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命天子

2020-04-27龚舒琴

金山 2020年4期
关键词:东乡庙会民俗

龚舒琴

王命日子登圌山是东乡境内一个最大也最富民俗意义的活动。这个日子在清明后一天。这一天,无论年长年少,无论天气如何,东乡人都会伙伙约约登圌山。四面八方,乡民如潮般涌来。最鼎盛时,一座海拔不足200米的山上,一天之中,创下15万人次登山的惊人记录。而在山脚下,一个热闹的乡村集市更是被各式摊位、杂耍挤得水泄不通。

这个习俗传承了多久,没有人说得清。而且,名称也一直饱受争议。官方称之为“黄明集”。但尴尬的是,无论官方标注、称号如何更换,在东乡,当地老百姓依旧说成是“wáng  ming日子”。如同被念了几千年的“圌qú山”被纠正为“chuí”,但乡人依旧不改一样。

追本溯源,中国农村庙会的成因大多起源于祭祀。农耕时代,源于对上天超自然神力和祖宗的敬畏,从帝王到百姓,烧香祭祀成了他们最自然、最虔诚的和先祖沟通的方式。伴随着香火的鼎盛,也自然带来了物与物交易的市场需求。

在东乡,各种庙会的名称常常会与寺庙、农历纪年或者村庄名有关,且清晰可知。比如,知名的“华山庙会”“二月八东岳庙会”“华阳观庙会”,都有明确的指代,庙会的名称后面不见“日子”后缀,唯有这“wáng  ming日子”的庙会名称解读迷雾重重。

关于这个民俗的成因,坊间有几种版本。有“人人一块砖修报恩塔”说,源于明代东乡士子陈观阳,落难之际,东乡人众筹助他金榜题名。为报乡恩,他用自己的俸禄建起了长江上第一盏灯塔。修到半途,资金断档,乡民们得知后,全体出动,不拿报酬,人人手提一块砖,接力运砖,才修成塔。乡人感恩,久而久之,便有了相应的集市。有纪念介子推的“望绵”说,源于助晋文公顺利继君位而不图回报,葬身“山西绵山”那场大火的介子推,东乡人感怀于介子推的崇高人格,于清明次日,登高望远,祭奠先贤,“望绵日子”由此而来。也有祭祀孤魂野鬼“亡民”说,源于这片吴楚越轮番争斗的血雨腥风,善良的东乡人在清明烧纸钱给故去亲人的同时,不忘那客死异乡或者无后人祭祀的孤魂。

各种说辞,莫衷一是,隔着经年的光阴,愈发缥缈。

我个人以为,依据《逸周书》等史料记载,依据东乡宝贝“宜侯夨簋”青铜器的铭文解读,依据东乡方言,应该称之为“王命日子”。

中国人的习俗,“名从方言”。东乡人的发音就是“王命”且有后缀“日子”。这是东乡其他任何一个赶集民俗所没有的特征。所以,它的起源当与一件大事有关。那就是周武王分封周章到宜地东乡的日子。

史料记载,清明节起源于西周。早在周始祖后稷时代,周人就有清明祭祀先人的习俗,《诗经·大雅·生民》有清晰记载。后稷是尧帝时候的农官,他的家族后裔都以擅长农业播种五谷为特长深得人民喜爱。作为周王室嫡长子太伯、仲雍早年所建的吴国都城宜地,东乡民俗的起源应该始于对祖先后稷的崇拜,也就是对土地神崇拜祭祀的开始。

圌山上四處散落的土地庙及东乡大地到处都有的土地庙就是最好的佐证。东乡人房子可以搬迁,家可以迁徙,但土地庙却依旧在原地坚守着。圌山有王气。太伯、仲雍发现了,太伯身后的历代君王也发现了。直到后来夺了周天下的始皇帝也发现了。这也是一个世代东乡人都耳熟能详的传说,即秦始皇改“瑞山”为“圌山”的旧事。

事实上,“王命”一词,频现于西周的古籍中。据周礼,各诸侯国内诸事礼仪都要遵从周天子“王命”,甚至大国的公卿任命、君位继承人的确认都要由周王室来颁布“王命”。《尚书·康诰》有清晰记载:周公在徙封康叔时,告诫“康叔封”,在自己封邑里,一定要“惟威惟虐,大放王命” 。而《史记·楚世家》也记载了“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等等。

在此,我们不妨读一读“宜侯夨簋”铭文的开头:“唯四月辰在丁未……王令虞侯夨迁侯于宜”。 而在传世文献《尚书·武成》中也有明确记载:武王伐殷归来回到宗周祖庙祭祀大封诸侯的日子也正是这一天。《尚书·武成》:“……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丁未,祀于周庙。”

民俗、铭文和传世文献记载如此高度吻合,这一天正是周王命令虞侯徙封到宜地的日子。这个日子于宜地东乡而言,意义非同寻常。

西周是一个极其重视礼制的王朝。倘若将这一流传至今王命日子家家“大宴宾客”的做法跟西周的“乡饮酒礼”和“飨礼”作比较,你可以寻觅到那个时代的影子。这一天,圌山脚下居住的人家,成了所有赶集人的家,来的都是客,家家户户,大摆宴席,客厅、廊檐,甚至门口树下,客来开席,客走笑脸相送,都是寻常农家菜,青菜豆腐、萝卜白菜,一拨接一拨,蔚为壮观。

王命日子万人登圌山,世代相沿,东乡人就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告诉自己的后人,记住先祖宜侯周章徙封的日子,不忘初心,扎根东乡,砥砺前行。所以,这个日子的名字应该叫做“王命日子”。

猜你喜欢

东乡庙会民俗
东乡五月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快乐东乡娃
元宵节,逛庙会
民俗节
丰都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洋庙会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