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北京看戏

2020-04-23范章

牡丹 2020年7期
关键词:嵩县

范章

范 章,1942年生,洛阳嵩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洛阳古都学会理事,曾任嵩县作协名誉主席,《嵩县志》主编。

去北京看戏是我多年的愿望。

小的时候,俺村就有一个戏班子,逢年过节经常有戏。戏看多了,就琢磨戏是咋唱出来的,就悄悄地跟着去看排戏。排戏可是个苦活儿,寒冬腊月,大队部三间瓦房里,生出一大堆火。文武场坐定,演员按着剧本要求依次出场。该哭的哭,该笑的笑,动作做得不到位,导演还得训斥一番。记得有一次排《白毛女》,按剧情,杨白劳挑着豆腐担子滑倒,因为摔不到鼓点上,导演给演员做示范,让他再摔,一晚上摔了四十多次,膝盖都烂了,最终才算过关。

排戏看多了,也看出点门道,觉得很有意思,就想去凑凑热闹。那时候也就十来岁,开始去打鼓,大人们本不让打,后来看我打出点板眼,就不再说什么。有时打鼓人不在场,还主动叫我去顶替,慢慢学会打鼓、拍钗、刀镗锣。排戏结束时,大队做一锅萝卜白菜粉条汤,还有人给我端一碗。喝了这一碗热汤,我也融入到这个戏班子里了。进了这个门,就成一家人。村里年年排戏,年年演戏,从年年搭台子到盖成戏楼子,从点油灯(用个铜洗脸盆绑在柱子上放上油,再用棉布条拧成灯芯放进盆内,还得专门有人拨灯)到用汽灯,每次排戏我都参加。记得演得最多的戏是《卷席筒》《闫家滩》《小姑贤》《孔雀东南飞》《白毛女》《红灯记》,还有自编自演的现代戏《解放嵩县》等,偶尔还客串个角色。

农村正月十五元宵节特别热闹,群众说晚上看戏,白天没啥看,咋办?村里就组织几个木匠,做了十二副高跷,白天踩高跷、玩旱船、抬花轿。踩高跷不但在本村踩还到外村踩,那时农村都是坑凹不平的土路,我们踩高跷的人不用下跷,有人扶着从这村走到那村。有人扮演梁山伯,有人扮演祝英台,演十八相送,还得有人扮演小丑当马文才从中捣乱,还有人扮成媒婆,脑后插根筷子,编些头发系上红绳,蹦起来一撅一撅,逗得人们直发笑。村里管事的人到各家收些果子,用托盘端着叫我们站在跷上的人拿着吃,气氛很和谐,节目很热闹,群众很欢乐,至今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1958年3月,刚刚过完十五周岁的我离开村子,到旧县完小当工友,算是参加工作。虽然离开家乡,但我对家乡的戏还是那样的思念。阳历年快到了,村里不知又排戏了没有,真想回去看看。这时,学校里几位老师商量着私下排个戏,过年也热闹热闹。我心想,这有何难?于是悄悄坐了几个晚上,编了一个戏,名叫《和好》。说的是一个青年参加了工作,嫌弃在家的妻子不识字,想要闹离婚,妻子知道后,哭得泪人一般,后经人劝说参加农民夜校,积极学文化,没多久,就能给丈夫写信了,还在村里当妇女主任。丈夫看到妻子如此上进,于是和好如初。戏写成,几位女教师争着演。排了几天,在旧县街戏楼上演出,看的人很多。大家都觉得这个戏紧跟形势,有教育意义。几个女教师唱得也好,评价很高。1964年我到陕县师范进修,回来后,又编了个戏叫《赶会》。说的是一个农村青年叫田德立,约定和未婚妻玉兰在物交会上见面,他的爷爷却叫他趁物交会到“牛绳”上拾粪。男青年怕挑着箩头碰到未婚妻不体面,躲着不挑。碰巧未婚妻在“牛绳”上拾粪时遇见了爷爷,在二人的帮助下,将计就计使男青年认识到了错误,男青年说:“向玉兰学习。”未婚妻说:“咱们要向爷爷学习。”爷爷说:“咱们都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脏的不是牛粪,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三人同说:“咱们都要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青年。”这个戏引起了挺大的反响,戏一开始,就是四句合唱:“毛泽东思想闪金光,人换思想地换装。知识分子劳动化,粪筐换来粮满仓。”仅四句合唱就赢得了观众热烈掌声,因为当时全国刚刚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唱词正好反映了人民的心声。随着剧情发展,德立不愿挑粪筐,爷爷逼他挑粪筐,见了玉兰藏粪筐,假装要去买粪筐,爷爷揭底亮粪筐,全剧围绕粪筐展开思想斗争,跌宕起伏,欢笑逗趣。三对粪筐都绑上红绫条,翩翩起舞,台下闪光灯不停,整个舞台活起来了,欢呼声、叫好声把整个剧场的活跃气氛推向了高潮。当剧中人物说要学习毛主席著作时,台下的掌声更响了。总结会上,洛阳地区专员巨和勤親自到场讲话,并宣布《赶会》获得创作一等奖。河南省文化厅将这个戏定为代表河南省参加中南地区戏剧汇演节目。后因“文革”未成行,但戏在我们心里已经成形了。

1965年我被调入县农村文化工作队。这是“乌兰牧骑”式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里共有十三个人,个个一专多能,人人都得又学打、又学拉、又学唱。我也发了练功服,天天跟着他们练功、演戏、说快板、弹秦琴。到全县各个乡村演出。看戏不要钱,主要是让毛泽东思想占领农村阵地。记得焦裕禄去世,《人民日报》发表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县委要求宣传焦裕禄,没几天工夫我就编写了《访贫问苦》,《焦守凤忆爸爸》等节目,经过排练,在县城剧院演出,很受欢迎,县委宣传部指示下乡宣传演出。先到木植街,再到车村,然后去白河,半年时间把嵩县几个山区大队都跑遍了。在马路魁大队,遭遇大雨,大队干部把两间场房仓库腾出来,一间供演出,一间坐观众,屋里盛不下,门外、窗台外都挤满了人。每一个大队都演,路程也不太远,有的群众赶着看,一连能看好几场。下乡演出,走到哪里都吃派饭,队员都分到各家去吃饭,每顿付四两粮票一角钱。吃饭时,见人家家里有病人,回来就告诉“队医”闫小会,她就立刻拎起药箱去给人家看病,抓了药又不要钱。在村里见谁头发长,就主动给人家理发,技术不高,理得不好,但是不要钱,所以很受欢迎。工作队员所到之处,群众就把家里的核桃、柿饼、栗子等拿出来让大家吃。赶场时,大家背着行李,走在小路上,相互帮扶,又说又唱,至今想起来还十分留恋那段生活。后来宣传队解散,我被安排到县文化馆剧目创作组,专门从事剧目创作工作。我创作了《教子务农》《飞水迎春》《今天》《两幅画》等剧目,多次参加洛阳地区戏剧汇演,大部分作品都得了奖。当时,洛阳地区豫剧团指导员叫仝杏轩,几次到嵩县动员我到他们团当编剧,我都因家庭原因婉言谢绝。河南省组织现代戏汇演,我也被邀请参加,编入评论组,有幸见过省里的几个名家大腕,如常香玉,马金凤、申凤梅等。最熟悉的还是我们洛阳地区的马琪、周玉珍。马琪的《寇准背鞋》“下朝来一边走一边长叹”成了我的路戏,周玉珍唱的“今晚上这日子实在不好受”我能从头唱到尾。最有意思的还有一件事儿:有一年我拉着架子车去牛头沟拾柴火(因为当时我的家还在农村)到了万村,被大队干部见了,他说:“我们给你拾柴火,你给我们编个戏吧。”我说编戏得有素材,他说:“俺村新建了个水电站,你就照水电站编个戏吧!”他领我到水电站看了看,又讲了一些情况,我就开始构思,设置人物,结构情节,编了一个《喜看山沟夜明珠》的戏。其中有个情节,孙女领着爷爷看灯泡,爷爷唱:“圆溜溜、光黏黏(方言,光滑)、下头大、上头尖,肚里钨丝乱动弹,这东西咋该恁稀罕,开关一拉灯头亮,老汉我对住吸袋烟。”一天一夜我把戏编成了,大家都很高兴,这个戏由乡推荐到县,还在县里得了奖。那时,我经常随剧团下乡,河南省鄢陵县发明了“板车舞台”,嵩县剧团根据山区特点,创造了“扁担舞台”,演员们担着行李上山下乡,利用四十八根扁担,在田间地头搭台唱戏,深受欢迎。1975年4月,由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制成电影,7月在全国放映。

1983年,我接到通知,到县政府办公室上班。不久,县政府推荐我到郑州大学历史系参加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培训班,每县一人,为县志编纂培养主编。随着培训班不断深入,我心里开始意识到,戏剧创作是形象思维,编修地方志完全是逻辑思维,不能有一点虚构,不能凭空想象,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必须是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两项虽然都是文字工作,但思维方法完全两样。“革命干部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既然领导把我搬到编修地方志这个岗位上,我就必须调整好自己。从事地方志编修工作三十六年来,出版了两版《嵩县志》和诸多地方志书。三十多年我基本上没唱过戏,没有写一个戏本。如今我退休了,年龄过了七十七岁,暮年之人,常想年轻时的事,于是我对孩子们说,“我老想到北京看场戏”。想看看中国戏剧现在到底是什么样子。孩子一听,都很支持,立即在北京订了戏票,时间是2019年11月23日晚,梅兰芳大剧院,国家京剧院演出的三国名戏《失空斩》。

11月23日晨6点,女儿就回来了,特意给我买了一件带领绒衣,非给我穿上,很好看。穿戴整齐,收拾停当下楼,看到龚伟和媛媛、外孙宝宝、怡然已在车内,开车赴洛,在洛阳龙门高铁站稍事休息。8点57分准时发车,下午1时在北京西站下车。刚出站门,侄儿范磊已在门口等候,接我们上车,中午又设宴款待,饭后又把我们领进国际大酒店9层18号,下午休息,晚上刚7点30分走进隔壁梅兰芳大剧院1层7排3号。

剧院不大,很典雅,沉静。随着一阵锣鼓响起,大幕拉开,明亮的灯光,十分舒适,简洁的道具,赏心悦目,我聚精会神投入到剧情之中。诸葛亮由张建国扮演,他是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青年优秀演员,工老生,曾拜师奚啸白,获过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梅兰芳金奖。司马懿由邓沐伟(特邀)扮演,国家一级演员,天津京剧院著名艺术家,裘派铜锤花脸,获中国戏剧第九届梅花奖和梅兰芳金奖。马谡由舒桐扮演,国家一级演员,工花脸,是著名京剧艺术家景荣庆的弟子。王平由王小蝉扮演,赵云由张小倩扮演,马岱由黄佳扮演,就连二老军也由吕昆山、张雷扮演。名家就是名家,京剧不愧国粹。诸葛亮羽扇纶巾,潇洒自如,临事不惧,调度有方;司马懿虽扮白脸,仍不失大将风度;马谡形神兼备,唱腔圆润。整个舞台不枝不蔓,井然有序,演员的一招一式,丝丝入扣,唱念做打,有板有眼,手眼身法步,颇有讲究,唱腔洪亮,字字入耳,一抬手,一投足都叫人心旌摇荡。真格是锣鼓打身,胡琴拉心,演员以假作真,台下不时响起雷鸣般掌声。唱罢“空城”,我的外孙问我:“为啥还不斩马谡?”,我问他“为啥要斩马谡?”他说:“他不听他领导的话。”我的脑子轰了一下:七八岁的小孩也看懂戏了。这时我才发现身后的一位女同志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也在看戏,边看边向那个小孩讲解剧情。9点整,戏演完了,演员几次谢幕。走出剧场,余兴未尽,在场外大厅照相留念,见有许多年轻人相伴而行,谈笑风生。我原以為来看戏的都是像我这样的老头老太太,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年轻人也喜欢京剧,心里着实高兴。次日,侄子又领我们去游览了国家大剧院,参观了“徐悲鸿纪念馆”,下午四时乘车回洛,至晚归家。

看戏归来,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深为这次北京之行,子女们的支持,侄儿的款待而感动,亲眼目睹了一场精湛的艺术表演,精神上也得到极大的满足。也许这就叫“人生如戏吧!”这次进京,不就是演出了一场儿子定票,女儿陪伴,侄儿接待的”孝行天下”大戏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味、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我认为中国戏剧深深地扎根于人民心中,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不需要像电影、电视那样花很多的钱就能达到的艺术效果。真是“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不论千里万里,马鞭一甩,就算到了,脚一抬,就算进门,手一推就算关门,“无实物”动作多么省事,观众还能看得懂。特别是“你一刀,他一枪,只杀不死,骑着马,坐着轿,非走不行”。最适合在农村演出。假如各县和有条件的乡村都能成立“乌兰牧骑”式的宣传队在农村演出,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广大农村阵地,宣传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那该多好呀!

行文至此,我翻阅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他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提高的美好时代,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更应该积极深入群众、扎根农村去发现、挖掘人民群众中的英雄模范事迹,用自己的笔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已近暮年的我,心潮澎湃,壮心不已,真想“老骥伏枥”,再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写出几个能表现新时代特色的戏剧来。争做历史的创造者,也当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要做个历史的“剧作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祖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再做点贡献。

猜你喜欢

嵩县
嵩县红色文化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
铭记审计历史?讲好审计故事
嵩县中药材产业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
嵩县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嵩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迁碑
嵩县
嵩县槐树坪矿区探明一大型金矿
浅谈水土保持在嵩县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