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心种诗的少女

2020-05-06马铃薯兄弟

青春 2020年5期
关键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作者

马铃薯兄弟

蔡欣翊2004年生于北京,四岁开始“写”诗——她口述,大人记录。从小学开始自己动手写诗和小说,2017年开始,每天至少写一首中文诗,这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2018年起,蔡欣翊开始学习用英文写诗,迄今已经有数十首。

蔡欣翊一路名校,2019年考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在“元培班”同级那批尖子生中,她的成绩稳居前五。迷恋写作的少年在校园里并不鲜见,但迷恋写作同时又学业骄人的,却不普遍,蔡欣翊就属于这类并不普遍的既品学兼优又迷恋写作的少年。

蔡欣翊写诗得益于幼年即开始的文学阅读。起初的阅读以诗歌、故事、小说为主,后来,她又对哲学、心理学发生了浓厚兴趣。在诗歌阅读方面,她对李白、苏东坡、歌德、泰戈尔和叶芝等诗人的作品情有独钟,小说阅读方面,则读了欧·亨利、卡夫卡、芥川龙之介、毛姆、杰克·伦敦等作家的大量作品,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是她的所爱。大师的经典之作滋育了她的心灵,开拓了她的眼界,同时也养成了她亲近文字的习惯,进而启发她动手表达。当然,要成为诗人、作家,仅仅依靠阅读是不够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对于一个少年来说,读万卷书固难达到,行万里路则更难企及。但是,对一个有志于写作的少年而言,尽可能地通过阅读汲取养分,尽可能地拓展自己的生活视野,却是无法省略的功课。生活无处不在,成人世界有成人世界的生活,少年儿童有少年儿童的生活,彼此之间既有区别,同时也有关联和交错,只要有意,只要留心,少年的视野中也可以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生活万花筒。同时值得强调的是,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自我无疑也是观察的对象,关注内心、审视和表达自我,是诗歌写作的天然的命题之一。

蔡欣翊就是一个既勤于阅读,也勤于观察、思考并关注内心的少年写作者。她的诗反映校园生活,表达成长的快乐,放飞青春的遐思,抒写亲情、同学友情;当然,也不回避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苦恼乃至反叛。所有这些侧面,呈现出了一个少年诗人生活与心灵的立体感。

蔡欣翊的诗自由、轻灵、清新,时有奇思妙想和让人眼睛一亮的意象。有一首题为《印象》的小诗如此写道:“树木伪装成火苗/在烟雾弥漫的城市中燃烧。”看起来非常简单、直观,但却具有相当不简单的意涵,“树木伪装成火苗”这个意象,可激发出丰富的审美联想。“昨天一朵云/在她楼下的树上/挂住了”(《惊奇》)这首小诗表面看起来仅是对物象的客观描写,但果真如此嗎?“云”是什么?是真实的云,还是一种比喻?抑或仅仅是对一种错觉或幻觉的传达?作者通过“挂在树上的云”这个意象,写出了一种“意味”,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因此把一种惊奇感传达给了读者。篇幅虽短,意味却不单薄。在蔡欣翊的诗中,这类灵动的诗句不乏其例。她似乎擅长通过对一些细小、特别的事物、景物的表现(有时是变形的表达),传达出自己细微的心思。通过用心的构思、新颖的角度、灵气的语言表达,弥补了因阅历不足而造成的某些短板,支起了一个少年诗人建构中的诗歌木屋。

在《种诗》中,作者写道:“我一个人在笔记本上/种着诗/作为原料的东西太少了/我甚至怀疑自己有没有种子/只有天空/水/和云……”文字间透出对个人积累存在某种缺失的怀疑和惶惑感。这是一种清醒和自惕。“少年情怀总是诗”,作为励志固无不可,但若将少年情怀与诗画上等号,却可能误人子弟。必须承认,诗歌的写作是一种专业,除了情怀、热爱,还需要艰苦的修为。艺无止境。希望立志做诗人的蔡欣翊善待初心,珍重才华,不断地汲取养分、不断地磨练诗艺,不断超越,在写诗的路上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作者
越努力,越幸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阅读是行万里路的明灯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全家过年抢红包
“行万里路”的意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3则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