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文化安全研究

2020-05-11肖巧慧

理论观察 2020年1期
关键词:外语教育文化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

肖巧慧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外语教育;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1 — 0158 — 03

引言

在全球化时代,我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世界的人类愿景,积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交流。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多元化也不断深入,世界各国日渐融为一体。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和机遇需要文化价值不断融合来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在此价值观的引领下的世界是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力于共同的文化价值认同和融合。

文化融通促进文化认同,发力人类共同进步的同时,欧美等国为最大限度实现资本增殖,通过语言教育进行文化渗透已成为一种文化殖民的常态。目前,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已经“侵入”了世界各国的语言课堂,英语的过度强势也危及到了他国语言的文化安全。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外语教育成为国家文化安全的最前沿,在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西方的文化殖民,守卫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问题日益凸显。

一、外语的文化安全内涵

文化安全概念属于国家范畴。国家文化安全根源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古代,由于时空受限,世界不同文明板塊之间交往甚少,文化安全也就无法凸显。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后,西方对东方实行殖民侵略政策、东西文明冲突日趋激烈,西方国家大搞文化渗透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面临消解,国家文化安全变得突出和迫切起来。总之,文化安全,有其成长的特殊历史语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以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存在为前提,随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冲突不断加剧而凸现。

文化安全是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石中英教授指出,国家文化安全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特别是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免遭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1〕国家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对于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专家胡惠林则认为,文化安全是“一国的文化生存系统运作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礼仪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它是一个国家文化生存和发展为基础的集合,一种由这种结合形成的动力结构规定和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集合体。”〔2〕可以说,在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中国家现存的优秀传统文化特性的保持和延续问题,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所在。因为离开了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也就没有了文化安全问题。在人类命运共同的人类共同愿景之下,文化融合是不可逆转的世界趋势。在此背景之下,守护国家文化安全,弘扬国家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意识活动,是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在教育过程中,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强大的渗透功能让个体的意识空间增容,之后,文化成果就会附着在个体意识中,塑造出新的个体。受教育者的思想文化意识受到教育的掌控。教育活动的价值追求便是受教育者的个体文化基因内核,决定了受教育者的具体文化样态、文化行为和价值取向,孕育了其思维模式,形成深层的文化集体无意识。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分支,是守护国家文化安全,养成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马克思对此有过精辟见解: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外语作为一种语言,其语言符号能值之中内蕴着目的语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而其单项输入势必对我国文化安全产生不可估量的冲击。但文化安全这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和讳疾忌医,而是期待个体在外语学习中立足于民族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观的良性建构。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背景之下,外语教育的文化安全在于尊重文化的多元化生态,对抗民族文化被外来文化异化和解构,以平等自信的态度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致力于文化的双向流动,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

二、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现状

1.外语教育中,工具性化倾向严重,母语文化被弱化。

随着世界科技进步和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技的极大重视和对利益的强烈追求,使得工具理性备受青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社会对外语技能的追捧大于其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其次,外语课程目标定位过于宽泛。多年来,围绕外语课程到底应该体现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争议不断。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也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上升到培养学生文化品格层面。然而,当前的外语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性方面却明显滞后,几乎处于一种“有知识,没文化”状态。即使有教师意识到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却往往囿于没有明晰的文化教学理念,很难将其文化价值提升到应有的地位和高度。在此背景下,外语学习功利化倾向严重,资本溢出效应明显。其母语文化价值在“英语热”的文化氛围助推之下迅速被弃如弊帚,很少有人去关注母语文化缺失给自身与国家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学习者对英语的好奇会从个体的无意识行为会涵化成潜意识,且不断复制和传播,从而汇集成集体无意识,最终民族文化主体性会严重缺失,进行自我殖民,而母语文化安全危机随之加重。

2.外语教育中西方价值观不断渗透,强势植入。

西方通过语言输入进行文化殖民已是不争的事实。王优发现,在殖民主义时代已经结束的世界格局下,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推广是在语言推广面纱下的比原殖民主义方式更具有渗透性和威胁性的新的殖民主义手段;〔3〕语言入侵所引发的“滚雪球效应”最终还会引发语言死亡,因此濒危语言的前景是可怕的。〔4〕因此,语言殖民主义是文化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使许多国家和民族丧失了自己的语言与文化的特色。〔5〕更可怕的是,在青少年阶段植入外语文化,会导致母语文化传承受阻,对母语文化认知形成负面干扰,引发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而这可能影响着他们未来一生的幸福。〔6〕显然,以语言传播为手段的文化殖民最终会造成母语流失、文化贬值、意识形态被改型的可怖后果。也标志着西方已从民族文化之根上开始对中国文化的渗透、改造与置换。学前英语教育从语言之根、文化之根上加深当前国家语言文化安全危机。

3.文化自卑意识的惯性凸显文化安全。

文化自卑意识是指在对待自己自身文化上的轻视,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和心理。在我国近代史上,特别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刻,民众对自己的制度政治和经济深感失望,进而否定自己的民族文化,整个社会呈现出普遍的对自身文化认知上的自卑心理。后来“全盘西化论”的出现都是很好的佐证。伴随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但文化总是与政治经济的发展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时至今日,我国仍处于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社会的进程之中,相对于后工业时代的西方国家而言,我们的文化影响力仍旧势单力薄。这依旧是文化的自卑心理的温床。在文化自卑意识的惯性作用下,加之西方文化强势植入,文化迷失会时常出现。文化自卑者割断自身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就是抹杀掉自己的灵魂。他们看不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所焕发出来的无限生机,更谈不上阐释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命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外语教育肩负着比以往任何时刻都重要国家文化安全的使命。是外语教育领域的重要事件。我们必须全方面多渠道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1.以文化融合视角,提高文化素养

外语教育是文化安全的前沿,但作为教育活动,又是具有自身独特规律的生态化体系。然而,当前的英语教育教学所表现出来工具理性被夸大与内在价值被悬置等问题,决定了学生的“有知识没文化”的严峻现实。在西方有意识的文化植入下,他们很容易成为西方文化的追捧者,进而进行自我殖民。因此,外语教育必须走融合性的价值取向路线。

外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是硬币的两个面,把两者对立起来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外语教育必须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确保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共同进步,实现全人的发展目标。首先,以工具性为载体落实人文性。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应以语言知识技能学习形式为着眼点,在文本的研读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意识。其次,工具性促力人文精神的弘扬。外语教育绝不能止步于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深挖其中的潜在文化内涵,探究其中的人文精神,并进行自我价值引导才是英语教育的内在追求。毕竟语言的内在意义与外在形式只用有机地融入一体才是其本真状态。只有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融会贯通到外语教育全过程中,其融合性价值取向才能达到春风化雨般的效果。

2.增强国家意识,重视文化批判性

所谓国家意识就是外语教育必须坚持国际視野与母语文化互为主体,立足本来,吸收外来,既要超越狭隘的文化义和团心态,还要融创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以培养学生价值判断的能力,使其成为有本有原,顶天立地的国家栋梁。[7]没有国家意识的人只能是失根的浮萍,他们拥抱西方而不知其为何物,鄙视传统却对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底蕴知之甚少。因此,国家意识是我们进行文化批判的立足点。

另外,还应重视文化批判性。批判就是敢于怀疑,保持开放的头脑。它有免除过失、错误或失真的正确性特征,是进行合理选择和采取恰当行动决策的基础。教育者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强文化批判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能力。为了保持语言材料的地道性,很多外语教学的文本材料是直接从西方媒介或是西方语言教材中节选出来。其中大部分材料较倾向于展现西方社会自由独立开放的积极方面,如果教育者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透过光鲜的外表抓住问题的本质,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讨论和批判,那我们就无法看清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真面目。

3.增强文化实力,践行文化创新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从人类打破时空界限开始,文化便以隐秘而重要的方式影响着国家文化安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要积极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其次,文化软实力的夯实建离不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更要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创新立足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心系人类共同发展,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增强国际影响力。随着英语成为全球性语言,我国文化安全危机日益深重,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的语言生态,语言多元化受到空前的挑战。因此,外语教育应以融合性价值为取向、增强国家意识,提高文化软实力,进行文化创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

〔参 考 文 献〕

〔1〕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02).

〔2〕胡惠林.中国文化经济学:历史、现状与特点〔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2).

〔3〕王优.英语:新殖民主义的工具〔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06,(01).

〔4〕William S-Y. Wang, James W. Minett. The invasion of language: emergence, change and death〔J〕.20(5).

〔5〕邢莉娟. 语言殖民主义对世界语言文化的影响〔J〕.兰州学刊,2008(S1).

〔6〕Shengquan Yea, Ting Kin Ngb.Value change in response to cultural prim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19,(05).

〔7〕杨枫.高等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跨学科精神及应用理念〔J〕.当代外语研究,2019,(02).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外语教育文化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文化安全的对策思考
从国外外语教育改革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试析智能语言技术对外语教育的冲击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