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市民健康促进的“体医融合”模式应用研究
——以厦门市归侨、侨眷为例

2020-05-09陈秋斌

体育科学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侨眷归侨

陈秋斌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归侨、侨眷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与世界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是维护世界和平及促进世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有力推动者。厦门作为闻名中外的侨乡,生活着大量的归侨侨眷,关注他们的健康有利于促进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沟通与交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他们的健康理应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是对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维护与促进各族人民的健康作为新时期党和各级政府的行动纲领,提出了体医融合促进各族人民健康等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包括归侨侨眷在内的厦门各界群众的身体健康有着积极而现实的价值与意义。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厦门市部分归侨、侨眷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国内外有关体育与医疗的相关文献与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对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同安区的部分归侨、侨眷进行有关体育与健康的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20份,回收96份,回收率80 %。其中有效问卷86份,有效率89.6 %。

2 结果与分析

2.1 厦门市归侨、侨眷健康现状的调查

厦门市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居住着许多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状态的归侨、侨眷,他们与海外华侨华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联系海外华侨华裔、凝聚侨心侨力、招商引资引智、联络乡情乡谊、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也是各级政府组织、侨联侨办及其他社会各界应该重视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水平是否达标,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海内外有着重要的影响,理应引起医疗、教育、侨务等职能部门及基层政府的重视与关注。我们通过对居住在厦门市岛内外城区及农村的86名18岁以上归侨侨眷的抽样调查发现(表1):患高血压的归侨侨眷占比达到25.4 %,高于全国成年人常模,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分别达到26.4 %和24.5 %;患糖尿病的归侨侨眷占比达到13.1 %;患肥胖症的归侨侨眷占比达13.9 %;患骨质疏松的归侨侨眷达11.2 %,其中50岁以上的归侨侨眷患骨质疏松的比例高达21.3 %,女性占比明显高于男性。

表1 厦门市归侨、侨眷健康、亚健康现状调查表(n=86)

2.2 厦门市归侨、侨眷健康及保健知识的调查

掌握预防及减少疾病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居民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素养与人的教育水平、认知、年龄、居住地、性别及社会的健康知识普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间接反映出公众的健康水平及生活品质的高低。通过对厦门市城乡86名18岁以上归侨侨眷的抽样调查发现(表2):仍然有将近一半的归侨侨眷认为生病(如感冒)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输液,其中知识水平较低、年龄较高的归侨侨眷持该观点的比例较高,这也是目前我国过量使用抗生素的真实写照;有超过半数的归侨侨眷了解接种疫苗是阻断传染病的有效途径,其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青年归侨侨眷对待接种疫苗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接受度;有高达92.4 %的归侨侨眷知道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其中居住在城市社区的归侨侨眷及年轻归侨侨眷对此知识基本全部知晓;有将近一半的归侨侨眷了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预防及治疗途径,其中正确掌握高血压标准的归侨侨眷比例高达67.7 %,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的归侨侨眷知晓率达95,7 %;但是对有关抑郁症、焦虑症等相关心理疾病的了解率相对较低,认为心理问题是一种病必须及时看医生的归侨侨眷比例只有46.9 %,大部分中老年或农村患者对心理疾病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和缺少必要的治疗;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损伤如开放性骨折、出血等急症的归侨侨眷分别达到57.5 %和76.1 %;只有15.3 %的归侨侨眷能够正确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

2.3 厦门市归侨、侨眷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体力活动不足已经成为21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体育运动与人的身心健康关系密切,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降低血压、血糖、血脂,减轻体重,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也可以作为治疗疾病的辅助手段。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认知水平、经济压力、生活习惯、体育场地设施等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公众体育健身习惯的养成面临诸多困难。通过对厦门市部分城乡归侨侨眷的体育运动现状调查发现(表3):每周锻炼一次、每次锻炼30分钟的归侨侨眷占被调查人数的19.8 %;每周锻炼2次、每次30分钟的归侨侨眷占被调查人数的17.4 %;每周锻炼3次、每次30分钟的归侨侨眷占比为26.7 %;而基本不锻炼的人数占比高达36 %,其中,20—49岁年龄段的中青年人群锻炼率明显偏低。通过调查发现(表4):影响厦门市归侨侨眷体育锻炼的原因中,不感兴趣占比达48.8 %;没有时间占比57.0 %;没有合适的场地设施占比38.4 %;没有体育活动经费支持占比28.0 %;没有指导教师占比31.4 %;缺乏组织管理的占比34.9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很多人忙于生计,缺乏闲暇时间导致锻炼时间偏少。当然,也有部分中青年自认为自己的身体足够强壮而放松体育运动,殊不知为日后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表2 厦门市归侨侨眷健康知识调查表(n=86)

表3 厦门市归侨侨眷每周体育活动频数调查表(n=86)

表4 影响厦门市归侨侨眷体育活动主要因素调查表(可多选)(n=86)

3 “体医融合”促进厦门市归侨、侨眷健康的对策

3.1 加强“体医融合”对健康促进的宣传与教育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行以预防为中心的“主动、自主型”健康干预理念和方式,并提出了“体医融合”的健康促进新理念。长期以来,公众对健康或医疗的认知更多停留在患病就医上,对体育运动能够预防或改善身体健康的认知不足。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尤其是卫生、医疗、教育、宣传等部门应加强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关于“体医融合”主题的宣传,让公众更多了解体医结合的价值及途径。社区、学校、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有关健康促进机构应该通过讲座、社区书院、网络、报刊、电视等对居民进行体医融合的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归侨侨眷的宣传教育工作。

3.2 加强对厦门市归侨、侨眷健康管理的场地、设施、经费、人员等投入

针对厦门市归侨侨眷健康现状,政府及社会各界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归侨侨眷健康的管理,可以在归侨侨眷相对集中的区域如鼓浪屿、思明老城区、华侨新村、竹坝华侨农场等地区加大运动场地设施、运动器材的投入;配备足够数量的有经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强对居民的体育运动及健身的科学指导;保证政府有相对稳定的经费投入,也可以动员各级涉侨组织或企业、个人捐钱捐物,建立类似“体育基金”“健康基金”的经费筹集机构,以保障体医融合机制的高效运行;医院或社区医疗中心可以在归侨侨眷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立医疗点,方便归侨侨眷身心疾病的治疗与提供运动康复指导,定期不定期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及体医融合指导;加大“运动处方师”的培养力度,以实际行动践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主动健康理念及方式;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健康指导机构或体育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体医融合”的具体实施;招募有经验的医疗、教育、体育机构的专业人士组成志愿者组织,定期或不定期服务社区归侨侨眷,对他们进行健康及体医融合的指导。通过以上办法,旨在经过3~5年的努力,让归侨侨眷切实体会到体医结合对健康带来的实际好处,从而积极融入到健康中国的时代潮流中。

3.3 “体医融合”对厦门市归侨、侨眷防未病的策略

3.3.1 普及“预防为主”的健康、保健知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的健康问题也层出不穷,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脑血管病变、肥胖、癌症、心理障碍等疾病日益高发,严重影响到国民的生活品质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医疗水平、提升国民的健康素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新时代课题之一。有效转变国民的生活观念、改变百姓的生活方式,重视疾病的预防与干预、具备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与技能,是提高国民身心健康水平、提高百姓生活品质的有力保障。政府及各级涉侨组织可以通过社区、学校、医疗机构或者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对归侨侨眷开展“预防为主”的健康和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开办健康科普讲座,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微信等媒介强化对归侨侨眷的防未病健康教育,使他们正确掌握防未病的健康、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变传统观念,提升健康素养。

3.3.2 体育锻炼的分类指导

要充分重视体育运动对“防未病”的作用,各级涉侨组织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或组织志愿服务的方式在社区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运动指导;也可以通过运动处方师根据归侨侨眷的实际,结合重点人群如针对老年人、亚健康人群、青少年的健康状况进行运动训练或运动干预;也可以通过建立运动APP、运动大数据平台进行运动与健康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有效指导归侨侨眷科学运动与健身;可以为归侨侨眷设置个性化的健身方案,指导他(她)们科学健身;各级学校及体育组织可以开放体育场地设施,为归侨侨眷运动健身提供方便;运动处方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院所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归侨侨眷提供更好的健康健身指导。

3.3.3 健康档案的建设

健康档案是归侨侨眷过去或现在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通过测量、检查、观察、记录形成的有关个体健康的数据、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相关材料,是健康诊断及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1],也是促进归侨侨眷健康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集归侨侨眷个人的成长背景材料、体检材料、既往病史、心理健康材料、体育运动材料、生活习惯等材料,运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归侨侨眷有效的健康档案,为日后的疾病预防、健康诊断、健康干预、疾病治疗、运动健身指导提供依据。

3.4 “体医融合”对厦门市归侨、侨眷治已病的策略

3.4.1 体育运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

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CVD)患病人数约2.9亿,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其中脑卒中患病人数约1 300万,冠心病约1 100万,心衰约450万,风湿性心脏病约250万,先天性心脏病约200万。在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仍占首位。2015年,农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5.01 %和42.61 %,也就是说“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2]。有研究表明,通过6周以上有氧运动,可以有效提高心脏泵血功能,促进冠状动脉侧肢循环形成,减少冠状动脉管壁胆固醇的沉积,增加心肌毛细血管的密度,提高血红蛋白释放氧的能力[3]。因此,运动常常作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治疗后康复的重要手段。

3.4.2 体育运动对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等慢病的干预

高血压是指安静时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达到或超过140 mmHg和90 mmHg。高血压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危险的增加以及中风、心力衰竭、外周动脉疾病和慢性疾病的发生。高血压患者除了药物控制外,控盐、控油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辅助治疗的手段之一,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可以使高血压病人安静血压降低5~7 mmHg,运动还可降低次大强度运动中的血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或功能减弱引起的以空腹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一组代谢性疾病。持续升高的血糖水平使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微血管疾病及神经系统危险。2型糖尿病人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可以通过有规律的运动改善糖耐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值,对于1型糖尿病病人和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病人,提高规律运动亦能降低胰岛素需要量。1型、2型糖尿病病人运动的其他好处包括改善心脑血管和身心状态,参加有规律的运动也可以防止高危险人群发展成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是指血脂和脂蛋白浓度异常,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甘油三脂浓度增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下降时,我们可称之为脂代谢紊乱。脂代谢异常会在血管内皮引起动脉硬化,增加冠心病、心梗、脑梗等血管狭窄或阻塞性疾病的风险。降胆固醇质量和改变生活方式对脂代谢紊乱病人十分重要,为没有并发症的脂代谢紊乱病人制定的运动处方与健康成年人的处方非常相似,只是对脂代谢紊乱的病人应更强调体重管理。

3.4.3 体育运动对肥胖的干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超重及肥胖已经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肥胖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问题息息相关,是导致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全球著名肥胖问题与营养专家、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跨学科肥胖症研究中心主任巴里·波普金2012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在2000年因肥胖带来的间接经济负担已经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58 %,他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超过8.7 %[4]。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运动和其他增加能量消耗的活动方式可降低体重,可以减少初始体重的9 %~10 %,同时,运动可以防止体重的反弹[3]。

3.4.4 体育运动对骨质疏松的干预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密度(BMD)降低、骨组织微细结构变化,并伴随骨折易感性增加为特征的骨组织疾病。骨质疏松将给病人和社会造成明显的负担,50及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重点人群。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群的三大高发病之一,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体育活动可以增加生长发育期的峰值骨量,减缓由于年龄老化引起的骨量丢失,通过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减少跌倒危险等方面的作用来减少骨质疏松骨折的危险。因此,体育活动在骨质疏松的一级、二级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活动也可以减少髋关节和椎骨骨折的风险,增加髋部和脊柱的骨密度,减缓骨质丢失。

3.4.5 体育运动对心理障碍的干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竞争的加剧,公众所承受的压力也大大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有研究数据表明,根据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算: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人,其中1 600万人是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其余大多数为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障碍患者。我国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达17.5 %,其中抑郁障碍患病率3.59 %,焦虑障碍患病率4.98 %,总体呈上升趋势[5]。相关研究与实践证明,体育运动对于预防与治疗心理障碍有有效而独特的作用,不但可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对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改善情绪和心境、改善睡眠品质、促进多巴胺分泌等有积极作用。体育运动是改善心理疾病,提高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侨眷归侨
侨眷焦治稼:“古渡诗人”的家国情
“九零后”老归侨陈汉民:与时代同呼吸的家国情怀
侨眷帮扶让空巢老人不“空心”
弘报国家风 为归侨楷模——访南京秦淮区老归侨胡鸿飞先生
侨胞侨眷老当益壮 坚持18年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红豆侨屋:让侨眷感受家的温暖
老归侨谢美英忆述“过番”往事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老归侨晒少年“文物”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