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在穿越花岗岩蚀变岩体中的应用

2020-04-25朱超

建材与装饰 2020年11期
关键词:掌子面花岗岩岩体

朱超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新余工程有限公司 江西新余 338000)

0 前言

新建大理至临沧铁路(以下简称大临铁路)新民隧道位于临沧-勐海花岗岩体西部,处于三江经向构造体系之云县—蚂蚁堆带,经历多次构造变动,构造形迹复杂,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都相当强烈。隧址岩性为混合花岗岩、花岗岩,花岗岩在成岩过程中及多期构造挤压过程中岩体蚀变。本隧道自开工以来,多次揭示蚀变带、蚀变囊,大部分节理面均存在蚀变现象。蚀变体围岩自稳性差,掉块或滑塌现象严重,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塌方变形现象尤为突出,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及进度。为减少施工中的塌方变形病害采取R51自钻式螺旋锚管的施工措施,顺利通过了花岗岩蚀变岩体,确保了施工安全及进度。

1 工程概况

新建大理至临沧铁路站前六标线路全长34km,其中隧道长度28km,主要为单线隧道。新民隧道全长8287m,是本标段重点控制性工程。地质为易风化混合花岗岩。全隧除明洞段采用明挖法施工外,其余各段均按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分进口工区、斜井工区、出口工区共三个工区4个掌子面组织施工。施工中多次揭示蚀变型花岗岩岩体,据统计新民隧道在近3年的施工过程中共生28次塌方变形换拱病害(其中进口12次、斜井8次、出口8次),影响施工567d(其中进口355d、斜井73d、出口139d),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及进度。

2 花岗岩蚀变岩体超前预判

通过TSP203超前地质预报,配合超前探孔、加深炮眼、瞬变电磁等地质手段,以掌握掌子面前方围岩情况及花岗岩蚀变岩体位置及规模,根据花岗岩蚀变体分布位置、范围大小以及与隧道的相对关系提前采取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加固措施。

3 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简介

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是一种将钻进、安装、注浆、锚固等施工步骤合而为一的锚管。具有可靠、高效、施工方便的特点[3]。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由锚管体、钻头、锚管连接套、垫板、螺母、止浆塞组成。特点是采用钻进、注浆、锚固一体化设计,锚管外表面采用全螺纹结构,采用中空管体设计,采用有压注浆,安装方法简便。

4 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的应用

4.1 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作为超前支护

新民隧道设计采用φ42超前小导管超前支护,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超前支护长度短,支护强度弱,在花岗岩蚀变岩体中掌子面自稳性极差,极易发生塌方,安全风险极高,施工进度缓慢。采用φ89及以上管棚作为超前支护,在钻进过程中漏风,排渣困难,塌孔卡钻频繁,需采用跟管钻进工艺,施工成本高,每循环施作周期长(根据以往施工数据现场每月仅能完成1.5个管棚循环),严重制约施工进度。

根据穿越花岗岩蚀变岩体主要病害情况,采用一个可靠、高效的超前支护加固系统,是解决目前施工难题的关键。通过多方咨询和调研,针对花岗岩蚀变岩体开展了钻进、注浆、支护一体的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作为超前支护。

每循环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长度为21m,环向间距0.3m,每环26根,相邻两环搭接5m。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钻进到位后封孔,采用孔底返浆高压注浆,固结松散岩体(自钻式锚管通过采用止浆塞止浆措施,实现有压注浆,扩大注浆范围,在中等发育裂隙的岩层中注浆扩散范围可达到60~70cm,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围岩。注浆宜采用纯水泥浆,水灰比应控制在0.38~0.45,注浆压力一般可达到3.5~5.0MPa)。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有效解决了在破碎岩体中管棚的效率问题,实现快速施工,同时做到超前预注浆加固松散岩体,封堵地下水的效果,从而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见表1、图1。

表1 R51N自钻式锚管与φ89管棚参数比较

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数据统计,施工一环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加注浆周期为3d左右(单根长21m,每节为3m,施工时间约为2h),比施工一环φ89中管棚周期减少约4d时间,考虑循环搭接可以正常施工16m再施工下一循环,从掌子面开挖的有效施工时间上看是有利的。从超前支护效果看,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一次支护长度为21m,掌子面每循环开挖为1.6m,超前支护锚管悬挑外露长度只占其总长的7.6%,相比采用小导管超前长度、支护长度、刚度与防止超挖效果更好。

图1 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超前支护施工

在花岗岩蚀变岩体范围较大区域内,每循环开挖在锚管间隙中配合施作φ42小导管加密处理能有效起到防止拱部大面积掉块或滑塌现象发生,同时能有效控制超挖量,从而减少喷射混凝土量,加快工序循环时间。

自2019年5月份新民隧道进口工区采用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超前支护以来,在穿越花岗岩蚀变岩层中,每月能施工3个循环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长度,月进度能达到50m以上,较之前的月进度约29m有很大提升。同时有效防止施工过程中掌子面塌方的发生,确保了施工安全。

图2 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超前支护施工完成

图3 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施工后掉块较少

4.2 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作为锁脚

根据新民隧道已施工段落情况,花岗岩蚀变岩体开挖至仰拱封闭期间,围岩逐渐松裂崩解,松动圈范围可达5m以上,注浆加固钻孔卡钻严重,施工难度大,且原设计长度为3.5m的φ42锁脚锚管位于松动圈内,难以控制初支变形,引起变形侵限,导致施工现场频繁换拱,加大了施工风险。现场根据超前探测和开挖揭示出的花岗岩蚀变段落,采用6~9m的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作为锁脚锚杆,采用钻进、注浆、锚固一体施工工艺,锚管间采用工字钢连接在初期支护型钢钢架上,联合受力,能有效抑制初期支护变形侵限,确保施工进度。

4.3 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作为径向加固

2019年5月25日新民隧道进口DK190+445掌子面开挖时,DK190+415~+430段监控量测报警,现场排查发现DK190+415~+430中、下台阶拱架左侧B、C单元连接板处以及C单元范围内发生不同程度开裂现象,裂缝宽度在1~4cm之间,喷设混凝土局部鼓包严重。开裂变形前,监控量测数据无异常,亦未发现初支开裂等异常。

原因分析:DK190+415~+430段初期支护背后局部分布的花岗岩蚀变囊以及蚀变条带发育,遇水软化,局部围岩强度降低,导致应力集中,致使部分初支变形加剧。

处理措施:

(1)暂停掌子面施工,喷射10cm厚C25混凝土封闭掌子面。

(2)监控量测数据稳定后,现场对DK190+415~+430段增设I18工字钢临时横撑,间距为每榀设置。

(3)横撑安设完成后现场对DK190+415~+430段中台阶B单元、下台阶C单元范围采用R51N自钻式锚管(锁住A、B单元连接处),纵向间距1m,采用工字钢连接。同时对此段边墙及拱部增设R51N自钻式锚管进行径向注浆加固,每根长6m,纵向间距1m,环向间距1.2m,梅花形布置。

对于DK190+415~+430段的开裂变形,现场及时采取6m长的R51N自钻式锚管进行径向加固及注浆处理,通过监控量测数据显示,初期支护变形未侵限,及时仰拱封闭成环,尽早施作二次衬砌确保了安全。

采用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作为径向加固相比传统采用φ42锚管加固优势如下:

(1)加固初期支护背后松动圈范围更广,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一节3m,最长能12m。传统采用φ42锚管一般加固范围3.5~4m。

(2)加固效率更高,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机械采用自行式履带,电力驱动,施工角度可任意调整,跟管作业成孔率100%。传统采用钻机钻孔送管,前期准备工作较长(需作业平台,高压风水),且在花岗岩蚀变围岩中钻孔极易引起塌孔,造成后续送管困难,效率较低。

图4 R51N自钻式锚管施工

图5 R51N自钻式锚管间采用工字钢连接

5 施工注意事项

(1)隧道开挖前,采用多种方式的超前地质预报尽可能准确探明掌子面前方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

(2)隧道穿越花岗岩蚀变岩体中,工法宜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开挖,开挖时应尽量采用机械开挖或控制爆破规模,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3)严格要求进行超前支护及超前预注浆,加强对初期支护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4)加强隧道内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监测,施工中发现异常应尽快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并及时上报以便处理。

(5)当隧道穿越花岗岩蚀变岩体中地下水丰富时,应在蚀变体揭示前钻孔泄水。

(6)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步距紧跟,尽早施作二次衬砌。

6 结论

(1)隧道开挖中,超前支护效果直接关系到掌子面开挖安全,特别在穿越花岗岩蚀变岩体中,如果掌子面上方超前支护不到位,造成掉块严重,极易发生塌方现象。提前做好超前支护措施在穿越花岗岩蚀变岩体中尤为重要。

(2)相比传统中大管棚超前支护,在效率、成本、效果上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有独特的优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一定范围内加固松散岩体,防止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松动圈,减少安全风险。

(3)在穿越花岗岩蚀变岩体中,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引起两侧边墙发生较大的收敛变形,采用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加长锁脚打入基岩控制初期支护变形,全螺纹结构增加了锚管体与注浆材料的粘接面积从而提高了锚固力,同时锚管间采用工字钢连接在初期支护型钢钢架上,联合受力,能有效防止初期支护出现开裂、变形、挤出等影响施工安全的情况发生。

(4)对花岗岩蚀变岩体初期支护背后松动圈的整体加固,采取R51N自钻式螺旋锚管进行径向加固措施,相比传统小导管加固方式在加固范围及效率上有明显优势,能快速抑制开挖变形,迅速恢复应力平衡,使围岩尽快达到稳定状态。并尽早仰拱封闭成环,确保了安全。

猜你喜欢

掌子面花岗岩岩体
隧道掌子面超前锚杆连续交替式布设方案研究*
花岗岩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不同构造环境花岗岩类的Na2O和K2O含量变化特征
斜井掌子面形状与倾角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影响
抗剥落剂TR-500S改善花岗岩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岩体爆破块度预测研究
构造破碎带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加固效果分析
上软下硬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塌方形态
层状岩石倾角对弹性模量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