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江苏按察使查文经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行状简述

2020-04-28陈丽雯

名城绘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史料

陈丽雯

摘要:太平天国战争初期,查文经任江苏按察使,在丰北协办河工。当太平军攻克南京、定鼎江南后,查文经又督队参与扬州、淮安一带的军事行动。再赴常州,主办江南大营粮台事务,此后基本与第二次江南大营相始终。通过梳理其宦迹行状,可大致看出当时清代官僚的细节特点,加深对晚清军政窳败的具体认识。

关键词:太平天国;查文经;窳败;史料

一、早年经历

查文经,1796年生人,籍贯湖北京山。1822年由廪生中举,复于1826年考中进士,分配到户部任职。1835年“补河南司主事兼捐纳房主稿,充则例馆纂修”。1839年担任“己亥科顺天乡试同考官”。次年京察一等,发往江苏,历任常州、苏州、江宁等知府,并署任常镇道、盐巡道、徐州道及江宁布政使等职。1847年11月,“调补淮扬道办理天津海运事宜”,后“因南河吴城七堡启闭未能如法”被革职。[1]1850年11月初,福建按察使苏敬衡因病解任,清廷遂擢授查文经该职。[2]

1851年10月,清廷调查文经“随同两江总督陆建瀛办理丰北河工”,旋改任江苏按察使。但查文经襄办河工期间遭人弹劾,清廷将其交部议处后与甘肃按察使倪良耀对调。1852年10月,经陆建瀛与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联衔保奏查文经“熟悉工程,任劳任怨”,清廷“准其仍留南河,帮办堵筑事宜。”

但此时太平军已夺得岳阳,长江形势骤紧。清廷命陆建瀛赴上游布防,“责成杨以增督同查文经,竭力妥办。并饬该镇道等认真弹压稽查,务须趁此天气晴和、料物充足之时催令进占,克期合龙。查文经亦两次派办河工,责无旁贷。傥再因循误事,朕惟杨以增、查文经是问。”因战事紧张,清廷“日盼合龙”,为此多次下诏催促,但其时“风雪交作,淌凌凝冻”,工程进度受阻。

1853年3月,因太平军兵临南京,江宁布政使祁宿藻病亡于围城中,清廷升倪良耀为江宁布政使,查文经重任江苏按察使。不久丰工合龙,清廷在丢失南京后总算有了条值得庆幸消息。于是以“查文经襄办大工,始终奋勉,更能认真稽核、节省钱粮,著加恩开复处分,并赏戴花翎。”旋即,清廷“以河东河道总督福济为漕运总督,未到任前以江苏按察使查文经暂行护理。”

5月底,太平军出师“扫北”,清廷命查文经“巡查黄河口岸”,严防太平天国北伐军渡黄,这是查文经参与军务的起点。此后查文经在安徽巡抚周天爵、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雷以諴等人的奏请下,开始管理粮台事务。[3]6月初,查文经奏请派员“将淮河船只全数收入(洪泽)湖东束清坝一带,免致为贼所得。”上谕嘉许,旋即命其“帮办江苏防剿事宜”。[4]不久,查文经“带漕标、徐州镇各兵,并派参将冯景尼带寿春勇、参将师长镳带淮勇”,[5]加入清江北大营围攻太平军据守的扬州。

7月,丰工堵口出现松动,清廷震怒,斥责“查文经虽已離工次,其从前督办草率,咎实难辞,着拔去花翎,仍交部议处。”为此查文经上奏辩白,称“丰北西坝尾工程系丰北厅营承办,徐州道验收之工,非大工各员承办之工。查文经离工次时尚存银十九万余两、钱五万余串、正料八百堆、绳缆以数万计,草石木堆积甚多,并非无银无料。惟因徐州道王梦龄见好属员,擅将大工要款挪作他用,以致大汛时抢险无资。河臣所称人力难施之处亦有不实。”[6]清廷复查后基本同意了查文经的意见,未再追究此事。

10月,查文经通过钦差大臣、江南大营主帅向荣上奏条陈,呈请清廷“东西梁山宜驻重兵,速募战舰”,“夺回五龙山、北固山等处炮台”,广募江北之民充勇及确保饷源。据其自述“以上四条,多臣踪迹所至,悉其要害,阅历所经,穷其弊薮,敢据管见所及,冒昧直陈”。面对前线纷至沓来的败报,咸丰帝接到此奏多少还是有些欣慰的,于是朱批:“所奏俱甚是,朕即降旨饬令速办。”

到当年底,太平天国为抽调兵力增强北方战场,决定弃守扬州,以该部组建北伐援军。为此,派出丞相赖汉英率军增援扬州。12月24日,赖汉英部击破扬州东路的清军长围,参将冯景尼、师长镳,盐知事张翊国等相继溃败,扬子桥、施家桥清营均陷。太平天国扬州守军最终突围转进,江北大营仅得空城。因当时查文经所部就在东线,故清廷将查文经“革职戴罪自效”。[7]

二、总办粮台

1856年4月17日,太平军一破江北大营,收复扬州。向荣即派陕西提督邓绍良往援,并在奏报中称许查文经“勇往明干,熟悉地利,即饬招募素所亲信之勇五百名,随同邓绍良前往,和衷商办,以期战守皆有把握。”[8]到8月,因常州团练、劝捐等事宜受阻,有议“拟请饬令已革臬司查文经专司督办”,“破除情面、添致绅士,必能揆度合府情形,次第讲求,以臻尽善。”清廷命两江总督怡良复按后批准。

1857年初,继任江南大营主帅和春奏请派员会办江南大营粮台事务,怡良遂命查文经前往。但查“系革职人员,呼应不灵。”怡良为此奏请“赏给顶带,以资镇压。”但清廷此时尚对其表现不满,指出“该革员并无别项劳绩,辄因派办粮台遽请加顶,亦属迁就。”当年4月,清廷命加强江南团练,查文经负责“苏州、松江、泰州”一带。直到1859年初,清廷才正式“赏前任江苏按察使查文经道衔,接办江南粮台事务。”[9]

所谓“粮台”是清代战时军需供应的专设临时机构,主要负责前线军营的粮饷支放及统计核算,所需粮饷由朝廷协调拨解,并由六部负责统筹奏销。但清代自乾隆朝后期开始,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全国各地起义不断,在在皆需用兵筹饷。太平天国战争更是中国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历时十八年,遍及十八省。仅就太平天国战争前两年来看,清廷就耗银二千五百余万两,户部所存仅二十二万七千余两。军费无着,清廷只得允许诸将就地筹饷。因此湘军统帅曾国藩才说:“此时天下大乱,吾辈行军,必须亲自筹饷,不可仰食他人。”按规定,就地筹饷也要向户部奏销,但各省督抚为进一步控制地方财权,总是千方百计地少题少奏、不题不奏,将财政交由自己控制的粮台管理,甚至截留必须上交的京饷,隔省筹款、后勤供应,都非本人亲故不可。[10]

具体到查文经所在的江南大营粮台,即是保障清江南大营的后勤机构。江南大营是清廷为争夺南京而专设的重兵集团,也是清廷寄予厚望所在,故拨饷最优。据1853年7月统计:“向荣军营兵勇一万七千八百名,已拨饷银二百三十万两,现在未报起程银一百七十余万两”。清廷还曾寄谕向荣:“江(苏)、安(徽)两省州县库存银两仓储谷石,均准该大臣提用。”但随着清廷户部存银的耗尽,1854年后江南大营的饷银供应便日趋拮据。[11]1856年6月20日,太平军一破江南大营,向荣率部败退丹阳,原有粮台账册、结存粮饷等皆为太平军缴获,粮台主办按察使衔彭玉雯也因年老体衰无法任事,于是查文经被派往粮台当差。而随着太平天国内部“天京事变”的爆发,攻守态势发生逆转,江南大营得以暂时逃脱覆灭命运。清廷复命何桂清接篆两江总督负责后勤保障。何桂清手下理财能员王有龄敏锐意识到上海为重要商埠,税厘畅旺,若加整顿必可负担江南大营饷需。这才有1857年7月,何桂清派查文经会同王有龄整顿上海捐务之举。[12]

经此办理,江南大营的军饷供应算是趋于稳定。但清代军政窳败此时已深入骨髓,积重难返。1860年5月6日,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随即开始东征,并在丹阳聚歼了江南大营主力,苏南大震。

何桂清阵脚大乱,急欲逃避兵锋。查文经揣摩何桂清之意,“挈诸司道薛焕、王朝纶、英禄联衔禀请退保苏州”。何桂清“得禀牍大喜,即拜疏言和春已至常州,军务仍归督办,臣即驻苏州筹饷接济。”查文经自己则“以护送饷银为辞,先一日登舟去。城中文武皆奔散,惟通判诺穆欢布兀坐危城中。诸军闻总督走,宵熸悉奔苏、杭,纵火劫杀,为贼前导。”时人笔记当时情形云:

已革臬台查文经办理粮台,因前曾为常州知府,民颇信之。一日骑骡回城,周麾而呼云:“我在此,与民共守,切勿搬移。”乃即晚已轻骑出城,令随员带饷银逃至常熟,寻见制台,一路由刘河口赴沪。当时常州寄库之银,尚有四十万,尽为贼有。

据说查文经此前还“会局缮城守具,拆附郭民房,而南城外汤氏楼,高逼城堞,以贿得不拆。”凡此种种,无不遭至苏南士绅痛恨,纷纷詈骂“江南官属自监司至牧令,一皆以承望风旨,媚上迎合为务,至国计民生之休戚,概视之蔑如也。故一旦有事,各相率弃去,习为固然。”[13]

6月,江南团练趁太平军进攻上海之机夺占江阴,清廷妄图以此为起点夺回苏南。遂命江北清军立即调兵进驻,并要求查文经负责江阴清军饷需,可“在上海关库各款先行提解水师军饷,源源接济。不得藉词推诿,致干重咎。”

7月,逃到上海的何桂清、查文经等人惊魂未定,奏称“江北吃紧,已饬查文经与记名总兵曾秉忠,先带师船往高宝邵伯湖一带会商防剿。”清廷洞若观火,一针见血地指出“查文经系专办江南粮台之员,陈欠新饷岂能归于无着。非何桂清心已昏愦,即系该员自为脱身之计。着薛焕迅速追回,饬令清理江南粮台事务。”清廷似乎也觉察到江南官员已难当重任,旋即命署江苏巡抚薛焕传令查文经“清理经手事务,另拣妥员,于江(都)、甘(泉)一带择地安设江南粮台。”

此后,查文经又因饷银拨解问题与署苏松太道吴煦发生矛盾,无饷可筹。清廷遂以其经办粮台时“难保无任意冒销之弊,查文经着即革职,由薛焕严密访查有无藉端虚冒情事,并饬令将从前经手收支各款交代清楚,如有含混侵蚀情弊,即着严行参办。”[14]至此,查文经的宦海沉浮算是到头了。

三、残局

清廷在查办查文经后发现,其所经手“账目相符,仍开复原衔”。1868年,查文经告老回籍。次年7月,他递禀时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表示愿捐资家乡书院。其中云:

因本邑迭遭贼扰兵燹,遗黎亟资教养,承先人遗命,情愿捐出田地三百五十余石;又,地十九形并九块、松柴山十八形,分别建立书院、义庄、家塾;并查得江汉、晴川两书院经费支绌,复愿捐田地一百一十余石,以资膏火。综计所捐田地共值银二万四千七百余两。

李鸿章在查核后为此专门上折称:

查士民人等,或养恤孤贫,或捐资赡族,助赈荒歉,实于地方有裨。捐至千两以上者,例得请旨给银建坊。……鄂省被匪之后,民穷俗敝,一切义举鲜有作兴。该院不吝厚资,力筹久远,实足以风厉末俗,激发善心,似应量予施恩,以期观感。

当时清廷刚刚敉平捻军起义,朝野内外气氛轻松,遂于8月8日传旨:“查文经著赏给二品顶戴”。[15]

1871年,查文经逝世,享年七十有六。由其同鄉晚辈、吏部尚书单懋谦撰写的墓志铭评论其:“外任三十余年,备尝甘苦,宠辱弗惊,旋里之后,自奉仍安儒素。”[16]

参考文献: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清代官员履历全编》3,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170~171页。

[2]《清文宗实录》(以下简称《咸丰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18。

[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第241、520页。

[4]《咸丰实录》,卷41、64、71、72、80、84、89、91、92、94。

[5]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史料汇编》(以下简称《史料汇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第18页。

[6]《咸丰实录》,卷97、102。

[7]《史料汇编》,第2898~2900、374页。

[8]《史料汇编》,第3178页。

[9] 《咸丰实录》,卷203、272。

[10] 郭松义、李新达、李尚英:《清朝典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第453页。

[11] 陈崇桥、张玉田:《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第120~121页。

[12]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吴煦档案选编》6,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第222页。

[13] 《史料汇编》,第1142、2023、7319、7309页。

[14] 《咸丰实录》,卷318、319、321、323。

[15] 戴逸、顾廷龙:《李鸿章全集》奏议3,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第472页。

[16] 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文徵》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第23~24页。

(作者单位: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史料
浅析新沂市博物馆馆藏两件清代晚期文物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清末西方人眼中的太平天国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的政治影射内涵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太平天国也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