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杉木人工幼林不同年龄施肥效果分析

2020-05-09蔡庆焰

种子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杉木年龄

蔡庆焰

摘   要:通过试验研究的方式,对杉木人工幼林不同年龄施肥效果进行分析,详细地掌握在不同年龄阶段施肥时的胸径以及树高等数据变化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试验原则,旨在为日后指导营林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杉木;人工幼林;年龄;施肥效果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07-0011-01       中图分类号: S791.27       文献标志码: B

了解不同年龄施肥后杉木的生长情况,根据当前杉木人工幼林生长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试验方法,并严格按照试验方式操作,对杉木人工幼林准确地施肥,有助于提高杉木人工林的产量。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杉木主要生长在南方,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杉木人工幼林在生长的过程中所需的施肥量较多,合理掌握施肥量,有助于促进杉木幼林生长。此次试验中所选择的土壤为山地黄红壤,气候较为温暖湿润。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一共分为4种处理方式,分别设立3个小区进行试验,每个小区的杉木种植株数为240株。第1种处理方式,需要施基肥,主要在杉木种植前的1个月进行;在施追肥时,需要在第2年4月进行。第2种处理方式,需要第3年4月施肥,同时在第4年4月仍然需要施肥。第3种处理方式,在第2年4月施肥,同时需要在第4年4月施肥。第4种处理方式。则不需要施肥,试验小区为边长25.82 m的正方形。为了确保试验的顺利进行,每种处理需要设置一定间隔的保护带。

1.2   试验材料与施肥方法

此次试验所施用的肥料为六国复合肥,氮、磷、钾的含量比例为15∶15∶15,施基肥时,在回表土过程中进行,需要将肥料与表土充分混合。追肥一般在4月进行,雨水充足。施肥之前需要对幼林进行抚育,锄尽杂草,还要挖沟,要对幼林树冠投影位置进行检测,并在投影的外侧挖出长、深、宽分别为60 cm、10 cm、10 cm的弧形沟,并将肥料准确地施入沟内,随即填土。掌握好每次每株的施肥量,总施肥量200 g,每次施肥100 g。

1.3   试验施工过程

此次试验所选择的林木是纯林,主要是2014年种植的实生裸根苗,选择苗木的地径以及苗高分别为≥0.4 cm、≥45 cm。在具体试验的过程中,要保证所选择苗木的一致性。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真实性,要将苗木地径以及苗高控制在最佳的区间,一般苗木地径差距在0.1 cm之内,苗高差距需要在5 cm以下。同时,需要掌握造林后苗木的高度,以35 cm为最佳,还要控制好每个植株之间的行间距,以1.67 m×1.67 m為最佳,初植密度以240株/667 m2为最佳。另外,要做好造林后的后期抚育工作,有利于林木生长。需要对林木周围的杂草定期处理,直至抚育到第4年。

1.4   试验调查方式

此次试验主要调查2014—2018年杉木人工幼林的生长量情况,在调查小区杉木时主要测量杉木的树高,一般在前两年进行测量,两年之后需要对杉木的胸径以及树高进行测量,一般在2016年以后进行测量。同时,在具体的测量过程中,要切实掌握每个小区内的杉木人工幼林的具体情况,需要用围径尺和测高器对小区内杉木人工幼林的胸径以及树高进行测量,并将所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计算出平均数值,实时观测。

2   杉木人工幼林不同年龄施肥试验结果

2.1   不同处理6年生杉木林分保存密度比较

不同处理6年生杉木林分保存密度比较,主要是对4种处理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分别对3个小区保存密度进行观察,并计算出3个小区保存株数的平均值。第1种处理方式,3个小区株数分别是230株、221株、231株;第2种处理方式,3个小区株数分别是221株、225株、228株;第3种处理方式,3个小区株数分别是228株、224株、220株;第4种处理方式,3个小区株数分别是223株、216株、220株。4种处理方式造林保存率分别为94.7%、93.6%、93.3%、91.5%。

在对上述6年生杉木林分保存密度的比较成果进行分析时,4种处理方式具有一致性,保存率之间差异较小。在对杉木人工幼林保存密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数据显示不同施肥方式对其影响较小。但是从试验可以看出,第4种处理方式的造林保存率为91.5%,是4种处理方式中最低的,在现场观察的过程中杉木并没有出现异常的现象,但是该结果并不能说明不同的施肥方式对杉木的保存率会产生影响[1]。

2.2   不同处理林分树高以及胸径生长情况

不同年龄施肥处理林分树高以及胸径生长情况,主要调查的是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的12月,对4种处理方式的平均胸径以及胸径的生长量进行测量。2014年12月,4种处理方式的平均树高分别为0.85 m、0.74 m、0.71 m、0.72 m;2015年12月,4种处理方式的平均树高分别为1.72 m、1.47 m、1.60 m、1.41 m;2016年12月,4种处理方式的平均树高分别为3.05 m、2.86 m、2.92 m、2.14 m,平均胸径分别为3.29 cm、3.06 cm、3.14 cm、2.16 cm;2017年12月,4种处理方式的平均树高分别为4.17 m、4.31 m、4.34 m、2.89 m,平均胸径分别为4.91 cm、5.32 cm、5.41 cm、3.49 cm;2018年12月,4种处理方式的平均树高分别为5.12 m、5.59 m、5.63 m、3.62 m,平均胸径为6.42 cm、7.29 cm、7.40 cm、4.35 cm。

经过上述试验结果可以发现,第3种处理方式的杉木人工幼林的树高以及胸径的生长量最高,第4种处理方式的林分质量最差,第1种处理方式的6年生杉木树高比第4种处理方式高45.0%,第2种处理方式与第3种处理方式均比第4种处理方式高50%以上。前3种处理方式的平均胸径均比第4种处理方式高50%以上,说明前3种处理方式均有助于提高林分质量。杉木生长质量与施肥时间以及施肥量有关,利用第1种处理方式与第3种处理方式的胸径之间的差异较小,此时的生长差异明显;在利用第2种处理方式与第1种处理方式时,树高以及胸径之间的差异明显。在对第1种处理方式以及第2种处理方式进行比较时,二者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该处理方式比第1种处理方式更具优势,但是第3种处理方式以隔年施肥为主,有助于缓解土壤的压力,促进杉木的生长[2]。

2.3   不同处理林分树高以及胸径连年生长效应

不同年龄施肥处理林分树高以及胸径连年生长效应的调查时间仍然与上述相同,分别在每年的12月进行。2014年12月,4种方式的树高连年生长分别为0.50 m、0.39 m、0.36 m、0.37 m;2015年12月,4种处理方式的树高连年生长分别为0.87 m、0.73 m、0.89 m、0.69 m;2016年12月,4种处理方式的树高连年生长分别为1.33 m、1.39 m、1.32 m、0.73 m;2017年12月,4种处理方式的树高连年生长分别为1.12 m、1.45 m、1.42 m、0.75 m,胸徑连年生长为1.62 cm、2.26 cm、2.27 cm、1.03 cm;2018年12月,4种处理方式的树高连年生长分别为0.95 m、1.28 m、1.29 m、0.73 m,胸径连年生长分别为1.51 cm、1.97 cm、1.99 cm、0.86 cm。在观察第2年以及第3年利用第1种处理方式施肥时,根系生长速度较快,此时主要是土壤发挥优势,与施肥关系不大。在2016年时,此时树高生长量较大,属于4年生的杉木。在对第3种处理方式进行分析时,其在第2年的树高生长量较低。4~6年杉木生长速度较快,此时肥料可帮助树高以及胸径的生长,尤其是在第4年追肥的过程中,第2种处理方式与第3种处理方式的树高以及胸径的生长量远远超过前3年,此时是最佳的追肥时间[3]。

通过上述试验可看出,根据杉木人工幼林生长的具体情况,对不同年龄的幼林进行施肥,此时幼林胸径以及树高之间存在差异性,掌握好施肥量以及施肥方式是提高林分质量的关键,以此明确杉木幼林生长的最佳时期,为日后杉木人工幼林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1 ] 王雨水.不同施肥量对杉木第3代种子实生容器苗造林效果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Z1):70-71.

[ 2 ] 杨丽丽,邢元军,文仕知,等.闽楠人工幼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积累与分布特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8,38(9):100-106.

[ 3 ] 卓宁化.杉木人工幼林不同年龄施肥效果初报[J].绿色科技,2018(7):71-72,74.

猜你喜欢

杉木年龄
杉木与不同阔叶树种混交生长效应分析
生命无悔
杉木黄化病的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杉木造林良种化的途径和措施
关于1代杉木采伐剩余物对2代杉木生长的影响分析
年龄歧视
《年龄》
简洁杉木装饰吊顶 打造高雅自然居室空间
算年龄
年龄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