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T.S”模式提高幼儿自主游戏交流与分享的有效性

2020-05-09程芬

神州·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自主游戏幼儿

程芬

摘要:自主游戏后的交流与分享环节是教师和幼儿对游戏的主题、过程、效果等进行客观评定的过程,也是将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零碎经验进行梳理归纳、帮助幼儿形成正确概念的过程。它能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也是下一次游戏计划的依据,对帮助幼儿梳理提升经验以及提升游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园采用“T.T.S”模式,即把握评价的时间(Time)、话题(Topic)、方法(System)来提高自主性游戏交流与分享的有效性,让幼儿获得更多游戏经验。

关键词:幼儿;自主游戏;交流与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每到自主游戏的时间,孩子都是开展的如火如茶。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在座的老师们提出了疑惑:应该如何组织自主游戏后的分享和交流环节呢?在分享和交流环节中,幼儿又可以获得哪些发展?

而每次自主游戏结束后,孩子们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觉得内心很满足,有的孩子觉得有遗憾,有的孩子玩得很尽兴,有的孩子则觉得意犹未尽……因此,游戏过后的交流与分享便尤为重要。而这短短的十几分钟,老师们是如何组织自主游戏后的交流与分享环节的?能否满足所有孩子的表达愿望呢?在交流与分享环节中,幼儿可以获得哪些发展?因此,如何组织一场高质量的交流与分享活动,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所应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自主游戏交流与分享的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本园教师在组织自主游戏交流与分享活动时的现状与问题,我们设计了简洁、明确的调查问卷,并下发给本园30位教师。大家对于本次调查十分重视,回收率达100%。

经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以及与我园教师的访谈调查,我们发现我园教师在组织和开展游戏交流与分享活动时还存在着些许问题,比如:1.教师虽然认可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在交流与分享中无法满足所有幼儿的表达愿望;2.教师重视自主游戏后的评价与分享环节,交流的内容随意、目的性不强,一般都是基于教师的价值判断而不是孩子的兴趣;3.自主游戏的交流与分享以集体交流的方式为主,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等。

三、自主游戏交流与分享的有效性策略

在实践中,我尝试从时间(Time)、话题(Topic)、方法 (System)等三个方面的有效组织来促进自主游戏中分享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Time”——把握好交流与分享的时间

1.选择交流的时间段,即何时开展交流与分享活动

教师要根据自主游戏交流与分享的内容而定,对于丰富幼儿游戏经验、培养幼儿游戏习惯的内容,教师可以选择在自主游戏活动开展之前进行简单的交流。对于幼儿交流游戏感想、分享游戏成果的内容,则在游戏活动过后开展较为适宜。

我园地处农村,幼儿对于电影院的场景缺乏经验,当幼儿初次进行“看电影”游戏时,教师可在游戏活动前适当的“点拨”他们的相关经验,帮助他们理解关联,从而推送游戏的发展。当幼儿在户外进行自主建构游戏,可以自己运用垒高、平铺、架空、围合等技能,自由的创造出自己想要作品,这样的活动适合在游戏后进行分享与交流。

2.控制时间的长短,即交流与分享开展多长时间才有效

如果交流与分享的时间的时间太短,则无法达到效果。而时间过久,则显得拖沓,无意义。所以,我们认为游戏交流与分享活动开展的时间长短,要取决于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由于3至6周岁幼儿注意力维持时间短,且以行动性思维为主,因此在自主游戏交流与分享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分享的时间。小班幼儿的交流与分享时间最好为5~8分钟左右,中班幼儿的交流与分享时间为8~10分钟左右,大班幼儿的交流与分享时间为10~12左右。

(二)“Topic”——把握好交流与分享的话题

自主游戏交流与分享环节是幼儿表达情感、交流经验的时刻,教师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有价值的话题:一是幼儿自己创设的有价值的游戏内容,通过分享进行拓展;二是幼儿自主游戏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和困惑,让幼儿共同讨论,学会自己解决;三是有明显进步的游戏成果,让其余幼儿了解同伴的游戏情况和经验,分享同伴的成功。教师还要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从而获得更多的游戏经验。同时,还要符合以下几个特点:

1.贴近幼儿的发展需求

教師选择的点要是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将幼儿的经验迁移至游戏情境中,这样能够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引导幼儿学会更好地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案例]“快乐购”超市里有几个小顾客在挑选商品,林一俊提着篮子说:“超市里的东西怎么这么少呢,我都不知道该买什么了。”黄子萱说:“对啊,我想买个巧克力味的饼干呢,可是没有了。”另一边,营业台那边有3、4个小朋友提着满满物品的购物篮排队在买单,热闹极了。林一俊对着“快乐购”的收营员黄依鑫说:“你能不能让老板多放些东西啊。”黄依鑫说:“今天就这么多啦!我们超市的东西都被他们买光啦。”林一俊听了,着急了:“那怎么办?我还想多买点呢!”营业员黄依鑫听了,无奈的说:“那你明天再来吧。”

[分析]在确定有效的分享交流内容时,教师首先应从幼儿的发展需求来考虑。随着游戏情节的深入,游戏内容会变得更为丰富,且不断会出现需要解决的新的问题,游戏的有意性、目的性明显增强。在游戏交流与分享环节,教师可以将这件事情拿出来和幼儿探讨:如果你是超市的老板,你会怎么做?是否要根据游戏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以后碰到类似情况应该怎么办,让幼儿共同创造新的游戏规则。

2.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幼儿的能力有差异,个别幼儿在自主游戏中与同伴的合作水平不高,对他人的对他人的关注、与他人的互动都较少,阻碍着他们游戏水平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选择的交流与分享的话题时,应引导幼儿发现自己在游戏中的不足,主动与他人进行游戏体验交流,以此丰富他们的游戏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游戏水平。

[案例]户外,李欣雨与陈歆、张一馨合作进行建构游戏。在搭建围墙时,李欣雨尝试用木片镶嵌立稳,可是总立不住,反复几次后,木板还是倒下了。他情绪上有些失落,没有了耐心,站起来把木片放回收纳箱。就在这时,张一馨主动提议帮助欣雨,可不一会儿两人因为“怎样把围墙搭建的高一些”争论起来,两个人都没有说服对方。

[分析]在进行交流与分享时,教师要选择能够提升幼儿现有建构造型知识和建构能力的话题,引导幼儿获得新的结构经验,让幼儿用自己掌握的结构技能想办法解决过程中出现和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遵守规则的能力,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3.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的经验多来源于生活,在自主性游戏交流与分享中,新经验的获得也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因此,有价值的游戏评价内容应能帮助幼儿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案例]班级“餐厅”开门了,先后来了陈睿和章天琪两位小朋友。陈睿一进餐厅就径直走到了食物展示台进行点餐,服务员马上用餐具装好食物,与陈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是章天琪走进餐厅后,却直接向用餐区域走去,呼叫服务员点餐。在一旁的服务员马上给他倒水、点单,然后通知厨师准备餐点。

[分析]在本次游戏前与幼儿集体讨论过“该如何点餐”,而且也是在幼儿的建议下采用了“先坐下点餐,后付钱”的方式,但是游戏实际情况却并非按照讨论好的方法进行。难道陈睿的做法违背游戏规则?可是,自主性游戏本就是幼儿按照自主意愿进行的有创造性的,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游戏。那么章天琪这样做行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是他生活情境在游戏中的再现,是其生活经验的反应。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就这一情况进行讨论,帮助幼儿整理游戏中零散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分享成功的经验,为下一次游戏的开展做好材料、经验等方面的准备。

(三)System——把握好分享的方式

1.交流与分享的形式

在分享与交流时,大多教师采用集体交流与分享的形式,因为这样的操作比较简便,能够面向全体幼儿。但如果每一次都采用这样的方式,就会显得较为单一,且无法满足所有幼儿的表达愿望。因此,我们可以采用集体交流、自由分享、分组交流、个别交流等方式来组织交流与分享活动。

2.交流与分享的方法

在自主游戏交流与分享时,我们一般采用情节描述法、情境再现法、多媒体记录法、作品呈现法等方法。

(1)情节描述法

情节描述是指教师或幼儿以介绍情节或讲故事的方式将自己所观察到的情节内容描述出来,引导幼儿通过倾听进行讨论。这种方法有较强的针对性,能有效地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游戏评价的实用价值。在描述情节时,讲述者只描述情节过程,不能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案例]在一次交流与分享中,王梓涛和大家讲述自己今天的游戏内容:今天,我和柔柔一起玩“斑马线”的游戏,我把白纸剪成一条条的,放在地上当斑马线。可是,旁边的小朋友走来走去,没有踩在“斑马线”就过马路了。我已经提醒了他们好几次,可他们没有听我的。

[分析]幼儿已经有了“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的经验,但是在游戏过程中,有些有些还没有掌握必要的规则。在交流与分享时,王梓涛描述了当时游戏的情节,小朋友们结合已有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应该提醒那个小朋友,要遵守交通秩序;有的说过马路一定要注意安全,这样乱走会受伤的;也有的说斑马线上最好安装红绿灯,这样比较好;还有的说需要位交警叔叔站路边提醒大家。就这样,大家集思广益,把自己发现的问题都解决了。

(2)情景再现法

情景再现是指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游戏中的某一情节或是某一行为,引起幼儿一定的情感体验,帮助幼儿更直观的感受,激发了幼儿的交流愿望。如果教师发现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出现不妥之处,可以通过情景表演的形式演绎幼儿的游戏过程,让其余幼儿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讨论交流出正确的做法并进行情境表演,以巩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案例]“米奇医院”作为角色扮演活动,一直深受孩子们喜爱。今天医院里来了一位“小病人”孙江颖,只见她蹦蹦跳跳的来到门诊室,对“医生”说:“医生,我不舒服,给我开点药。”医生问:“你哪里不舒服啊?”“我肚子痛。”说完,医生就随意的拿了一瓶药水给了她,并说道,“你自己回家吃点药就好了。”说完,“小病人”拿着药就走了。

[分析]在上述案例中,医生看病的流程不规范,病人的角色也不够投入。因此在自主游戏结束后,教师扮演病人,模仿孙江颖蹦蹦跳跳来看病的样子以及医生随意看病的行为,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不妥之处,从而理解医生的职责和行为,增强角色意识。

(3)多媒体记录法

多媒体记录是指把幼儿的游戏过程及游戏成果通过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来,到游戏评价时呈现出来。在幼儿自主游戏时,教师及时抓拍具有教育契机的照片、视频等,在分享活动时把该拍摄到的内容转换为教育内容,幼儿看到以自己或者熟悉的同伴为主角的照片或视频时,能及时唤醒自己游戏时的心理感受,贴近幼儿的实际,使分享活动不再悬空。如此一来,幼儿能在视觉或听觉上获得满足,有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之对评价感兴趣,全神贯注地参与其中。

[案例]一次,在“开汽车”的游戏中,驾驶员们超速,导致两辆“汽车”发生碰撞。于是,教师赶紧用手机把这样的场景拍摄下来。交流环节时,我请小朋友们观看了这段录像,然后小朋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游戏时要遵守哪些规则?

[分析]教師利用多媒体技术抓拍游戏过程中,通过回放的方式让幼儿清楚地了解了自己和同伴遵守规则和活动的情况,在互相交流、互相反馈中,幼儿知道自己在活动中有哪些优点,还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等等,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游戏体验。

(4)绘画呈现法

绘画呈现是指在游戏结束后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现其最想和大家交流与分享的内容,并与教师或同伴说说游戏中发生的事情。这样的方式大大增加了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也可以让教师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游戏情况与特点。另外,通过持续记录,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游戏情况。

[案例]游戏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回到位置上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在“玩跷跷板”活动过程和情况。在交流与分享环节时,小朋友们把自己的绘画记录展示在板上。林俊浩说:“今天,我和苏依璇在玩跷跷板的过程中发现三角形的木块、木板会移来移去,用正方形的木板不会移动。”洪雨欣说:“今天,天气很好,有太阳出来,我们举行一场“跷跷板”的比赛,每个人在跷跷板上叠木块,比比谁叠的高,我来当裁判。”

[分析]通过这样的绘画交流形式,教师不仅可以了解该孩子的游戏情况,还能发现很多其他方面的发展特质,如孩子的表达习惯与特点、与同伴的交往方式、建构水平或材料替代水平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为孩子发展评价收集更多的信息与证据。

四、成效与思考

教师在游戏交流与分享中要做个有心人,真正做到“幼儿为本”,注意观察游戏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合理使用不同的方式,让游戏交流与分享环节变得更生动,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卢世轶.让游戏后的交流与分享更有效.2017 (5)

[2]倪焱翩.浅谈角色游戏中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交流分享活[J].2014 (1)

[3]张冬梅.幼儿分享教育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 (5)

[4]张天水.幼儿园自主游戏分享环节的教育功能研究[D].华东师大,2013.

猜你喜欢

自主游戏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区域游戏材料对混龄幼儿自主游戏影响分析
探究分组自主游戏促进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指导幼儿参与户外自主游戏的策略研究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