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区包虫病区安全供水模式探讨

2020-04-26熊平华李扶阳

科技与创新 2020年7期
关键词:第四系富水包虫病

曹 磊,熊平华,张 继,李扶阳

(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集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610072)

包虫病(HD)是由棘球蚴属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或宿主动物体内而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包虫卵及幼虫生存在土壤、水体及动植物之中,主要通过食物、飞沙及水源进入人体,成虫后对人体组织破坏极大。由于包虫病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被广大群众称为“第二癌症”。目前国内外关于包虫病的研究较少,且多集中于包虫病的病理分析及医疗技术层面[1-3],少有从源头上对其传播特征的研究[4]。本文以甘孜州德格县包虫病区为背景,采用遥感解译、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勘查、水样测试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对研究区内地下水资源概况、水质与包虫病的关系、地下水安全供水措施等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从水源上阻断包虫病传播的途径。

1 研究区背景

研究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东经98°12′~98°41′,北 纬31°24′~32°43′,县 境 总 面 积 为11 511.24 km2,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23 mm,年平均气温6.7 ℃。研究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其所占县域面积分别为5.81%、1.92%、92.27%。研究区内26 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存在包虫病流行情况,受威胁人口近80 000 人。据历年普查统计资料显示,全县人群包虫病估计感染率为1.84%,估测患病率为1%。

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区地下水特征和农牧区人畜饮水需求特点,采用遥感解译、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勘查、样品采集与测试等方法,探讨研究区内地下水资源概况、水质与包虫病的关系、地下水安全供水措施等。

2.1 遥感解译

遥感数据源主要有TM 和ETM 两类,从已知的经验数据入手,建立研究区不同地貌单元和第四系类型解译标志,综合已有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初步筛选富水要素和富水区。通过野外调查小组的实地调查验证,修正和完善遥感解译标志,修正遥感解译成果,为研究区地下水调查、开发利用区划及安全供水工程提供依据。

2.2 水文地质调查

以地面调查为主,采用穿越法,根据研究区包虫病分布情况,将其分为一般调查区与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主要调查路线穿越地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特征、地下水富水规律以及地下水利用现状。重点调查区主要调查机井、大口径民井和泉,重点调查布井井位附近的水文地质条件、水量和水位的动态变化、水质适宜情况,开展水文地质试验,获取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参数。

2.3 水文地质勘查

研究区共施工12 口探采结合示范井,其分布范围代表了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以获取不同区域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和抽水影响范围值,同时开展三次降深的抽水实验,并取水样进行室内测试分析。

2.4 样品采集与测试

在研究区共取得水样157 组,其中地表水样125 组,机民井水样4 组,示范井水样12 组,泉水样16 组。样品测试简分析水样97 组,饮用水分析水样48 组,专项分析样12组,专项分析指标包括腐殖酸、细菌总数及总大肠菌。

3 结果分析评价

3.1 研究区水质与包虫病的关系

研究区包虫病区与非病区饮用水部分指标对比如表1所示。在地表水水样中,病区内饮用水存在硝酸根较含量较高的情况,普遍大于非病区内饮用水硝酸根离子含量,个别包虫病严重地区硝酸根离子含量严重超标。

表1 研究区包虫病区与非病区饮用水部分指标对比表

根据研究,化肥、农药、动物粪便及污水灌溉为硝酸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5],包虫病区这一指标偏高可认定为病区内牛、羊、狗等动物粪便的排泄物污染了溪沟水,而溪沟水多为病区农牧民的直接生活饮用水,因此,包虫病区居民直接饮用溪沟水增加了包虫病的感染机会。

此外,病区内饮用水pH 值一般大于8.0,碱性较强,非病区内饮用水pH 值均小于8.0,较病区内pH 值小。由于目前对包虫病虫卵适宜生长的生化环境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次初步判断pH 值在一定范围内,越高的pH 值环境越有利于包虫病虫卵的繁殖。

3.2 研究区地下水资源概况

采用降雨入渗系数法计算研究区地下水资源总量[6],如表2 所示,按平均布井法进行可采资源量计算[7],如表3 所示。由表2 可以看出,研究区内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各类地下水资源赋存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表3 可以看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虽然分布面积有限,但该类地下水丰富,富水性好,可开采资源量较高,易于开发利用。构造裂隙水及风化裂隙水主要赋存于风化带发育、裂隙发育强烈的缓坡地带,该类地下水面积大,富水性较好,部分地区利于机井开发。

表2 研究区地下水天然资源分布状况一览表

表3 研究区地下水可采资源分布状况一览表

3.3 包虫病区安全供水措施

由前面分析可知,包虫病区居民饮用水主要为地表水,增加了感染包虫病的概率,而研究区内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可从源头上阻断包虫病的传播。在第四系冲积层分布区,人口分布较为集中,宜开发利用孔隙潜水,主要采用小型集中式供水方式改善生活及部分农牧业用水需求,以分散钢管井、开挖大井为辅,改善分散农户及农牧用水。在构造裂隙水分布区域,地下水富水性一般,可作为该区小型集中式供水,部分居民相对集中居住区采用机井取水改善生活用水。

4 结论与建议

地下水水质与包虫病的生长存在一定关系,硝酸根离子含量及pH 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包虫病的生存繁殖。包虫病区地表水水多已被污染,病区居民直接饮用地表水将极大增加包虫病感染的概率。包虫病区的安全供水模式宜根据不同含水层特点进行开发利用,并进行浅表止水。研究区内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构造裂隙水和风化裂隙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水力特征差异较大,其中第四系孔隙水的富水性相对最好,可开发程度最高,可作为后期包虫病区地下水安全供水的重要来源。包虫病综合防治需多部门协同合作,加强宣传教育,改善病区居民生存环境及生活习惯,从而彻底解决藏区包虫病问题。

猜你喜欢

第四系富水包虫病
基于三元混合模型的滨海金矿矿井涌水水源分析
临江富水地层城市地下车行系统防渗技术研究与应用
渤海湾西第四纪以来差异性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指示
不同防排水模式对富水隧道衬砌的影响
基于无人机测绘-物探-钻探组合技术的某场地第四系地层特征研究
今夜土城有雨
江苏丹阳地区第四系物性特征研究
包虫病科普课堂:认识它 预防它 根除它
健康中国,哪儿都不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