此,落于文字的事情就几乎都是道理的化身。经验细节的描述是文字在后世的延伸功能。与此相关,古人的历史概念在于“历史性”而不在于“故事性”。因此,六经(包括传说中的乐经)的意义在于以事载道,用功不在叙事释因。

(摘编自赵汀阳《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精神世界以何事为本,意味着解释意义的方式之所在。

B. 历史乃中国精神之根基的观点,已经成为学人的共识。

C. 章学诚《文史通义》“六经皆史”论断源于王阳明之说。

D. 六经的历史概念与今天的史学概念本质上就是一回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篇一句话自成一段,为全文定下了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的总体框架。

B.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经史一体与“六经皆史”。

C. 文章在论证“六经皆史”时,论证了经与史之间的相互依托的辩证关系。

D. 文章通过对汉代学术制度的研究,论证经史一体的意识为学术制度的产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因为对万事的理解尽在历史维度之中,所以经为史提供精神依据,史让经的精神获得生命。

B. 阅读文章,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出,古代的文字具有神圣性,笔下的文字就是道理的化身。

C. 相比较于《诗》《书》《礼》等经史,《春秋》虽有一定的时序,但也未有完整的叙事。

D. 六经的写作意图在于其故事性,因其思想并非聚焦于史实细节,而是聚焦于历史之道。

(二)實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引导人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也有利于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

这几年,垃圾分类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推进力度持续加强,由点到面、逐步推开,成效初显。从今年开始,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但也要看到,总体上,我国垃圾分类覆盖范围还很有限,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设施依然存在短板,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思想认识仍有不足。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需要协力推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员《做好垃圾分类 推动绿色发展》)

材料二:

(节选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材料三:

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出台垃圾管理新规的城市,包括北京在内的其他主要城市后续也将采取类似举措。自7月1日以来,上海居民被要求将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物,如纸张、塑料、玻璃、金属和织物;湿垃圾,如剩饭剩菜、花卉和中药药渣;有害垃圾,如电池、灯泡、药品和油漆;干垃圾,即任何不属于以上三类的垃圾。一家地方管理单位制作了扑克牌,以帮助人们掌握垃圾分类规则——红桃代表有害垃圾,方块代表可回收物。志愿者驻守在居民区的垃圾桶旁,市政检查人员则对各小区进行走访,以确保人们遵守规定。上海还提供了罚款措施,以确保人们对垃圾进行分类。报道称,尽管困难重重,但上海对最初几周的执行情况感到满意。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美媒关注:上海实行垃圾分类初见成效》)

4. 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它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B. 垃圾分类不是易事,需要我们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的养成。

C. 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起来为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D. 垃圾分类,只要办实做好,持续发力,就会解决中国发展进程中深层次的矛盾。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城市将垃圾分为四类,分别是可回收物、湿垃圾、有害垃圾、干垃圾。

B. 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分类体系,引导人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C. 单位(个人)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由相关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否则罚款5千到5万元(50到200元),这也是全国一线城市的通行做法。

D. 作为中国第一个出台垃圾管理新规的城市——上海,其垃圾分类的做法已经引起外媒的关注,而且这项从垃圾投放一直到处理的做法初见成效。

6. 阅读材料,试分析上海垃圾分类的成功做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这天,我又去了李饶村,天有些冷,寒风萧瑟。寒风中我看见路两边的山茶花还开着。花一开,天再冷也让人觉得颇有生气。我是在一个叫牛角湾的地方拐上这条路的,这是一条山路,在山路上走几百米,是朱家村,朱家村过去,是白岭村,再过去,是祝家村,祝家村过去,便是李饶村。这条路,我可能走了几十次或者更多。我喜欢乡下的景致,路两边开着各种各样的花。然后是蔷薇花,接下来栀子花开了,这时候便是一路花香。再后,山茶花忽然开了。这花开在冬天,满山满岭地开着,这花一开,就让人觉得这儿的冬天也像春天般美好。通常,村里见不到什么人,但一定会遇到狗。在狗的吠叫声中,还是有人出来,因为我常来,他们都认得我了,甚至,有人跟我说起话来,说:“好像你经常来。”

我说:“是,我喜欢乡下。”

他们说:“你这人真怪,我们都往城里去,你还往乡下来。”

我再次说:“我确实喜欢乡下。”

他们说:“你以后看不到这儿了。要拆,这一带要建住宅小区。”

我没什么反应,因为,我不相信这一大片地方能拆得了。我甚至跟他们说:“拆这一大片地方,那要多少钱呀?”

让我没想到的是,再去的时候,朱家村就拆完了,白岭村也拆了,祝家村同样拆了。这就让人很伤感了,一个个村庄,就这样消失了。李饶村呢?到了以后,发现还在,但墙上到处写着拆字。见我来了,一个人说:“马上就要拆了。”

我问:“真要拆?”

那个人说:“拆,拆迁款马上就要下来,钱一到,我们就搬。”

我说:“你们在这儿住了一辈子,是不是舍不得搬?”

这回几个人同时说:“没有什么舍不得,能住到城里去,还在这狗不拉屎的地方做什么?”

没想到村民是这样的心态,我哦了一声。

再到李饶村,便开始拆迁了。人已经搬走了,我在村里走来走去,也没看到一个人。

忽然,我听到一声狗叫。

循着叫声过去,就看到一只狗,一只長毛白狗,因为毛长,又因为是白色,那狗让人觉得特别脏。狗看到我,注视着我,发出低沉的呜咽声,像在哭诉。我记起身上还有一个包子,拿出来,扔给狗。狗大概太饿了,扑过来一口就把包子吞了。然后,狗又看着我。只是,我身上没有包子了。

后来,我走开了,狗跟着我,一直跟着。我甚至想,如果它跟我到了城里,我就多买几个包子,让它饱餐一顿。当我走出村子也就是走出李饶村时,我发现狗不走了。在我走远后,它颠颠地跑了回去。

几天后我又去了李饶村,为那只狗而去。我那天想如果它会跟我到城里,就让它饱餐一顿。我买了好多包子,沿山路蜿蜒而去。到了,发现狗就站在村口,正注视着我。只是,狗可能不知道,它的主人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我这天在村里待了好久,白狗跟着我,有时候,我还把包子扔在一些角落里,我相信,狗过后在村里找东西吃时,会找到的。半晌午的时候,来了一个人,我问他:“这狗是谁家的,怎么不要了呢?”

他说:“这样的狗有什么用?”

我无语。

我走的时候,狗也只是跟到村口,又停了下来,像上次一样,站在那儿注视着我,我仍招手,但狗一直在那儿站着。显然,它既在目送着我,也在眼巴巴地等着它的主人回来。

再去的时候,李饶村已经看不见了,十几台挖掘机在施工,一片轰鸣。

那只狗,不知所终。

但奇怪,以后很久,我都记得那只狗。李饶村后来变成了一个高档住宅小区。只是,看到这个小区时,我不会想到别的,只会想到那只狗。

(摘编自刘国芳《记着一只狗》,选自2019年第13期《小小说选刊》)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篇景物描写,虽然是冬天,也如春天般美好,如此美好的事物即将不再,不免令人伤感。

B. 小说中对话部分长短句交替使用,这样写符合人物性格特征,也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这就让人很伤感了,一个个村庄,就这样消失了”,这是小说中为数不多的点名题旨的句子。

D. 小说没有用到华丽的辞藻,通篇使用的是朴实无华的语言,但是读后却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8. 小说标题为“记着一只狗”,可文章写到一半篇幅时才出现“这一只狗”,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6分)

9. 阅读全文,试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张元勋,字世臣,浙江太平人。嗣世职为海门卫新河所百户。沈毅有谋。值倭警,隶戚继光麾下。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从李锡破曾一本,进副总兵。五年春,擢署都督佥事,代郭成为总兵官,镇守广东。惠州河源贼唐亚六广州从化贼万尚钦韶州英德贼张廷光劫掠郡县莫能制明年元勋进剿斩馘六百有奇亚六等授首余党悉平肇庆恩平十三村贼陈金莺等,与邻邑苔村三巢贼罗绍清,藤峒、九迳十寨贼黄飞莺等,相煽为乱。故事:两粤惟大征得叙功,雕剿不叙,故诸将不乐雕剿。总督殷正茂与元勋计,令雕剿得论功,诸军争奋。正茂又密遣副将梁守愚屯恩平,若常戍者,掩不备,斩翠兰等。元勋逐北至藤峒,又生获胜富等八十人。

贼首蓝一清、赖元爵与其党马祖冒、黄民太等连地八百余里,党数万人。正茂议大征。会金莺等已灭,诸贼颇惧。廷凤、万璋并遣子入学,祖昌、景清亦佯乞降。正茂知其诈,征兵四万,令参将李诚立等分将之,元勋居中节制,数道并进。贼败,乃凭险自守。明年破乌禽嶂。仕龙阻高山,元勋佯饮酒高会,忽进兵击擒之。擒斩一万二千有奇。帝为宣捷,告郊庙,进元勋署都督同知,世荫百户。潮州贼林道乾之党诸良宝既抚复叛,袭杀官军,掠六百人入海。再犯阳江,败走,乃据潮故巢,居高山巅,不出战,官军营淤泥中。贼出掠而败,走巢固守,用火攻之,斩首千一百余级。时万历二年三月也。捷闻,进世荫一级。寻与胡宗仁共平良宝党林凤。惠、潮遂无贼。其冬,倭陷铜鼓石、双鱼城。元勋大破之儒峒,俘斩八百余级。进都督,改荫锦衣。寻以疾致仕,卒于家。元勋大小百十战,威名震岭南。与广西李锡并称良将。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一百)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惠州河源/贼唐亚六/广州从化/贼万尚钦/韶州英德/贼张廷光/劫掠/郡县莫能制/明年元勋/进剿斩馘六百有奇/亚六等授首/余党悉平/

B. 惠州河源贼唐亚六/广州从化贼万尚钦/韶州英德贼张廷光劫掠/郡县莫能制/明年元勋/进剿斩馘/六百有奇亚六等/授首余党悉平/

C. 惠州河源贼/唐亚六广州/从化贼万尚钦/韶州英德贼张廷光/劫掠郡县莫能制/明年/元勋进剿斩馘/六百有奇/亚六等授首/余党悉平/

D. 惠州河源贼唐亚六/广州从化贼万尚钦/韶州英德賊张廷光劫掠郡县/莫能制/明年/元勋进剿/斩馘六百有奇/亚六等授首/余党悉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隆庆即明代皇帝明穆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首个年号为建元。

B. 参将为元朝首设的镇守边区的官制名称,无定员,位次于总兵、副总兵,清朝沿袭其官制。

C. 郊庙在这里主要是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郊宫和祭祀祖先的宗庙,另外也还可以指国家政权。

D. 岭南为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同时它还是一个历史概念,各朝代行政建制有所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张元勋仕途顺利,担任多个职务。他从承袭世职任海门卫新河所百户始,历任署都指挥佥事、南路参将、副总兵、都督等官职。

B. 张元勋不顾安危,英勇上前杀敌。他抗击倭寇,破敌横屿,攻破福安倭寇,到达藤峒,生获胜富等80人,又在儒洞俘歼800多人。

C. 张元勋战功卓著,两次世荫封赏。张元勋无论是平定叛贼还是抗击倭寇,先后参战100多次,多次被提拔,且两次受到世荫封赏。

D. 张元勋打破惯例,灵活加以应对。以往两粤只有大征才叙功,小规模进剿不记功,但是他研判形势,定下小规模进剿也记功的策略。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正茂又密遣副将梁守愚屯恩平,若常戍者,掩不备,斩翠兰等。

(2)再犯阳江,败走,乃据潮故巢,居高山巅,不出战,官军营淤泥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玉案

惠 洪

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①、分离去。日永如年愁难度。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

解鞍旅舍天将暮,暗忆叮咛千万句。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②潇潇雨。

【注释】①取次:仓促,匆忙。②彻晓:天渐明。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上片主要写行者与居者离别时的情景,在槐、柳夹道的长亭路上,很高兴我们就这样分别了。

B.“恨”字统领下五字,顿挫有力,语含酸辛,一“恨”字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词。

C.“千万句”,极言离别时对方叮咛话之多,真可谓“语已多,情未了”,句句包含着无限深情。

D. 词中先后写了离别之愁、路途之愁、投宿之愁、夜思之愁,愁上迭愁,一气呵成,感情委婉。

15. 词的最后一句“彻晓潇潇雨”,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试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色彩鲜明的语言,给读者描绘出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数码时代,鼠标、键盘和数位版代替了笔刷、刻刀,编辑软件让创作者可以自由选取颜色和肌理,电脑屏幕是可以天马行空进行涂鸦的纸张,作品还随时可以_____到互联网上。要想使创作过程逐渐变得模糊,失去个性,人们就可以轻易地抹去或修改屏幕上的东西。数码插图与传统的插图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实在可感可触的一幅画。(                      )。但即使最完美的复制也总是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艺术作品的“灵光”。所谓“灵光”,即是艺术作品的“此时此地”,也就是_____地献身于他所在之地的这种特性。在数码时代,插图与一个世纪以前相比,_____已经扩大了数百倍,但单件作品的艺术含量却普遍下降了。艺术作品数量日益增加,寿命却日益缩短。在数码插图更加简易、快速、大规模制造出来的同时,很多作品就好像阿伦·卡普劳曾经_____的“即兴作品”,成为日常生活中“用过就扔”的文化垃圾。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发布 独一无二 影响力 描述

B. 发布 毋庸置疑 感知力 描摹

C. 布告 毋庸置疑 影响力 描述

D. 布告 独一无二 感知力 描摹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复制的大规模为数码插图基本特征

B. 数码插图的基本优点是大规模复制

C. 数码插图的优点便是大规模的复制

D. 大规模复制是数码插图的基本特征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人们可以轻易地抹去或修改屏幕上的东西,这使创作过程逐渐变得模糊,失去个性

B. 变得模糊,失去个性,在渐进的过程中人们就可以轻易地抹去或修改屏幕上的东西

C. 这使创作过程逐渐变得模糊,失去个性,人们可以轻易地抹去或修改屏幕上的东西

D. 失去个性,创作过程也就逐渐变得模糊,人们可以轻易地抹去或修改屏幕上的东西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当靓号归属遇到“携号转网”,运营商和用户的利益就发生了巨大碰撞。       ①        ,“携号转网”用户有责任履行协议,运营商也有权利在提前解约时要求用户支付一定的违约金。但反过来看,“靓号协议”本身就存在不合理之处,高额的违约金客观上成了“携号转网”的壁垒,       ②       。在移动手机用户不断增长的当前,号码的使用和转移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问题,而演变为关系消费者获得感的民生问题。问题的解决之道不在于用户和运营商之间的博弈,  ③  。

21. 近日,杭州出现了一趟“三语报站”的公交车——814路。这是一趟往来朝晖和吴山广场之间的公交车,沿途会经过中山中路、开元路、定安路等杭州味道浓郁的街区。“三语报站”,也就是在原来普通话、英语的基础上加上了杭州话报站。这一举措,引发网友热议。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病毒传播、疫情肆虐时,他向公众建议,“我总的看法,就是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可话音未落,1月18日,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却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危急关头,他选择了逆行。

1月24日,大年三十21时许,在这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他们告别亲人,紧急集结,陆续赶赴上海虹桥机场T2航站楼,全力支援武汉开展医疗救治工作。1月25日00 ∶ 01,大年初一的第一分钟,东航MU5000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顺利起飞,01 ∶ 26安全抵达武汉天河机场。这是一趟特殊的航班,他们是上海52家医院的13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上海医療队。紧急时刻,他们选择了逆行。

在疫情面前,时间就是生命。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疫情中的逆行者,他们没有退缩,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第一线。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A B. 不是“成为学人的共识”,而是“应为众多学人之共识”;C. 不是“源于”,而是“似乎源于”;D. 不是“一回事”,而是“两个概念并不相同”。

2. B 由于文章是节选,并非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3. C A. 正好与原文意思相反了;B. 不是“道理的化身”,原文是“几乎都是道理的化身”;D. 根据原意,六经的写作意图本不在于故事性

4. D 夸大了垃圾分类的作用。

5. C 这并不是全国一线城市的通行做法,是上海的做法。

6.(1)教育引导。引导人们观念的转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人们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协同推进。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企业、社区、居民等共同参与,统筹协调,共同推进。(3)必要惩罚。上海市对不按规定投放垃圾,且拒不改正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数额的罚款。

7. B 对话部分主要是短句,没有长短句交替使用。

8.(1)文章前半部分是铺垫,虽没有直接写到“这一只狗”,却时时为“这一只狗”出场做准备;(2)这只狗是文章行文的线索,整篇文章都围绕它来展开。

9.(1)点出了村庄终已变成了高档住宅小区;(2)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引发人们对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如何协调发展的思考;(3)与文章标题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合理。

10. D 主要意思是说惠州河源的敌贼唐亚六以及其他两个地方的敌贼的骚扰,当地民不聊生。三者间是并列的关系,从惠州、广州、韶州处断开,但是这中间不宜再断开;明年即第二年,单独成句,因此选D。

11. B 首设参将,不是元朝,应当是明朝。

12. D 不是张元勋一个人定下的策略,是他和总督殷正茂定下的策略。

13.(1)殷正茂又秘密派遣副将梁守愚屯兵恩平,像经常守戍在那里的人,乘敌贼不备,歼斩林翠兰等人。(关键词“密”“屯”“若”“掩”各1分,大意1分)

(2)诸良宝第二次侵犯阳江,被打败后逃走,他盘据潮州的老巢穴,居住在高山顶上,不出来交战,官军扎营在淤泥之中。(关键词“再”“据”“营”各1分,大意2分)

附参考译文

张元勋,字世臣,浙江太平人。承袭世职任海门卫新河所百户。他深沉坚毅有计谋。时值有倭寇侵犯的消息,他隶属戚继光麾下。作战有功,晋升为千户。他随从戚继光攻破横屿诸贼,晋升为署都指挥佥事,充任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期,攻破福安倭寇,改任南路参将。他随从李锡攻破曾一本,晋升副总兵。

五年(1571)春天,他被提升为署都督佥事,代郭成任总兵官,镇守广东。惠州河源敌贼唐亚六、广州从化敌贼万尚钦、韶州英德的敌贼张廷光劫抢郡县,郡县难以应对。第二年,张元勋进剿他们。歼俘敌贼六百多人,唐亚六等人投降或被杀,余党均被平定。肇庆恩平十三村的敌贼陈金莺等人,与邻邑苔村三巢敌贼罗绍清,藤峒、九径十寨的敌贼黄飞莺等人,相互煽动作乱。按惯例,两粤只有大征才能叙功,小规模的进剿是不叙功的,所以诸将不喜欢小规模的进剿。总督殷正茂与张元勋商议,小规模进击敌巢也记功,诸军争相奋战。殷正茂又秘密派遣副将梁守愚屯兵恩平,像经常守戍在那里的人,乘敌贼不备,歼斩林翠兰等人。张元勋向北到达藤峒,又生擒丘胜富等八十人。

贼首蓝一清、赖元爵与同党马祖昌、黄民太等人控制方圆八百多里,同党有几万人。殷正茂提议对他们进行大规模征讨。正遇上陈金莺等人被消灭,诸贼恐惧。曾廷凤、曾万璋一起送子入学,马祖昌、叶景清也假意乞求投降。殷正茂知道他们使诈,征兵四万,下令由参将李诚立等人分别带领,张元勋在其中节制他们,几路兵马齐头并进。敌贼被打败,他们还凭借险要进行固守。第二年击破乌禽嶂。曾仕龙被高山阻拦,张元勋假装饮酒庆祝,忽然进兵击破曾仕龙并生擒他。张元勋生擒斩杀敌贼一万二千多人。皇帝为他宣传捷功,告郊庙,晋升张元勋为署都督同知,世荫百户。

潮州敌贼林道乾的同党诸良宝被安抚后又行反叛,袭杀官军,抢掠六百人带入大海。诸良宝第二次侵犯阳江,被打败后逃走,他盘据潮州的老巢穴,居住在高山顶上,不出来交战,官军扎营在淤泥之中。敌贼出来抢掠而被打败,逃回巢穴固守,张元勋用火攻击敌贼,斩杀一千一百多敌人。这时是万历二年(1574)三月。捷报奏报朝廷,张元勋被增进世荫一级。不久张元勋与胡宗仁共同平定诸良宝的同党林凤。惠州、潮州于是敌贼全无。这一年冬天,倭寇攻陷铜鼓石、双鱼城。张元勋在儒洞大破倭寇,俘歼八百多人。晋升为都督,改世荫锦衣卫官。不久因病辞职,死在家里。张元勋身经大小战斗百十次,威名震岭南。他与广西李锡并称良将。

14. A 不是“很高兴我们就这样分别了”,应当是“可恨就这样草草地分别了”。

15.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以景结情)。思念萦回,形诸梦寐;试想离人思绪,不难想象梦中之景。在彻夜的潇潇细雨这一千丝万缕绵绵无尽的意象中,寄寓了思念者的无尽愁绪。

16.(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7. A 发布,表示思想、观点、文章和意见等通过报纸、书刊、网络或者公众演讲等文字和演讲的形式公之于众,向外界传输消息的一种过程;布告,指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这里是通过网络公之于众,用“发布”。独一无二, 意思是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这里是指很稀少的意思,因此用“独一无二”。影响力,用一种以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感知力是作为生物特别是人所独有的特性,感知力敏锐的人,对于外界所给予的刺激反应比常人激烈。这里提到的是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因此用“影响力”。描述,对事物进行形象化的阐述。描摹,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这里就是一种形象化的阐述,因此用“描述”。

18. D 这里不是谈数码插图的优点,因此排除B、C项,比较A、C项,大规模复制是数码插图的基本特征语意更顺畅,表述更清晰。因此选D。

19. A 主观上,人们不可能想使创作过程逐渐变得模糊,失去个性,因此原句存在问题。注意区分先后之间的关系,再结合全文谈论的基调,作者是反对大规模复制的,因此不难选出A是正确的。

20. ①从合同履约的角度来看  ②干涉了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权利  ③而在于运营商对用户权利的尊重

21. 示例一: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方言报站加深了地域歧视,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示例二:方言会让你记住根,方言报站可以弘扬地域文化,我认为这个完全可以有。

22. 这是一道立足社会现实的材料作文。当病毒传播、疫情肆虐时,人们第一反应是离开,可是却有人逆向行动,比如说材料中提到的鐘南山,上海52家医院的13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上海医疗队。难道他们不怕吗?但是在灾难面前,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心中的信念与理想,他们义无反顾奔向重灾区。当我们面对钟南山、上海医疗队,还有许许多多有名没名的人,你会想到什么?只要把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就可以,当然也不要无限拔高。由他们还可以发散开去,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具体标准参照《2019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执行。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分类垃圾
垃圾去哪了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我给资源分分类
倒垃圾
垃圾也是资源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海上游来垃圾龙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