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焦虑情绪成因之研究

2020-05-06熊少青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

熊少青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市场出现许多新媒体互动平台。新媒体的存在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大学生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对于社会心态,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且现代生活节奏快,大学生产生社会焦虑是发展过程中必然问题,应给予足够重视和处理。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其社会焦虑原因,找到引发源头,才能够进行有效处理。挖掘大学生社会焦虑深层原因并采取可行方式进行缓解,有助于将社会焦虑问题不断减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基于此,应該对此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原因,理性发声,促进对社会焦虑积极疏导,避免出现社会恐慌。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社会焦虑;教育疏导

【中图分类号】 G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0)02-0043-03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等条文的下发,一再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指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专业机构建设、“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协同机制等长效手段,目的都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大学生社会焦虑问题依然存在,该问题是一个时代命题和社会命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不仅要以政策作为导向,更要深入问题的本身,挖掘其潜在原因,才能将政策指导落实在“病症要害”处。按照对象来说,大学生社会焦虑成因是由个体成因和社会成因所决定的,个体成因集中在经济条件、情感生活、就业压力等方面,而社会成因集中在网络舆情、社会现实、人际关系等方面,这两者也是文章所要重点阐述的,以便为缓解大学生社会焦虑提供方向,维系社会安定和谐。

一、经济条件压抑消费需求

社会主义快速发展催生了多样化消费形式。对于大学生而言,消费形式多样,包含娱乐消费、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交际消费、投资消费等,这些消费都需要金钱加以支撑。根据移动记账APP挖财记账发布的《2019年大学生消费报告》显示,大学生生活支出高达53.6%,其中包含餐饮38.9%和购物14.7%,而社交支出占比为21.0%,等等。在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上,排行前三的北京、上海、杭州突破2000元大关,分别为2400元/月、2300元/月、2250元/月,其中最低的西安大学生每月消费也达到了1500元/月,若是以2019年公布的北京、上海、杭州最低工资标准2200元/月、2480元/月、1500元/月,除了上海的,其他都难以满足其实际消费需求,而这都是针对工薪阶层而言的,无经济收入来源的大学生更是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依靠家庭经济苦苦支撑。从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感受到经济压力后,部分大学生践行了兼职工作,以此满足自身消费需求。而大部分学生是没有兼职觉悟的,过着刷信用卡、用花呗等超前消费来满足自身消费需求,一旦到了还债时间就会焦头烂额,甚至落入网贷圈套,这也是为何近些年来大学生网贷事件频出的重要原因。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大学生各种不方便,诸如看视频要钱、学习资料要钱、请朋友吃饭要钱等,“钱”限制了大学生自由行动,压抑着其喘不过气来,易产生焦躁不安、恐惧失眠、郁郁寡欢等负面情绪,社会焦躁由此产生。

从新媒体角度来看,重点在于网贷消费营销诱引大学生掉入消费陷阱、网贷圈套。一个原因是消费诱惑。新媒体下消费产品层出不穷,花样百出,各种服装产品、科技产品等通过公众号、百家号、微博号等新媒体进行内容营销,通过文字信息、图片展示、视频介绍等给予大学生巨大的消费诱惑。存在较强的攀比心、新奇心的大学生,经不起诱惑就产生了花呗提前预支、京东白条提前预支等情况。超前消费意味要“借贷还款”,一旦资不抵债,其身心煎熬,社会焦虑随之产生。另一个原因是攀比心态。在大学生群体中,攀比心态尤为重要,女生爱打扮,服装、化妆品、首饰等就成了相互比较的资本;男孩爱游戏,电脑、游戏装备、手机等也成了相互比较的资本。攀比心理在大学生内心滋生,虽是无形,却是致命,是拜金主义惹下的祸端。如南京某大学生许某攀比炫富,不堪网贷重负,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湖北某大学生为买手机贷3万元滚成70多万元负债;等等。这些鲜明的贷款事件很大程度上是部分网贷平台借助新媒体弱化还款通知,博得大学生眼球,以便谋求经济利益。诸如有钱花以“超低利率”(1000元借1天需0.2元,日息低至0.02%)“分期还款”(1、3、6、12、24期还款)为噱头,吸引大学生,却将隐性的每次分期手续费、复利翻滚等规定进行隐藏,其手续费每月都有几百,复利翻滚更为厉害。新媒体俨然成为网贷诱导的一个平台,使大学生深陷网贷泥潭,催债信息更是将其推入自责惶恐、担忧焦虑负面情绪的深渊,这也是社会焦虑产生的一个原因。

二、就业压力挑战人生抉择

大学生就业压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大众一直关注的问题,工作岗位包分配制度被取消,改用大学生自主寻找就业创业岗位制度,压力也随之产生。具体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上,第一点,竞争基数大。根据2019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信息显示,2019年毕业生人数高达834万人,比2018年人数多出14万,如此规模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一岗难求已经成为现实问题,单说公务员岗位,每年都出现一千多人抢一个岗位的情况,除此之外,上市公司、事业单位、基层工作等岗位也成为大学生争相竞争的岗位。岗位基数大,跨专业竞争明显是大学生就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加上部分考研未成的大学生人数,合适岗位难得也成为郁结在毕业生心中的心病。在面对家长、师友、前辈等人的考问时,社会焦虑情绪会不断加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第二点,专业技能缺失。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不匹配一直以来是大众吐槽我国教育的诟病,这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成果还未显现有关,也与陈旧教育体系残留有关。专业技能缺失,职业生涯规划不明也成为大部分毕业生在面对岗位面试难以启齿的重要原因。在一次又一次的面试淘汰的情况下,简单的“还有下一份工作等着”“你是最棒”等自我安慰或者他人鼓励的话语也会成为毕业生眼中的“讽刺”,心里郁结,惶恐不安,随之而来的“你都毕业了,还要拿家里的钱吗”的心底考问以及传统挫折教育的批判,使得其在家里家外都是惶恐不安,对社会人事物表现出极致的社会焦躁情绪。第三点,工资需求过高。根据2019年5-11月58同城深入651所高校,对20多万高校大学生进行调研工作,其公布的大学生期望薪资报告显示,大学生平均期望薪资为7409元/月,而根据梧桐果公布的2019届大学生实际薪酬报告显示,5k-7k占比43.29%,3k-5k占比为30.64%,3k以下的占比7.72%,明显绝大部分是与期望薪资不匹配的。换言之,大部分毕业生对于企业开出工资薪酬是不满意的,加上部分企业还存在无加班费、无五险一金等情况,跳槽、不将就也是部分大学生深陷就业难而难以自拔。这种现实和期望不匹配的问题冲击着毕业生的心理,社会焦躁情绪也会随着产生。

三、学业尽头扼杀情感生活

“毕业意味着失业”“毕业意味着分手”这两句网络流行语并不是空缺来风,尤其是后一句,其产生的压力如泰山压顶,气喘吁吁。压力一,住所问题。恋爱的两人是否在一个地方工作,是否愿意住在要将就的出租房中,是否能够配备所用家具电器,租金水费电费交付由谁交等问题,都容易导致恋爱的兩人出现意见分歧问题。压力二,工资问题。恋爱的两人工资是统一保管还是各自保管,生活支出费用是由男方主导还是共同主导,一方有工资另一方无工资所产生位阶不平等问题,孝敬双方长辈的工资支出是否相同等等问题也影响着恋爱双方。压力三,情感问题。应酬带来的情感忠贞问题、信息未及时回带来的冷战问题、有异性朋友带来质疑问题等,恋爱双方处理不当都可能有情感危机。压力四,婚姻问题。是否有车有房,是否要购买三金,订婚或者结婚方式是采用传统方式还是西方方式,结婚之后是否与父母居住,孩子诞生所产生抚养、教育等问题,种种给恋爱双方带来无穷的心理压力。在新媒体背景下,这些传统问题依然存在,更是延伸出一些新媒体相关问题,诸如逢年过节发红包是否到位、维护恋爱空间或者恋爱相册是否符合心意、手机解锁密码是否双方坦诚布公、P图是否专业、购物车是否清空等等,更是进一步考验双方的情感。尽管上述问题大多是“钱”的问题,正所谓“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仍考验着彼此情感,容易引发逃避心理、焦躁心理,唯一的解决方式需要双方平心静气地面对,共同鼓励、共同扶持。

四、残酷现实碾压梦想初衷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在上思想政治课程的时候,在谈到梦想时都能侃侃而谈,部分大学生更是应用新媒体下的QQ、微信等记录追逐梦想心得体验,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梦想和现实差距巨大。根据2017年林洁等人在豆丁网公布的《关于阻碍梦想实现因素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90%以上的中青年现实工作与理想工作不一致,究其原因,障碍在于现实条件和物质色彩占比达到92%。现实和梦想相悖,究其原因而言,一是物质诱惑。现实工作薪资待遇高于理想的,为了生存和发展,放弃梦想,退而求其次,归根结底,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是条件有限。由于人际关系受限、物质条件受限、个人能力受限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梦想可望而不可及。三是规划缺失。有梦想却无规划是大学生比较常见问题,无经验、无模板、无指引也就决定了“梦想就是梦和想”。四是认识不足。部分大学生对于梦想认识不足,只看到偶像的成功,没看到偶像成功前的狼狈,结果一接触梦想职业,在心中大打折扣。诸如作家、企业家、老板等职业,都是从小到大的过程,需要持之于恒,坚持不懈,不忘初心,这要让大学生从基层做起,难以接受。

五、难处人际限制发展通道

大学生属于刚步入社会的新人,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心得。处理人际关系方式由大学期间简单化向复杂化、多样化、科技化转变,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上面,明显与社会摸爬滚打的人员有差距,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功利过重。在人际关系处理的过程中,将个人利益放在了交往之上,其目的过于冷血,忽视和未考虑他人感受。第二,性格冲动。与在当下浮躁网络环境所呈现的一样,大学生受到低俗网络文化的影响,普遍存在粗暴脾气,不管大事小事都容易引发冲突。第三,独特身份。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是有父母帮助又想摆脱父母的边缘人,直接影响身心健康。第四,封闭交往。大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容易让自己的思想情感隐藏,缺乏真实感也就难以维系人际关系。第五,爱面子。始终贯彻所谓的“知错改错死不认错”的原则,极易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加重社会焦虑感。由于大学生在个性、脾气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粗暴性,使得其人际关系难以深交,在当下中国“交情为王”的时代,自然会影响其前途的发展,这也容易让大学生产生社会焦虑,影响其身心健康。

六、结语

总之,社会转型期,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存在着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引发社焦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的社会时期产生的焦虑内容也是存在着差异。从最初关注经济发展,忧心个人基本生活需求,到面对社会快速发展,担心自身价值得不到施展。如果长时间都是以这样的情况发展,并且得不到积极的教育疏导,会让大学生的社会焦虑一直都处于增长趋势。所以,需要在改变的过程中,准确把握社会焦虑的内容,注重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及时研究解决方法,化解大学生社会焦虑并提高其社会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李宸.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社会焦虑问题的探究[J].管理观察,2018(27):58-59.

[2]任亮宝,陈吉翔.大学生社会焦虑与集群行为的关系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9(2):38-42.

[3]袁爱清,孙强.媒介视野中的社会焦虑及疏导研究[J].新闻界,2017(8):75-80.

[4]王建玲.我国大学生社会焦虑问题研究述评[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2):192-196.

猜你喜欢

新媒体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