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土地上老黄牛
——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刘拴成

2020-04-29李海鸿

金秋 2020年21期
关键词:红土

※文/李海鸿

2019年1月27日,时令虽是冬日,但对于铜川市印台区退休干部刘拴成来说,捧着刚刚出版的《邵家沟村志》,他的内心充满了欣慰和暖意。从2017年着手谋划,到2018年年底成稿,再到如今出版,这本近18万字的村志,倾注了一位古稀老者对于故土家园深沉的爱恋,完成了他回报故乡养育恩情的心愿,更让世人看到了一个老党员积极作为、奉献社会的无私情怀。

邵家沟村位于陕西省子午岭山区腹地,行政区划隶属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红土镇因城南老番山土是红颜色而得名。1944年6月,刘拴成在这里出生,1961年6月,他从铜川师范毕业后任小学教师。1982年2月起,历任红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镇党委书记。1987年4月,调任广阳镇党委书记。1995年5月,从广阳镇党委书记岗位上调至区政协,任副主席兼统战部长。2004年6月退休回乡。

——生于红土,长于印台,大半生和土地、庄稼、乡邻打交道,故土的一草一木陪伴着刘拴成成长,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路给了他扶持关爱,让他无论身在何处、身居何职,都无时无刻不深切感受着一方水土独有的世故人情,世态冷暖。离岗回乡,“想在有生之年为家乡做点什么或者留点什么”的念头悄然萌生。就在此时,村支书找到他,和他谈起村里想要编撰村志的打算,正在物色合适的人选,刘拴成心下欢喜,随即应承了下来。

应承是应承了,但真要主编一本像样的村志,对刘拴成而言“的确把难做扎了!”虽说他生于邵家沟、长期在红土镇工作,对家乡掌故风俗从小就耳濡目染,又是很多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加之在区、乡镇机关工作多年,视野开阔,眼界不俗,可编史修志,自古以来就是地方的政治与文化大事。而志书不比其他书稿文集,可谓包罗万象,凡一地建置沿革、疆域变迁、气象灾异、户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民族、宗教、民风民情、名胜古迹、方言艺文、人物、奇闻轶事、神话传说等皆可入载;修志之时,往往时过境迁,修志者要面临广泛搜集资料、查阅典籍、实地考察、走访当事人,认真考订、甄别取舍等诸多问题。刘拴成要编的村志,虽然较乡镇志、县(区)志等更大范围的志书涵盖地域小,但由于受制于社会环境、文化条件、动员能力和落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第一手资料往往更匮乏,系统化整理的难度自是不小。

面对村上一没资金,自己身边和手头没有太多可供查阅的史料这块“硬骨头”,年过70的刘拴成迎难而上,决意打一场“攻坚战”。为了克服资料缺失、无从下手的困难,他翻山越岭,徒步走访遍布各自然村年长的知情人,主持召开各个层面的座谈会,同时,不断地往返区档案局、图书馆。编写过程中,他既要综合从各方面搜集到的资料,又结合自己对过往的记忆,认真梳理、考证、校验和编纂。有段时间,面对一大堆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资料,他连续多日都写不出一个字。迷茫、苦闷、无助,几乎要半途而废。他一度很是自责,觉得自己水平太低、知识面太窄,急切时连临时想抱个“佛脚”都没有。他平复了心情,整理了思绪,在心里对自己说了句“决不能退却!”马上又着手继续干了起来。

为了更好地将编写村志“这件光荣而又艰巨的大事”进行下去,刘拴成“借梯子上楼”,先后聘请了焦席珍、袁根民、丁勤孝、雒茂荣、刘斌、闫芳、程莉娜等多位熟悉农村工作和民间文化并有相当文字功底的朋友帮忙。经过强大“专家团”的“会诊”指点,刘拴成的心中和笔下豁然开朗,工作顺畅许多。他白天继续收集资料,晚上熬夜整理、归纳、分类,不会用电脑,他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写,常常一写就到大半夜……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12月,他终于完成了印台区第一部村志的编撰。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而血脉得以世代传承。作为一部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昔日田园相望的乡村记忆正日渐离我们远去的时代背景下,《邵家沟村史》无疑很好地抢救挖掘和保护传承了日渐稀缺的乡土基因,自觉担负起为乡村文明赓续香火的责任。于此,刘拴成确实做了一件无愧先辈、不负后世的大好事。

退休后,除了主编《邵家沟村志》外,刘拴成还就红土古城墙的抢救和保护进行多次呼吁,最终引起了区镇领导的重视,也因此,他被区上评为“文保”先进个人。

叶落归根,人老返乡,普通人的故土情结,在刘拴成身上表现得更为浓烈。退休后,他没有像很多人一样留在城镇过起养花弄草的自在日子,而是很快就把自己的党组织关系主动转到村上,重新回到熟悉的故乡,走到乡亲们中间,过起鸡犬相闻的农家生活。在邵家沟,无论谁家遇到红白喜事,一准会看到刘拴成忙里忙外的身影。无论过去他当过多大的“官”,在乡亲们面前,没有放不下的身段,他喜欢和张王李赵打趣,粗声大气地闲谈。他总说:“我本来就是农家出身,干嘛要‘忘本’?再说,我老了,能帮大家什么忙?做什么大事?顶多是动动嘴,把乡亲的事组织好,不至忙乱,少点浪费罢了。”

退休生活上,刘拴成将自己等同为一名普通群众,但思想上,一名老党员的觉悟让他没有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群众。平时,只要党支部开展学习活动,他都积极参加,踊跃发言,谈心得,谈观点,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就群众增收致富和村上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不少符合当地实际、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他积极主动地向年轻干部无私地传授自己多年的从政经验,让他们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好地为乡亲们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他还利用支部的“党员活动日”和党员们一起为村上的发展提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就村上如何搞好工作,他经常性地同现任支部书记沟通、商量、交换意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厌其烦、不图回报地向村干部出主意、谋点子、想办法,为村上的发展和村民致富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刘拴成平日里爱好不多,闲时读党报党刊、看电视新闻,是他多年来坚持不懈的生活习惯。他说,我退休了,但思想不能滑坡,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更加努力地搞好自身的政治学习。要不然,真的就落伍了,跟时代脱节了,成“睁眼瞎”了。

国家脱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刘拴成也一直为此积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2017年前后,他所在的邵家沟村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村里有贫困户43户111人,其中慢性病患者、丧失劳动能力者比重较高,脱贫难度大。看到贫困乡亲日子过得艰难,刘拴成心里很是着急,总想方设法要为他们做点事情。和在职人员实实在在的人力、物力、财力、技能帮扶相比,刘拴成的扶助更多来自精神上的鼓励,他频繁探访、加油鼓劲,适时进行生产监督提醒等,无形中给了贫困户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力量。对于贫困户中的个别弱势家庭,他捐助钱物帮其渡过难关。村上有个杨姓贫困户,家里有3口人,其中两人属于精神智障,家境很是糟糕。为帮助他给妻子看病,刘拴成和其他党员一起踊跃捐款,替他们分担实际困难。村上还有一个患有白血病的郭姓群众,虽然嫁至山西,但一直住在娘家。为帮其看病,刘拴成自己捐款不说,还动员孙子和外孙也一起捐款。没想到,小范围的一次祖孙两代捐助,竟然带动了周边更多群众伸出了友爱之手,汇聚的爱心捐款切实帮了这户贫困群众的大忙。

如果说帮助贫困户是“善心”“爱心”所使,那么调处邻里纠纷,就充分显示了刘拴成的“热心”。人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刘拴成还就爱管别人的家务事:身处农村,邻里间为一点小事争个嘴、吵个架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往深里讲,邻里间的小纠纷、小矛盾却常常直接影响着一方的稳定与和谐。看到邻里不和,闹了别扭,刘拴成自然不能置身事外,只做一个袖手旁观的“吃瓜群众”。村上有一户人家,老汉性子直、脾气大,平日里不光常和老伴争吵,还屡屡与大儿媳闹矛盾,搞得家庭生活很不温馨和谐。有一次,老两口闹矛盾,老汉竟负气出走去了铜川,家里人四处寻不见,很是着急,怕出意外。得知这一情况,刘拴成刚好人在铜川,便留心帮着打探。那天外出办事,竟在街上见到了老汉,一把拉住,细问究竟。得知老汉一人在三里洞矿山上找了个临时住所,既不安全,生活上也很是孤苦,便几次三番好言相劝,最终帮着老汉回到家中。怕老汉回家后再生事端,刘拴成又几次到其家中探望,把一家人召集到一块,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每一位家庭成员的优缺点,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进行劝导。此后,这家人和睦相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2020年暑热难耐的8月的一天,我在铜川市印台区如约见到刘拴成时,精神矍铄的他其实正忙着校正一沓书稿:因为《邵家沟村志》的编撰出版,影响到了周围的一些乡村,开始有人着手编撰村志,而他手里的书稿正是相邻的陈炉镇那坡村退休干部交付于他,要他“帮帮忙,把把文史关,看看有无硬伤”。76岁的老人笑言“自己是个熟练工”,仿佛对为此要伏案日久所付出的辛劳不以为然。

岁月老了刘拴成,让他成了识途而返的“老黄牛”,而那深藏心间的爱恋,却如一壶历久弥香的烈酒,四散着醉人的醇美。古稀之年,没有偃旗息鼓,而是大张旗鼓,为故乡、为百姓、为政府、为一地建设献智出力,于匆忙、辛劳中打造着一个多彩、充实的别样晚年。

——红土有幸,刘拴成无憾!

猜你喜欢

红土
不同基质配比对长寿花生长和开花的影响
西藏塔巴村陶瓷的探索与研究
朽木颂
红土泥塑与园本文化的融合及创新
风和老麻豆(外一首)
湛江红土诗社举办成立三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红土镍矿冶炼工艺研究现状及发展
咏杏花
失眠记
我为红土宾川唱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