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赞成公筷出现在家庭的餐桌上吗?

2020-04-29

金秋 2020年21期
关键词:夹菜公筷家庭成员

前段时间,看到媒体都在倡议使用公筷,张淼觉得很有必要。为此,当天晚饭前,她就准备好了公筷,并叮嘱家人吃饭的时候用公筷夹菜。吃饭的时候,婆婆拿自己的筷子夹菜时,张淼下意识地喊了一声:“夹菜时用公筷。”婆婆马上把脸拉了下来,大声说道:“一家人吃饭用什么公筷,这样还不如不吃!”说罢,婆婆把碗一摔,离开了餐桌。

张淼说起自己在家里推行公筷惹出的麻烦,一脸无奈。她说:“之所以使用公筷,是因为我希望家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公婆却认为我嫌弃他们,一气之下回老家了。”

近期关于在家是否使用公筷引发人们热议,不少老人对使用公筷持有反对意见,总觉得用公筷见外伤感情。

现在处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不少地方发起倡议希望大家吃饭使用公筷公勺,许多餐厅也积极响应号召,为顾客提供公筷公勺,很多人也认识到了使用公筷是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但是,在家里使用公筷的人似乎并不多。

你是怎么看待公筷的?你赞成公筷出现在家庭的餐桌上吗?请看本期来自读者的观点。

正方

郭元鹏:“家庭公筷”的倡导,何以与“餐饮公筷”的倡导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待遇”。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一个锅里摸勺子”的传统习惯早就融入了血液,融入了习惯的“根深蒂固”。在人们看来,一家人是最亲密的,在家庭里使用公筷,显得没有了亲情,感觉家人之间生分了。还有人认为:一家人在一起接触的时间很长,不仅是就餐的时候在接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接触,只是使用“家庭公筷”对于疾病的预防等等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在一个房子里生活,在一张床上睡觉,坐在一起看电视,面对面说话交流,不都会传播细菌和病毒吗?“吃饭的时候”不接触了,“其他的时候”依然接触,使用“家庭公筷”与不使用“家庭公筷”有多大区别?

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也没有道理。细菌和病毒传播,“一起就餐”是主要传播方式,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其中“一起就餐”导致的疾病传播占据了不小数量。因此,使用“家庭公筷”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我们能够接受“家庭成员各自使用毛巾”,也理应能接受“家庭成员使用公筷”这种方式。

郝雪梅:对“家庭公筷”的“天然拒绝”,还是传统观念导致的。比如,我们有“用自己筷子给别人夹菜”的习惯,我们一直认为“给别人夹菜”是一种文明的礼节,是一种热情的表达。父母给儿女“夹菜”,儿女给父母“夹菜”,家里来了客人也是“夹菜”表达热烈欢迎的心情。而实际上这是不好的习惯。这种沿袭已久的“用自己筷子给别人夹菜”,曾经是我们的“好习惯”,而如今随着观念的进步,很多人都认识到这是一种“坏习惯”,“用自己筷子给别人夹菜”也就越来越少了。这说明一点,对于一些传统习惯而言,不过是“习惯成自然”而已。

家里就餐,在菜碟中挑选自己爱吃的食物,用嘴吹凉勺子里的汤喂给孩子……合餐是中国人当下一种比较普遍的宴饮方式,看起来满满的亲情,却给病菌带去了大量传播的机会。其实,使用“家庭公筷”也是这样的道理,我们一直都是“一双筷子打天下”已经习惯成自然了,突然改变了,总是会感到“怪怪的”,而只要我们接受了“家庭公筷”的方式,久而久之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公筷进家庭,需要再快一点。“家庭公筷”需要习惯成自然。

张淳艺:与餐馆饭店相比,家庭推行公筷难度要大得多。一方面,一些家庭成员尤其是老年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公筷都是和外人在一起才会用到的,自己家人彼此知根知底,用公筷显得生分和见外。另一方面,不少人自认身体健康,用公筷既没有必要,也是对于自己的不信任和歧视。鉴于此,公筷进家庭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像报道中,儿媳直接把公筷摆上餐桌,并在婆婆拿自己筷子夹菜时出言制止,很容易让婆婆下不来台,拂袖而去。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做好铺垫,让家人对公筷有一个了解的过程,等到家庭成员对于使用公筷形成共识后,再考虑推行。

首先,向家人做好公筷知识宣传。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向公众详解家庭卫生消毒重点时,就专门强调家庭用餐应使用公筷。杭州市疾控中心做过实验,使用公筷和不使用,菌落相差有的高达250倍。让家人通过报纸、杂志和网络了解到这些知识,有助于提高其对于公筷的认同感。其次,让家人感受使用公筷氛围。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带老人到周围使用公筷的家庭中拜访就餐,让老人看到大家都在用,并非自己家故意搞特殊。在家中推行公筷伊始,晚辈要率先带头使用,用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长辈。渐渐地,老人们就会习惯成自然,成为公筷的支持者。

王金娟:我是支持公筷在家庭餐桌上使用的,我们家公筷使用快一年了,并得到家人的认可。公筷出现在家庭餐桌上,亲情不会因为使用公筷就消失。吃得健康,吃得文明,才会吃出感情。随着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使用公筷,已成为当下文明用餐新时尚,预防交叉感染、传染病,为健康做铺垫,何乐而不为。

等等:首都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保证外出聚餐用“公筷公勺”,先从家里吃饭做起。“这不是矫情,也不是生分,而是为了每个人舌尖上的文明。”推广使用公筷,变疫情为益情。虽然难,希望大家共同履行这份文明的约定。

反方

王传涛:我觉得,家庭里使用公筷并不太容易得到推广,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能不能的问题。中国人的习惯就是家庭聚餐,聚餐就是热闹,而且,家庭成员之间是没有任何隔阂和芥蒂的,使用公筷就意味着改变这种心理,提高一些心理戒备,这显然不符合国人家庭心理;二是有没有必要即有什么样的效果的问题。或许许多人会认为,使用公筷可能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传染,但是,面对新冠病毒这样的传染性强的疫情,需要做的是隔离,是不聚餐,而不是使不使用公筷的问题。

小鱼:在家是否使用公筷近日引发人们热议,经调查,85%的被访者表示不使用,原因有三,没必要、很麻烦、怕伤了家人心。很多保守的老人之所以反对,大多是因为他们认为一家人吃饭用公筷是一种伤感情的行为。本来吃饭是一件快快乐乐的事情,但用上了公筷,如果很想吃某道菜,就必须等别人用完公筷才能夹菜,那样的过程确实很煎熬。被访者认为在家使用公筷“太见外、太矫情了!小时候,父母嚼碎食物喂你吃,你不也一样长现在这么大吗?如今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吃饭,为何要用公筷?何况又不是在外面与其他人一起吃,家里人的健康状况都了解。父母年龄大了,如果说为了卫生在家用公筷,他们会很寒心的!”

青衫:因为疫情的原因,使用公筷的呼声越来越高了。可咱们中国人最大的幸福就是一家人和和美美坐在一起吃饭,最好的关系就是“一个碗吃饭”的关系。现在忽然说这样吃饭不卫生?我们吃了几千年,都安然无恙,为什么忽然就不卫生了。更何况一家人,自己的亲人,大家知根知底,都没有传染病,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细菌和病毒,从手机屏幕到电脑键盘,从水龙头到门把手……它们无处不在,防不胜防。就算用了公筷,碗筷不还是在一块洗吗?我认为在家人身体都健康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使用公筷,以免造成家庭不和睦。

一蓑烟雨:中国人讲究“合”文化,团圆,圆满,都是深入人心的传统观念。吃饭也一样,如果一人一桌,似乎就没有吃饭的氛围和乐趣了。公筷无法走进每一户家庭的原因,看似是不同的卫生习惯,其实,还是不同的文化背景。父辈的受教育年代和饮食习惯,与子女差异显著。他们有自己的坚持和想法,儿女们接受了新时代的教育,提出一种更卫生吃饭的方式,也无可厚非。不过,一旦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闹僵的情况。中国人历来的饮食习惯,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这是一种亲情的体现,提出用公筷,实在有点伤害家人的感情。

猜你喜欢

夹菜公筷家庭成员
长公筷 传递爱
用公筷吃饭
公筷来我家
用公筷
身体传送带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筷子上的爱
筷子上的爱
胖子的童年
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