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帮助引导家庭教育中实现家校共育

2020-05-06林雄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32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沟通引导

林雄

【摘要】处在新时代的教育向学校、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极其重要,对孩子的影响极其巨大,是老师无法替代的。然而,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苦于知识、经验、能力、方法等等的短板,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束手无策。家长需要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帮助和指引,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角度看,学校的教育资源、教师的专业能力应该与家长的配合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则应善用即时通讯工具、善用家长会平台、善用单独约谈契机强化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实现家校共育的良好态势。

【关键词】 沟通;引导;家校共育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所言的“孟母三迁”典故堪称家庭教育的经典。当下,教育进入新时代,国家对家风建设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极其重要,对孩子的影响极其巨大,是老师无法替代的。

然而,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苦于育儿知识、经验、能力、方法等等的短板,还有思想、观念、三观等与处在身心极速变化的孩子之间的差异甚至隔阂,让许多父母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束手无策。孩子的成长受到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学校小环境的影响,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角度审视,学校的教育资源、教师的专业能力应该与家长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家校共育的良好态势。

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批批学生送往理想的彼岸。作为老师,在发现学生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更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和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发现学生问题背后的问题,与家长形成合力。许多研究表明,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是一个问题家庭。所以,老师还要帮助、引导家长,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可能来自家长自身的问题,培养家长的能力,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家校合作共育是一个恒久的命题,只有家长和老师一起努力,才能教好学生,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地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既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做好引路人,更要關注家庭教育状况,从帮助家长育儿成长方向入手,做好引导人。落实家校合作共育的途径方法不胜枚举,此处,笔者结合多年担任班主任的经验,谈三点看法。

一、善用即时通讯工具

信息时代信息社会,智能手机、微信、QQ、校训通等通讯工具和即时信息平台正以迅猛的态势改变着学校、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也改变着家长、老师和学生的生活方式。家长和老师科学、有序、高效地使用到这些工具和平台,更方便家校的联系与沟通。这样的便利性,让家长未必与老师面对面,比较容易缓解尴尬情绪、焦虑心情,甚至抗拒心理;让家长即时获取孩子的情况,比较容易避免家长托辞老师没有约见家长而不了解情况的情形,克服对老师的片面依赖和应付心理,做到与老师更良好地即时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使家校沟通更有效。

使用即时通讯工具会在网络上留下使用痕迹,这就要求老师在反映问题、表达意见想法时要注意斟酌词语,避免言辞过急、过激、不当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或者造成家长的不适。有一些意见不方便或者感觉家长不容易接受的,可以在家长群里做普及性的建议,让其他家长参与谈论,形成共识,使得家长容易改变自己的观念。例如,有些家长对学生的管教还是单一的要求成绩,对学生的心理不是很重视。老师从学生平时的表现得知学生心理问题更严重,和家长沟通后发现家长并不是很重视时,可以在家长群里引起话题,引导其他家长进行讨论这种典型现象,让家长在侧面理解老师想表达的意思,家长就会慢慢地接受和改变自己的观念。又如,如果家长有问题也可以在家长群发问,老师在回复说明的时候可以让其他家长也知道情况,避免重复沟通,浪费时间。

老师可以借助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获取教育资源的便捷性,针对性地向家长推送文章、案例、讲座、视频等资源,构筑班级“网上家长学校”。例如,对于班级里的某些普遍现象,对于和家长交流中发现的比较常见问题,老师一方面应该及时在家长群表达自己的意见,及时把问题扼杀在襁褓之中;老师还可以在家长群里,及时告诉家长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措施,以便家长理解老师的教育方式,更好地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更可以推送符合教育规律的网络教育资源给家长,让家长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又如,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前、期中期末考后,借助即时通讯工具平台的网络会议功能,在家长群召开质量分析会、学情分析会,对学生一个学期以来的表现作总结,以及展望下个学期整体目标,让家长觉得老师是尊重家长,把家长当成重要的合作伙伴,希望一起合作把学生教育好。及时通讯工具能增加家长会以外的沟通机会,做到及时、积极地和家长沟通,有想法及时沟通,有疑问误会及时澄清,有问题及时解决。家长信任老师,老师树立威信,沟通、配合、合作,达到更好的家校教育效果。

二、善用家长会平台

传统型的家长会一般作用是告诉家长学生的学习成绩、班级建设、表彰信息等情况,基于现代化信息沟通工具基本普及的状况下,这些信息平时家长就已经知道,留在家长会解决意义不大。那么,家长会是不是失去了意义?当然不是,信息化时代下的家长会作用在于老师和家长面对面沟通,让家长和老师能直观地感受到彼此的情感、态度、教育观。家长会的重点是把重要问题,希望家长重视理解的问题好好地解释说明,真正回归“家长学校”原点。

老师应该要有演讲的准备,要通过自己的讲演去感染家长,去传递自己的想法、信念、决心;要去激励家长,鼓舞家长,让他们明白老师,信服老师,配合老师。另外,一些需要家长知晓、配合完成的,对于家长来说是复杂的和可能存在大量问题的工作,家长会是沟通交流最好契机。比如,广州市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少家长因不清楚具体情况而表现焦虑和提出很多疑虑,在微信、QQ上解释起来费时费力,本人召集了两次家长会,一次让家长拿着规章条例,一次让家长拿着具体填写的本子,通过“家长提问——我解释”的方式清楚明晰地解决了问题。同时,在家长会后及时建立专题讨论群,让家长们能够及时提问、互相解答,增进沟通,比较好地解决了问题。另外,家长会上,班主任还可以邀请教育理念和老师相近相同的家长做讲演或分享,身边的榜样让家长们能更好地理解老师的理念,接受和信服老师的指导,做好家校配合工作。

三、善用单独约谈契机

对于单个学生的问题,通常都需要约谈家长或者家访。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了解家长的心态、心理预期以及其他情况。不少老师都会遇到这么一些问题:有些家长对于家校合作的教育形式没有概念和思想认识,没有意识到家校教育的重要作用;有些家长不重视家校沟通合作,觉得教育就交给老师,自己的改变和参与的意愿不强甚至没有;有些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不能尽力教育学生;有些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目标只有成绩……家长的不得法、不主动甚至不配合,使得家校合作教育效果低,更可能起到反效果。此时就要求老师积极主动地和家长沟通,引导家长说明家庭情况,以同理心表达对学生问题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对学生教育的意愿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本能和需要。老师的关键是摆正心态,而不是一开始就认定家长有问题,觉得家长不懂教育,一味要求家长按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

单独约谈不同于上述两种方式,更倾向于个性化、特殊化。老师应该鼓励家长多讲、学会倾听,理解他们的难处和家庭条件,同时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进行微調,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家庭家长的需求,让他们觉得被重视、被认真对待,才能更好地配合老师的工作。老师在了解到家长教育观念和现实教育问题后,应该适当提供帮助,使家长能够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比如:有家长反映学生在家里没有学习动力,学习拖拉,我会建议家长留出学生自己掌控的时间,不要什么都帮学生安排好,以至于没有动力。甚至允许学生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用手机作为奖励,这时家长会担心学生失控沉迷手机问题,我会帮助家长和学生达成协议,同时在学生不遵守协议,家长投诉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批评管教,以此协助家长在家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上述三法都是多年班主任工作摸索、反思和积累的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家校合作、家校教育才是真正完备的教育结构,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才能共育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应社会的发展,家长需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孩子的变化步伐,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老师需要持续帮助引导家长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积极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工作。只要老师用心,家长助力,就一定能够让教师、家长、学生“同心、同步、同向”,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进共赢。

参考文献:

[1]唐景枫.基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家校合作共育策略探究[J].成才路,2019(35):98-99.

[2]王明,朱知慧.学校变革视域下的家长参与:内涵、困境与突破[J].当代教育科学,2019(12):60-65.

[3]董其荣.多元开放 和谐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74.

[4]唐莉敏.走进家庭,走进学生——浅谈新时期的家校合作艺术[J].才智,2019(36):196.

[5]何立根.让微信成为家校合力育德的新平台[J].学周刊,2020(02):164.

[6]秦超.初中家校群中家校关系的困境与突围[J].教书育人,2019(35):61-62.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沟通引导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