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八”到“十四”

2020-04-26程朝阳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4期
关键词:合作探究初中生

程朝阳

摘要: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学生需要掌握诸多知识,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14年抗战的历史史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此,本文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做了尝试,从课前引导分析现状到课堂讨论合作探究,再到课后反思体验收获,厘清概念,合理吸收历史学的新成果。

关键词:初中生  历史教学实践  合作探究  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2017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理念的函》,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订,“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并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实施。这意味着要从国家层面上确立这一概念,有助于中小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整个抗日战争历史。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不是“重新发现历史”,而是“重新改写历史”。提法变化的背后,实际上是历史观的变化。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14年抗战的历史史实,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 课前指导和形势分析

在课前辅导中,分析现状,列举现阶段面临的严峻现实。

1.认知上的误区:“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到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的八年期间。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民抗战算起,那就是14年。长期以来,“八年抗战”一词在日常宣传和许多电影、电视剧中使用已久。现在,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贯彻“十四年抗战”的理念,意味着“七七”事变前东北地区的军民斗争,也被纳入“抗日战争”的历史概念。将其定义为“十四年抗战”,是历史观的转变,为了厘清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把“九一八事件”和“七七事件”的历史概念连贯起来。

2.部分国家存在的错误解读:一提到中国的抗战,西方世界或忽略或遗忘。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纵然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西方国家仍未对中国做出公正评价。从二战结束到今天,有一种论调认为,中国抗战胜利不仅有中国人民努力奋战的内因,也有美苏军队的外因。美国人相信,他们投掷在日本的原子弹最终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而苏联人认为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向东北部派遣军队。当然,我们肯定美苏因素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对整个战争胜利的巨大贡献。鉴于国际社会不公正态势,作为国际大国,国人正确认识和铭记历史上我国对抗战胜利的付出,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与价值。

3.日本右翼分子意图通过美化侵华战争来恶意篡改历史:例如,关于“卢沟桥事变”,他们宣扬的是,中国士兵首先攻击日军,意图加剧冲突并达到战争爆发的目的。 他们甚至完全抹去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只在其教科书中用一句:“日军导致南京市民大量伤亡”来寥寥带过。如今的日本年轻人因此对历史真相一无所知了。至于侵华战争,也已经成为日本政府笔下“目的不明的混战”了,更没有提过曾经那些意图消灭中国的阴谋。

4.一些精日分子的丑恶举动:前不久,所谓“台湾总统”的蔡英文对两岸国人挥出了“重拳”——她在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增加了许多日本的文言文,同时在“新课纲”中压缩削减了中国历史的学分比重,并将其归于“东亚史”。这一举动,无不暴露出台湾当局“去中化”和“近日”的狼子野心。

二、课堂教学,合作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将采取靈活多变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从“8”到“14”的转变。

1.查阅资料,寻找依据。让学生自主查阅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理清楚“十四年抗战”概念提出的历史依据。(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略)

2.课堂辩论,明辨是非。列举重要易错点,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在辩论中判断对错,并达成共识。

易错点一:把“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混为一谈。“抗日战争”是指中国人民抵抗日本的入侵,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包括局部抗日战争和全民族抗日战争两个阶段,历时十四年。“抗日战争时期”则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算起,历时八年。两者差异是因为,当时中国正面临亡国危机,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历史才从国共对峙时期进入了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易错点二:把“全面抗战”等同于“全国抗战”。“全面抗日战争”与“片面”的抗战在构成上有所不同,“全国抗战”相对于“局部抗战”的不同之处在于抗日战争从东北延伸到全国的地理范围不同。

易错点三:抗日战争的终止被误认为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的《终战诏书》只是一个无条件投降的宣言,并没有发布终止战斗行动的命令。因此,直到9月2日投降书正式签署,9月9日投降书呈交给南京政府后,战争才得以终止。

3.追溯历史,找出真相。让每个辩论小组结合史实,探究日本侵华的历史渊源,阐述自己的观点,实现历史与理论的结合,达到论从史出。例如,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是由日本“中国驻屯军”制造的。事实上,这支军队早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署前就进入了中国。从清末到民国,日本一直有军队驻扎在中国。从本质上看,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早已刻意策划,蓄谋已久,而卢沟桥事变只是“全民族抗战”的一个时间节点。

4.正本清源,阐明观点。根据学生的学习实践,对其进行整理和总结,引导学生领会“十四年抗战”应称为“全程抗战”,“八”和“十四”只是起点的界定不同。如果一个人只看历史教科书,他对历史的印象就会非常单一,往往局限于陈规定型,陷入史料的泥潭。实际上,真正的历史有着比教科书更丰富的内涵。关于重大历史事件起点界定的争议非常普遍,并非个案。历史写作多是在后来完成的,当时的人们往往不明确自身的时代位置,后人只能主观地选择代表性的时刻作为节点,但这个并不代表客观的绝对正确。

5.学以致用,求真求知。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外拓展训练,巩固探究成果,使所学知识得到实际应用。(练习题略)

三、课后反思,体验收获

1.这一历史探究过程产生了许多成果。它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不是“重新发现历史”,而是“改写历史”。让学生掌握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详细过程,了解日本侵华本质的危害,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201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说,“中国人民经历了14年的艰苦奋斗”。现在“十四年抗战”已经成为中小学教科书中的一个统一概念,可以说是这一链条的延续。

2.这节探究课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注重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合理吸收历史学的新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思维的培养,要把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放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地位,让青年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近代救亡图存的光荣历程,从此发愤图强,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3.这节探究性的课程也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深刻领会部编教材的修订用意,把立德树人与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历史课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丁 蔚

猜你喜欢

合作探究初中生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