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铁厂景观升级改造规划优化策略应用研究
——以韶钢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为例

2020-05-11王丹

花卉 2020年8期
关键词:雨洪厂区山体

王丹

(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41)

1 项目概况

“岭南名郡”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五岭山脉南麓,北江中上游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交通要冲,素有广东的北大门之称。

韶钢位于韶关市南部,曲江区东侧的华南先进装备产业园片区,其定位为华南机械装备制造基地、粤北绿色智能制造中心、老工业基地振兴示范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本次设计内容为面积约10km2的韶钢园林景观,其中包含厂北三道、十三条南北支路及基建技改配套绿化工程,以建设“生态工厂,美丽韶钢”为规划设计目标。

2 钢铁厂景观现状分析

韶钢现状功能区块分为:工厂区、生活区、办公区、北侧的梅花河与农田、南侧的水库、废弃矿坑及山脉;场地竖向南高北低,最高山体标高为292.0m,最低田地标高63.0m。

场地周边水资源丰富,但布局散乱无关联,没有构成系统,北侧梅花河水质浑浊,驳岸破旧,景观效果不佳;厂区现状道路以厂北三道、厂北大道、韶钢大道三条东西向道路为主动脉,但人行、助动车、机动车、货车混行,火车贯穿,标识系统及警示系统欠缺,有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厂区绿地基底良好,均可保留利用,但不成系统,品种较单一,需置换绿地,构建绿廊体系,并增加开花类乔灌木,丰富厂区景观色彩与层次。

通过分析,现状较严重的是大气及水质污染、雨洪安全、交通隐患、绿地系统构建、厂区文化形象等几大问题。

图1 现状功能分区

3 钢铁厂景观升级改造规划问题与对策

3.1 问题一:生态安全问题

因厂区废水废气的排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厂区建设于山体下,雨洪瞬时冲刷会给厂区带来雨洪安全问题,所以空气质量、水质控制、雨洪调蓄是厂区重要的三大生态安全问题。

对策一:建设雨洪调蓄为核心功能的城市绿地生态基础设施

图2 GIS 分析

3.1.1 设立水质净化区

在工厂北侧的农田,遍布了水网及水塘,可进行景观生态化处理,形成水质净化区,将厂区排出的废水引入此处,通过层层生物净化后排入梅花河,将提升梅花河水质,为厂北三道及厂区营造良好的滨河景观环境。

图3 设立水质净化区

3.1.2 设立雨洪滞留带

在工厂南侧山体脚下也有大片水塘,将水塘串联并依山设立台地蓄洪带,缓解山下生活区及厂区瞬时雨洪问题。

图4 设立雨洪滞留带

3.1.3 设立绿化隔离带

由于西北季风影响,北侧厂区的废气将导入南侧生活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可将绿化基底较好的韶钢大道增加绿量及绿化面积,并局部抬升地形,形成阻隔厂区与生活区之间的一道绿色屏障,同时在北侧田地中增设50~100m 的种植林带,与南侧山体绿地形成环形绿廊,为厂区建立适宜的生态微气候环境。

图5 设立绿化隔离带

3.2 问题二:产城融合问题

厂区因功能特性,生产区与生活区无法形成有效联系,产业提升环境受限、生产通勤安全系数较低,面临产城融合的问题。

对策二:构建绿色廊道及慢行系统

(1)置换地块形成绿色斑块与连续性绿地,构建生态绿色廊道,提升景观环境;

(2)提升通勤安全及货运效率,将人行及非机动车道置入绿地中,依托绿廊形成慢行系统。

图6 构建安全的慢行系统

3.3 问题三:活力形象问题

厂区基础设施不完备,需通过改造更新,注入韶钢历史人文及钢铁工业文化元素,以点带面不断更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打造活力兴旺、工业文化突出的厂区形象。

对策三:构建公共活动空间

(1)保留改造废弃工厂及设备,形成文创产业园,工业遗产观光园,展示韶钢工业文化特色,吸引外来企业与人才;

(2)打造具有标志性入口门户形象空间,统一厂区标识设计,提升厂区形象;

(3)构建办公生活区及工厂周边游憩空间,提升厂区员工工作生活品质。

4 钢铁厂景观升级改造规划定位

构建生态基础设施,打造产城融合、活力兴旺的钢铁工业园区。

5 钢铁厂景观升级改造规划导则

(1)置换地块,形成区域绿色斑块及连续性绿色廊道,打造联通厂区与生活区的慢行通勤系统;

图7 地块置换

(2)构建厂区南部山体雨洪滞留带、中部韶钢大道绿地隔离带、北部农田水塘水质净化带,并将周边山体及农田林地作为绿色屏蔽环线,形成连续性绿色网络,建设具有调蓄雨洪、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三大功能的生态基础设施,为厂区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3)打造钢铁文化产业园,以点带面,加速更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标志性入口门户形象,统一厂区标识设计,展示韶钢工业文化特色,吸引外来企业与人才,提升产业竞争力;

(4)构建南侧山体游憩系统,通过山体慢行系统串联矿坑遗址与松山水库,为厂区居民提供游憩活动空间;

(5)以韶钢大道绿带为依托,打造集生态、游憩、钢铁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厂区核心绿带。

图8 韶钢鸟瞰效果

6 钢铁厂景观升级改造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上以绿之廊、水之脉、钢之谷为主题框架,其中绿之廊打造产城融合,水之脉构建生态基础设施,钢之谷构建活力形象的钢铁工业文化园,从三方面打造最美韶钢、智慧韶钢、绿色韶钢。

图9 规划结构

7 钢铁厂景观升级改造规划分区设计

7.1 绿之廊

以韶钢大道绿地为核心景观带,以周边山体、田地林带为环状隔离林带,以林舞双创、花开悦心、荷映田塘为三大绿地片区,以松山水库、矿坑公园为两大园区,形成一轴、一环、三片、两园的景观结构。

图10 绿之廊风貌

7.1.1 周边山体、田地林带

打造50~100m 隔离林带,其中设置山体游憩步道、梅花河游憩带,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及游憩通勤设施。

7.1.2 韶钢大道绿地

韶钢大道绿地作为绿之廊核心景观带包括银杏大道、林舞双创、杉林之门、花开悦心、樱花大道、荷映田塘6 大部分。

(1)银杏大道

作为进入韶钢的门户形象,选择以四季分明的银杏作为主干树种,通过营造高低错落的地形搭配开花类灌草,丰富景观层次,打造一条金色的入口通勤形象大道。

(2)林舞双创

包括门户花园、双创园景观绿地、厂区办公绿地三大功能区。

门户花园以大型镜面水池结合钢构精神堡垒形成韶钢的门户形象——“韶华之镜”,巨型钢构与镜面水池的结合气势磅礴,效果震撼。水系从西南角的制高点“云中绿丘”层层跌落,形成一系列湿地泡,水系穿流滋养植被,花田随之烂漫绽放,东侧利用茂密的林地作为公园与工厂之间的隔离屏障,由远及近景观层层叠叠,丰富多彩。场地内架设轻盈的栈道,在水系、花田、林地间穿越,将不同的景观体验交织融合。

双创园绿地梳理原有场地,将废弃厂房保留作为未来的韶钢文化博物馆和文创工作室等,成为场地的发生器,激活整个厂区。拆除不具备保留价值的建筑构架,置换为双创园绿地,种植成林,其中规划庆典广场、户外文创交流场所、儿童活动空间,激发场地活力,其中局部设置座椅、廊架等休憩空间,为园区使用者提供静谧的休闲场所。

(3)杉林之门

位于厂区2 号门入口前,局部开挖形成贯穿场地的水系,周边形成台地组团式的杉林种植,营造良好景观视觉效果的同时,成为阻碍厂区污染空气吹入南部生活区的一道绿色屏障。

(4)花开悦心

位于厂区中央核心,为厂区员工提供运动休闲、娱乐交流、集散避难的空间。绿地周边为花繁似锦的游憩通廊,绿地中央大草坪为大型活动提供场地,如节庆活动、露天观演等活动,草坪作为弹性的使用场地,能够适应不同时间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此外草坪区还能作为潜在的应急避难场所,增加厂区安全系数。园区周围布置小型交流空间,如小型咖吧、休憩座椅,方便员工沟通;在草坪区和小型活动区之间设置漫步道、串联不同场地,为厂区员工提供舒适活动空间。

图11 花开悦心效果

(5)樱花大道

该区保留厂区主干道树种樱花,并局部进行绿地置换,增加种植面积,抬高地形补种樱花,形成一定规模的樱花林,强化樱花大道的景观效果。

(6)荷映田塘

位于东部居住区附近,主要使用人群为周边居民。景观依托原有农田、荷塘的空间格局,采用低干扰的手法,在其上设置不同功能的活动空间,并以环形栈道串联场地,形成水网、路网环形交错的景观格局。在此基础上以湿地体验、田园采摘、儿童探索、生态教育、社区休闲为主要功能,形成沉浸式湿地游览区、田园种植区、儿童湿地探险园、水上剧场、周末市集等丰富的项目。公园以湿地为载体,将周边社区与工业园区联动,形成产城融合互动的活力场景。

绿之廊以承载着生态、游憩、文化形象功能为一体的中轴绿地为景观核心绿地,结合工厂周边绿廊游憩带,形成产城融合的韶钢工业园区。

7.2 水之脉

以松山水库为核心,以雨洪滞留区和湿地净化区为主脉,以厂区水网为支脉,共同构建韶钢的雨洪生态基础设施。

图12 水之脉风貌

7.2.1 松山水库

为厂区的主要水源,因受降雨量影响,水位浮动较大,驳岸冲刷严重,设计考虑沿山体一侧增加生态岛链、构建生态缓冲区,通过植物搭配修复水库驳岸;借助水库优越的天然生态资源优势,沿生态岛链设计一条水上栈道,并沿水库驳岸设置三处游船码头及一处滨水茶室,拓展游憩观光内容,以满足休闲游憩需求。

7.2.2 湿地净化区

借助厂区北侧田地中丰富的水塘资源,将水塘进行串联并进行景观生态化提升,丰富其生态植被系统,将厂区污水和雨水引入进行生态湿地植物净化,净化后的水体再流入梅花河,提升梅花河水质,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区的生态效益。

7.2.3 雨洪滞留区

因韶钢厂区整体地势较低,受南部山体雨洪影响,雨水会直接冲刷并滞留于厂区内部,影响生产生活;规划沿山脚设计台地滞留区,通过分台滞水,结合现状水塘形成雨洪滞留带,降低山体雨洪对厂区造成的影响。

7.3 钢之谷

以矿坑修复公园及双创园等作为钢铁文化输出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厂区道路基础设施作为空间联系载体,打造活力兴旺、工业文化突出的厂区形象。

图13 钢之谷风貌

7.3.1 矿坑修复公园

位于场地南部山体,是昔日大山塘矿区的工业遗留产物。矿区开采产生巨大高差,形成岩石裸露的悬崖风貌,在其上设置架空栈道,其下蓄水成池,水系穿过矿坑下阶梯式湿地水塘,矿坑边山体步道蜿蜒起伏,连接至矿坑山顶处观景塔,为游客登高俯瞰整片钢铁厂恢弘的工业景观。

图14 矿坑公园效果

7.3.2 山体公共游憩空间

钢铁厂南部山体绵延,在山体西侧矿坑修复公园与松山水库之间设置游憩动线,并凸显工业风,回收厂区原有废旧素材重组再利用,点缀特色钢铁艺术小品的文化元素,增加活动休憩点,如亲子乐园、健身步道、台地花圃、观景平台、攀岩园等,贯穿山体景观廊道,为周边居民提供公共游憩活动空间。

7.3.3 厂区道路

主要分为物流交通与通勤交通。物流交通流线,主要考虑车行的绿化视觉效果,以简洁的大地景观或是绿篱围合的道路景观为主,植入工业特色景观雕塑,营造快速通过时也能留下鲜明印象的道路景观特色,并完善道路标识系统与警示设施,规范道路通行;通勤道路主要考虑人行、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人车分流,将人行道路划分至绿地中,并设置休憩节点,提升景观效果的同时保障通行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7.3.4 厂北三道

未来的物流干道,毗邻梅花河,道路两侧绿地面积较大,设计中将厂北三道南侧绿地连通挖填成绵延湿地、绿岛,植以水杉,覆以花草,形成厂区与梅花河最后的之间最后的屏障。道路行道树以海棠作为主要树种,其中点状植入工业特色景观雕塑。道路边增设停车点,快速通勤人行道设置于厂北三道与北部梅花河之间的绿带,既保障了安全性,又能观赏水岸景色。

图15 厂北三道绿地效果

通过注入韶钢历史人文及钢铁工业文化元素,以点带面不断更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创造优质的、具有韶钢工业形象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

8 结论与展望

本次设计总体上以“绿之廊、水之脉、钢之谷”为主题框架,其中绿之廊打造产城融合,水之脉构建生态基础设施,钢之谷构建活力形象的钢铁工业文化园,从三方面解决韶钢及周边环境的生态安全及厂区形象问题。三位一体的景观规划理念,将为“生态工厂,美丽韶钢”的美好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也为类似钢铁厂区的景观升级改造规划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雨洪厂区山体
基于集对分析的德州市雨洪资源潜力研究
旧厂区在城市更新改造中的思考——论团山钢厂土地盘活
低影响开发中植物应用研究
对山体滑坡的成因分析与治理
承载厚重记忆的莲花山老厂区
丘陵地区大学校园景观在雨洪应对中的作用
山体别墅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