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渐进式培养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

2020-05-09陈玲霞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4期
关键词:渐进式信息素养高职院校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必备的素养之一,构建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渐进式培养方式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接着重点分析了信息素养内涵和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信息素养入学教育—信息素养基础课程教育—信息素养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网络选修课拓展教育”分阶段渐进式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最后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构筑了保障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渐进式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 。教育部在2018年4月13日颁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文件明确了要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作为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便捷,积极探索新背景下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途径,并构筑相应的保障机制。

一、文献综述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之后,信息素养的内涵便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得到扩展,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基于信息获取、加工、处理技术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其中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始于1996年,从信息素养的内涵、特点,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入手,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融入更多的时尚元素。学者陈晓红(2016)、刘霞(2017)认为,依据美国 ACRL新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和元素养理论得出,信息素养教育应包括认知和行为层面的基础内容、元认知层面等较高层次内容,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高层次内容。张长海(2016)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在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教学中,应融入跨学科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张莉(2017)探索新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提出要增加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2.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1)通识(学分)课程模式和嵌入整合教育模式。学者认为信息素养课程教育可以采用一次性嵌入、分阶段嵌入(包括可扩展嵌入、分层嵌入)、全程性嵌入教学方法。

(2)信息素养教育中融入MOOC、微課等先进教学资源。潘燕桃等(2014)在对国内外信息素养慕课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应开发的慕课资源;叶小娇等(2014)提出构建微课平台来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思路,以便更好地适应个性化、碎片化学习需要。

(3)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田稷等(2015)构建融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用户行为习惯的改变的多层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张洁等(2014)、郭军(2019)认为应分析师生信息行为特征,提出顺应教学个性化和以读者为中心的信息素养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宋雯雯(2013)以ERP工程师的工作过程为例,提出将学习内容分为若干学习领域穿插岗位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实施方案。

3.高职信息素养教育

学者关注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侧重于实践的探索,刘春(2017)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检索过程为情境、以检索报告为成果、以素养能力为测验指标的“信息检索”教学模式;张惠芳(2018)提出建立培养机制、优化培养模式、采用分层教学措施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陈美娟(2018)提出了构建移动端和传统方式的过程评价应结合数据分析评价的信息素养课堂评价体系。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比国内起步早,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信息素养的内涵。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Doyle于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重新对信息素养进行了全面的解析。二是信息素养教育标准的界定。2015年,ACRL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将新媒体技术环境下信息主体批判性获取、浏览、评价、生产和分享信息所具备的素养和技能的“元素养”作为高校信息素养的新定位。此外,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制定《信息素养教育结果评估大纲》《学生学习信息素养标准》等学生信息素养的九项标准。三是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设计。美国将信息素养教育分为独立课教学、课外教学、课中教学和课内教学四种方式;日本在1985年颁布的《学习指导要点》中将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纳入各学科教学中。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外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较为深入,研究层面由培养模式等宏观层面向数据素养、元素养等微观层面转变,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了新时代的元素。而国内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还多停留在理论和自主探索阶段,没有上升到国家法规层面,尤其是高职院校,没有相关政策的支持,从而使得对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视不够,没有提出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教学情况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信息

素养的重要性

(一)信息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

“互联网+”的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求职的过程中都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快速、准确地收集、筛选、加工和输出信息,并准确鉴定网络信息的真伪,从而实现高效地学习;便捷地生活;愉快地求职。

(二)信息素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法宝”

“互联网+”环境下,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学习途径十分便捷,学习形式更加多样,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高职院校学生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除了自我约束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实现高效利用图书资源库获取专业信息,借助网络查找专业知识,并借助网络课程资源实现自主学习,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拓展。

(三)信息素养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信息素养已经被许多国家列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并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互联网的教学资源,良好的信息意识,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高尚的信息道德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渐进式培养模式

(一)模式的提出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高,这与学生自身素质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与高职院校重视不够有关,比如系统开设信息素养课程的高职院校比例很少,多途径的信息素养教育更少。信息素养作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得到显著提升,因此构建渐进式的培养模式,才能让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渐进式培养模式是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借助便捷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将信息素养培养分为“信息素养入学教育—信息素养基础课程教育—信息素养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网络选修课拓展教育”四个渐进式阶段,实现学生信息素养从“认知—基础—提升—升华”的螺旋式上升,从而培养“信息素养基础知识扎实、信息道德好、信息检索能力过硬,专业能力全面”的学生信息素养。

(二)模式的实施

1.信息素养入学教育

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后,由图书馆负责新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从图书馆的职责介绍,利用图书馆及资源库查找信息的技巧,信息意识的养成,信息道德的遵守等方面入手。图书馆还可以举办一到两次全校性的信息素养知识竞赛、演讲或讲座等主题活动,充分提升全校学生对信息素养的认知。

2.信息素养基础课程教育

高职院校应开设一门针对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课程,比如“信息素养概论”或“信息素养基础”这方面的课程,由图书馆的教师负责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学习、生活、求职中信息素养的知识,信息检索工具种类,掌握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熟悉信息处理的流程和方法,从而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知识和应用能力。

3.信息素养融入专业课程教育

一是要明确信息素养融入到具体专业核心课程时的名称。可以由学校教务处牵头以教改项目立项的方式保障信息素养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的顺利落地。由图书馆工作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制定,融入信息素养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并完善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和考核标准。二是由专业课教师承担融入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由专业教师根据共同制定的课程标准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主要教授学生掌握学科前沿信息知识、信息素养在专业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4.网络选修课拓展教育

高职院校在完成前面三个阶段的信息素养线下教学任务后,对信息素养就会有相应的认识和掌握。这时就可利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超星尔雅等线上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开展信息素养拓展教育,让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学生可根据专业情况、兴趣爱好、发展方向来选修一门信息素养方面的网络课程,如中山大学潘燕桃教授的“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等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学生线上选修信息素养课程,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巩固信息素养知识。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渐进式培养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响应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构筑保障机制,以保障信息素养渐进式培养模式的落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学校层面:制定渐进式的学生信息素养制度

一是高职院校应明确规定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信息素养渐进式培养计划,由教务处负责统筹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融入信息素养的专业课程名称;二是加大对图书馆信息素养基础课程教学设备和资源的投入,采购计算机设备,购买中国学术知网、读秀等网络资源库,以保障信息素养基础课程教学的有序开展。三是采用教改项目立项的方式保障专业课程融入信息素养的实施。通过教改项目立项,给与承担相关课程的图书馆和院系的专业教师政策支持,保证信息素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有序进行。

(二)教师层面:多途径提升任课教师信息素养

为了有效解决图书馆教师除完成馆内日常工作外承担信息素养相关课程的教学的精力不够的情况,可组建图书馆工作人员承担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以壮大信息素养的教学队伍、优化师资结构。构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保障机制:

1.图书馆负责组织校内培训

由图书馆的信息素养专业教师开展信息素养校内培训,主要可以培训信息意识、技术应用能力等,以提高信息素养教学团队的图书馆资源及相关工具性软件的操作能力。

2.制定教师外出培训交流

制定培训计划,将教师派到信息素养教育领先的院校或相关机构进行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信息交流,以达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水平,加强院校间的沟通。

3.网络课程的学习

鼓励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信息素养相关课程,以便掌握前沿动态、把握信息素养发展的方向,提升信息素养。

(三)学生层面:引导学生信息素养的自我养成

信息素养是一门实践性课程,除信息检索技能可通过课堂教学来提升之外,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则需要学生长久的锻炼才能养成,学生层面从“学生—班级—辅导员”构筑保障机制。一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应养成自主提升信息素养的意识,利用互联网了解信息素养法律法规、自主利用搜索引擎、网络数据库、网络课程资源等来提升信息素养能力。二是形成班级同学相互提升的氛围。班级同学之间相互监督,培养学生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三是辅导员的协助巩固提升。辅导员通过言传身教,充分利用微信、QQ群等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意识观、提升信息道德素养。

总之,“互联網+”背景下,通过实施信息素养的渐进式培养,从而实现信息向知识转化、知识向能力升华、能力向技术转化的飞跃,以实现信息素养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服务、就业加码,提高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生存、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十三五”重视“互联网+” 互联网将成国家战略[EB/OL].http://www. huaxia.com/tslj/flsj/wh/2015/11/4608089.html,2018-4-18.

[2]陆春吉,任慧玲,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对我国医学信息检索课教学框架构建的启示[J].数字图书馆论,2016,(7).

[3]百度百科.信息素养[EB/OL].https://baike.baidu.com/

item/信息素养/937143?fr= aladdin,2018-4-18.

[4]黄玥,李洪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8).

[5]张惠芳.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对策探讨——基于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现状调查的启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18).

编辑∕杨波

作者简介:陈玲霞(1982-),女,湖南麻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素养、档案信息化。

猜你喜欢

渐进式信息素养高职院校
基本收入的理论构想与渐进式实现路径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轻熟女“渐进式”省钱保养计划
渐进式教学在泌尿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