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工匠精神”背景下“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2020-05-09王力超

青年与社会 2020年4期
关键词:劳模精神科学内涵当代价值

摘 要:劳模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弘扬,是提升我国生产效率与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与前提,劳动者在辛勤的工作当中为社会创造了巨大价值。而工匠精神的提出,则为丰富劳模精神的内涵提供了保障,使得其科学性得到大大提升,为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与道路。尤其是在新时期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劳模精神也体现出不同的价值,是引领价值创造的重要思想理念。文章将通过分析“工匠精神”背景下“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探索“工匠精神”背景下“劳模精神”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科学内涵;当代价值

对于劳模精神而言,自改革开放后针对其内涵的讨论从未间断,在此过程中也包含对劳模精神的诸多曲解,比如“物化论”“过时论”和“英雄论”等等。在对劳模精神进行研究时,应该时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避免在劳模精神内涵理解上出现较大的偏差。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工匠精神被提出并在全社会各领域普及开来,它要求在产品和服务上能够做到精益求精,要求工作者在工作中能保持几十年如一日的耐心与职业精神。在工匠精神背景下,勞模精神的科学性与时代性得到充分体现,这也为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对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进行分析时,应该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基本特点,促进劳模精神的与时俱进。

一、“工匠精神”背景下“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劳模精神的实践性

现实劳动是劳模精神的理论基础,这也决定了其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它并非产生于思想领域,而是在长期实践当中提炼升华而来。在社会实践当中,劳动始终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生产,能够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在劳动的过程当中,能够实现人类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协调统一,观念世界在此基础上形成。人类的物质行动,是人类精神与思维形成的基础,其中包括了社会法律、精神和政治以及个人精神和思想等等。社会价值观会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出现不同,尤其是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当中,价值理性逐渐消失使得人的尊严面临较大的危机。马克思阐述了在价值观形成中劳动的基础性作用,为了能够让人类热爱与尊重劳动,必须促进人性回归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践中产生的劳模精神,必将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出现不同内涵,这也是其实践性的基本特征。

(二)劳模精神的发展性

劳模精神不仅局限于理论领域的探索,更是解决时代问题的指导思想,其发展性特征是其科学内涵的主要内容。其中,孕育成长、广泛影响、因时而进、创新升华是其发展的基本历程。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劳模精神的内涵也出现了一定变化,其侧重点有所差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当中,劳模精神的内涵得到发展。在1949-1959年间,劳模的评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主导下劳模精神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该时期劳模精神的标准则侧重于科学技术水平与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民族价值的创造等等。劳模精神更加注重改革与发展,在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劳模精神的发展也出现了较大变化,更加重视劳模精神在社会生产结构转型升级中的价值。

(三)劳模精神的民本性

人民是劳模精神产生的主体,并依靠人民发挥其基本效用。从人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是劳模精神的重要特点,在社会变革与发展当中,应该时刻以人民作为主体,增强社会发展的动力。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在劳模精神的推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促进客观世界快速改造的基本前提。应该时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促进劳模精神的与时俱进,为满足人民的发展需求、生存需求和享受需求等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当中,社会矛盾的类型与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异,“三座大山”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因此劳模精神更加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而劳模精神则始终具有民本性的科学内涵,是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键。

(四)劳模精神的民族性

劳模精神体现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争优”和“创新”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在劳模精神中也被赋予了新的科学内涵。在传统文化当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劳模精神的提出则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变革,是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基本途径。劳模精神也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革命时期,需要充分发扬革命文化,促进人民群众劳动热情的增强,为创造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提供保障。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也体现在劳模精神当中,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其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得劳动异化的问题逐渐凸显。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则充分体现了劳模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辛勤劳动与锲而不舍,尤其是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劳模精神显得更加重要。

二、“工匠精神”背景下“劳模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丰富理论体系

人的自身意识世界的对象化,体现在劳动的整个过程当中,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为满足精神与物质需求提供保障。以“劳动产生美”和“劳动展现人之本性”等为基础,劳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扬,并为相关理论体系的逐渐丰富提供了保障。劳动主体构成由于劳模精神的存在而得到有效拓展。无论是精神生产者、物质生产者,还是组织管理者与配套服务者等,都是劳模精神的主体。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更加重视劳动者的创造能力、知识能力与管理能力,这也受到了社会经济私营模式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当中,对于劳动有明确的划分,比如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非生产性劳动与生产性劳动等等。而在新时期劳模精神的发展当中,其基本内涵发生了一定变化,对于各种形式劳动的认可程度普遍提升。

(二)展现德育示范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比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等,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一定的偏差。而劳模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则能够展现其德育示范的价值,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当中。尤其是在当前工匠精神背景下,劳模精神更加重视对生产效率与质量的追求,通过精益求精与精雕细琢不断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为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奠定基础。劳模精神的推行,能够有效消除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比如不劳而获和投机取巧思想,促进我国生产力与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满足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

(三)践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

广泛培育与自觉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关键点。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够在精神与物质生产当中落实劳模精神的要求,促进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统一性与和谐性,在一定成度上依赖于劳动的实践活动。在当代劳模精神的指引下,我国劳动人民能够更加充满干劲,致力于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劳动实践的过程更具凝聚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新时代到来之际,社会矛盾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劳模精神的提出与推行,则能够有效缓解各类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劳模精神能够为社会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将推动“中国梦”的快速实现。

三、结语

实践性、发展性、民本性和民族性,是劳模精神的基本科学内涵,在当前社会发展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当中,劳模精神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异。劳模精神在全社会的推行与发扬,能够促进理论体系的丰富,并起到良好的德育教化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浚,田鹏颖.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培育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09):98-102.

[2] 张祝平.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内涵、传承及其弘扬路径[J].学习论坛,2019(06):27-32.

[3] 王海亮.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4] 南海.论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劳模精神概念间的关系[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2):5-8.

[5] 田鹏颖,王圆圆.论劳模精神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5):520-526.

[6] 刘文,张以哲.劳模精神培育与价值引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价值引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7(05):110-111.

基金项目:文章系天津市一般课题“新时代“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ⅩⅧ4157;文章为天津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年度科研课题《“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劳动观”教育的路径探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HXB2019B090;文章为2019年天津市教育工作重点调研课题《关于创新劳动和实践育人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DY-20193022。

作者简介:王力超(1990- ),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劳模精神科学内涵当代价值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促进振兴发展的对策研究
浅析企业如何弘扬劳模精神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启示
“美丽宁波”的科学内涵及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